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俱,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誠樂菩薩、道御菩薩、大御菩薩、光首菩薩、光淨菩薩、寂意菩薩、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梵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

於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諸神通慧普見所覩無餘,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捨大慈、不廢大哀,慧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須彌眾山、龍神天宮、鐵圍山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復過一劫。

是時,王捨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颰陀(晉言仁賢),明經解術曉了幻伎,所作巧黠多所喜悅,所興如意名聞於遠,其摩竭國諸餘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處最上第一。除諸見諦清淨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傾側。如所言者無不迷惑,隨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術,得眾利養。

幻士仁賢聞佛世尊名稱普徽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已自念:「我身轉化摩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門瞿曇,亦未曾試及諸弟子。我寧可試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來供事我。」

於是仁賢,緣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見佛世尊光踰日月百千億倍,明淨無垢光炎遠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曄如蓮華清淨,超梵八部音說法廣度,見佛色身具足嚴妙,意甚踴躍心自念言:「我欲試佛諸通之慧審普見不?」便行趣佛,稽首作禮,用試佛故,緣此請佛:「設知我意當不受請,若不知者必受無疑。」

佛知其意,愍傷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請並比丘眾。時仁賢念:「沙門瞿曇無諸通慧亦不普見,以不見故今當曉試。」是時,仁賢稽首作禮,繞佛三匝而退。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

佛告目連:「汝且安默,如來深究一切群民長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天上世間無能施穢欺惑佛者。如來以斷淫、怒、癡、亂,無餘瑕垢滅諸縛著,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無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諧?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使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仁賢終不能與佛幻術等,百倍千倍無數億倍,不可假託以為比喻。」

佛告目連:「於意云何?幻士仁賢寧能莊嚴化三千大千世界令淨好不?」

對曰:「唯然,此幻不能。」

佛言:「如來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嚴淨入一毛孔,佛之幻術終不惑。正使十方佛國,有風名隨嵐及斷截風,飄壞三千大千世界,還復如故;有風名追逐風、住止風,旋轉世間;有風名曰波栗屠那,迴行三十二天;有風名曰摧破崩壞須彌;有風名曰拘那,起大火上至三十二天;有風名曰常來,起劫燒天地;有風名曰熾火,使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然;有風名曰澆灑,起大雨;有風名曰枯竭,除盡水災之變。」

佛告目連:「今我粗說是諸風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云何目連?寧有人能止虛空,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諸風入一芥子,其於芥子無所罣礙亦無毀害,令諸天人安隱娛樂而不驚怖?如來幻法而復過是無有極也,非弟子、緣一覺地之所能及。」

於時,目連在眾會前,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所以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無極。」其人民聞佛如來此變化者,歡喜踴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正真道意,一時欣然功德無量。

於是幻士仁賢入王舍城還歸到家,即其日夜,於城內穢惡流聚最不淨處,化於其中作大講堂,懸繒華蓋而起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瓶罃、珍器、香爐、鐙錠散眾華香。於講堂傍殖八千寶樹,枝、葉、華、實眾色馚馥,一一樹下為諸比丘敷師子座。於講堂中央,特為如來設師子座,眾寶為足挍飾無量,高四丈九尺。於座四面化四寶樹,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其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潔寶瓔珞身。

幻士仁賢化作是已,時四天王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謂仁賢言:「甚善仁者!乃請如來於此講堂而供養佛,寧可聽我次助所乏,欲造宮室以奉如來?」於是仁賢益用踴躍得未曾有,報:「聽。天王!宜知是時。」四天王即化作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現。

