位於圖拉、哈拉二河之間,地當中俄要衝,為蒙古喇嘛教兼政治、經濟、交通及工業之中心。庫倫,蒙古名 Öngö,城圈之意,因四週遍植木柵以為堡壘,故稱之。西人稱其為 Urga(鳥爾戛),意即宮殿或貴族之帳幕。古蒙古人稱庫倫為「大寺廟地」。

清朝時依中俄北京條約,將庫倫闢為商埠,市街分三部,中為活佛宮殿所在,稱宮殿區,宮殿之建築,均壯麗宏偉,膜拜者甚眾;西為諸寺院所在,稱喇嘛區,又名西庫倫,或西營子;東為商場所在,稱買賣城,又名東庫倫,或東營子。

庫倫有「赤色英雄之都」之稱,初期庫倫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於清廷政治、經濟庇護之下,於貝加爾湖南邊百里之地,建一石造寺廟。康熙五年(1666)以該寺為中心而成為都市勃興之因。然民國十年(1921)後,活佛印璽移交政府,庫倫宗教地位遂大為削減。反宗教運動興起,將寺廟改成工廠、倉庫,高級喇嘛視同反叛份子,處以極刑;下級喇嘛則編為勞民。近年,庫倫積極整頓,有工業、教育等近代設施,人口遽增,從蘇俄之伊爾庫斯有鐵路通此。[蒙古遊牧紀十六卷(張穆)、後出塞錄(龔之鑰)、近代蒙古史研究(矢野仁一) p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