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心不違教法

過去,有一位宰相過世時,兒子年紀還很小;宰相去世後,家中沒有任何收入,所留下的家產很快就花用殆盡。坐吃山空的宰相之子,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又沒有人能為他引薦覲見國王,因此生活窮困潦倒。

宰相子日漸長大,頗有其父之風,才智過人,擁有治理民眾、決斷事情的能力,足以擔任輔佐國王的宰相。及至壯年,體型勇猛強健、相貌端正莊嚴,力大無窮且具備種種才藝。他想:‘我現在這麼貧窮,能做些什麼事呢?因為父親的名望,我並不適合從事卑賤的工作。雖然擁有種種才藝,但因為沒有福報,所以無法一展所長。我也想找個工作好好過活,但我並非出生在低下的種姓,不能去做那些卑賤的工作,真是令人苦惱啊!’

宰相子又思惟:‘因為業力的牽引,讓我如此地窮困,即使有父母的尊貴家業,卻苦無施展運用之處。低賤的工作很容易找到,但我卻不能去做。既然如此,我乾脆去當個盜賊,反正私下偷偷地做,別人也不會知道。只要作些表面功夫,在腰上繫上二個箭筒,再佩把刀劍,看起來既威武又莊重,就像獅子兒般,勇敢而無所畏懼。’

宰相子決定當盜賊後,又思惟:‘如果去偷一般百姓的家,會讓他們貧窮無依,於心不忍。國王擁有無數珍寶,少一點無關緊要,還是到王宮去偷東西吧!’於是,他便前往王宮,進到國王養息的地方。國王發覺盜賊闖入,靜默不敢出聲。宰相子偷了國王的衣服和瓔珞後,先放在國王的床頭旁。當時床頭旁有一盆水,旁邊堆積了一些灰塵。宰相子又饑又渴,以為灰塵是麨粉,便以水和著喝了起來。當他喝完了後,才發現那是灰塵,恍然大悟:‘灰塵都可以吃了,何況其他東西?肚子餓了,大不了吃草果腹,又何必當賊呢?這種敗壞道德的事,家父是絕不會去做的。’

於是,宰相子便將原本要偷的財物放下,空手返回家中。國王發現盜賊竟然什麼都沒偷就離開,覺得驚奇,命人找到宰相之子,詢問他:‘你冒著生命的危險入宮偷竊,偷到東西了,為何又放回原處,空手而回呢?’

宰相子回答:‘大王!小民當時覺得飢渴,誤喝了灰塵水來止飢渴,卻也因此而滅除了盜心。因為在吃了灰塵水後,知道要止息飢渴並不困難,對於自己偷盜的行為感到十分慚愧懺悔,因此發願不再造作惡業。大王!小民並非庶民百姓,而是前宰相的兒子,因為家道中落,才潛入宮中作違法的事。從今日起,我即使喝灰塵水、吃草來果腹,也不會去當違背良心的盜賊。我的父母教導我禮義、家訓,我寧願餓死,也不違背父母的教誨。’

國王聽了宰相子誠心的懺悔後,認為宰相子雖有過錯但知悔改,歡喜讚歎:‘貧窮會磨煉一個人的意志、耐力和慚愧心,無羞恥心的惡人,會為了追求物慾而造作種種惡業。你能夠以慚愧心約束自己,轉化自己的貪念,讓自己不違家法,不致誤入歧途。這是賢者的作為,也承襲了你父親的良善品德,以教禮、道德規範自己,而不被追求物慾的愚癡心所惑。我已經親見你的行為,不需要再花時間去觀察了。你是一個意志堅定,勇健又有智慧的人,而且心地真誠、善良,今日所見實屬難得,我決定讓你擔任宰相,相信你一定能成就比父親更偉大的功業!’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第六(三五)》

省思:

佛法提到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惡,二者作已能悔。由此可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錯之後,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過錯,勇於改過向善,且誓不再犯,重新出發,就是真正的有力、有勇之人。

由於堅固的執著、習氣,身、口、意三業極易隨順習氣而有所違犯。除了藉由持戒來防非止惡,還要透過反省、檢討,省察自己的身、口、意有沒有過失?有沒有不圓滿的地方?有,馬上改過、修正。如是不僅能改變積習,還能收攝身心、沉澱妄想。在不斷的反省、檢討中,煩惱習氣愈來愈淡化,這念心愈來愈能作主,就是在向上提升,定能成就一切功德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