時,天帝釋與三萬二千夫人,俱到幻士講堂,謂仁賢言:「善哉快乎!真得善利,乃請如來於化飾講堂以供養佛,寧可聽吾給助所乏,欲造宮殿以奉如來?」於是仁賢!倍復踴躍得未曾有,私自疑怪?報:「聽。帝釋!宜知是時。」天帝即化作大殿舘,踰於忉利最勝之宮,化殖寶樹,超乎已質拘者之樹姝好,厭蔽仁賢、四王所立講堂、宮室、所挍諸樹。仁賢則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諸天子,興大供養奉事如來,今我寧可沒滅我之所建,大為迷謬,豈忍以此舉向上尊乎?」於是仁賢欲沒所幻而不能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幻食供助講堂嚴飾師子之座,永為真實而不可變。仁賢驚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現則現、欲沒即沒,今為如來變作化供而不能改?」

於是天帝知仁賢所念,便告言:「如卿為佛化作嚴淨供具,不能變復使如本,故其見如來發歡喜心,常得安隱至泥洹道。」

爾時,仁賢踴悅怡懌,晨旦白佛:「飯時已到,願可自屈?」於是世尊!著衣持缽,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往詣仁賢莊挍講堂。

佛時變化,使仁賢知坐所為立師子之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所造宮師子之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

時,王舍城諸不信法眾邪異道,棄自貢高及瞋怒心,一切共詣莊嚴講堂:「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其邊道法清淨士女,悉共喜踴往詣講堂:「今日我等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聽師子吼,覩其變化。」

於是仁賢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原我罪過,本愚所作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欲得滅沒所可化現。佛為聖尊矜恕為意,諸所施造令不復變。」

於是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緣各在合會。便持所化飯食之具分佈施設。」

於是幻士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諸助供者,擎化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於是賢者大迦葉說偈言:

「如今所設座,  及其處上者;
 定意為平等,  善哉施無上。」

舍利弗頌曰:

「如今供具心,  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覺,  是疾畢信施。」

須菩提頌曰:

「是施無所施,  受者無所受;
 其有應是行,  是為畢信施。」

阿難頌曰:

「是施為尊乘,  食者無有心;
 其身意無著,  是為世眾祐!」

於是光英菩薩曰:

「譬如彼幻士,  仁賢現此化;
 一切世亦然,  愚者不及解。」

光造菩薩曰:

「譬如坐樹下,  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  適等無差異。」

師子菩薩曰:

「不聞師子吼,  小獸樹間鳴;
 師子適震吼,  馳走竄十方。
 仁賢卿有恨,  以幻惑人民;
 如來所現幻,  眾魔不能當。」

師子意菩薩曰:

「是飯食化作,  供助者亦幻;
 食飯者皆化,  善哉祠無上。」

慈氏菩薩曰:

「油醍醐澆火,  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  佛幻為普現。」

軟首童子曰:

「譬如本此處,  一切皆化造;
 仁賢所興幻,  欺誑惑眾人。
 一切法如是,  本為悉平等;
 不覺了當來,  愚癡行生死。」

於是世尊欲勸化幻士仁賢,則於講堂之東化造殿捨,長者處其中,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養沙門瞿曇及比丘僧。」長者答:「幻士!勿說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闍世宮而食,及比丘眾。」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及僧在王宮食。

時,佛復化作長者來入講堂,問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佛及僧游於異道分衛。」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之眾於異道分衛。

復有長者到仁賢所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眾。」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世尊在耆域醫王后園,為四部眾講說經道。」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耆域後園,為四部眾講法。

時,天帝釋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眾。」帝釋答曰:「勿說是言,今者如來在忉利天晝夜樹下為諸天人講法。」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忉利天為天人說法。幻士仁賢見諸樹上,枝、葉、花、實皆有寶座,如來相好具足,僧眾圍繞,在諸化師子座上。四天王、帝釋梵王,而化師子座皆見坐如來;並王舍城諸街、裡、巷、舘、宇,皆見如來遍諸佛世尊前,皆見仁賢悔過自韙。

時,仁賢目之所覩,不復見餘但見如來,幻士喜踴即生善心,用歡喜故得佛意三昧,從定意起,叉手於佛前,以頌問佛曰:

「今我覩見,  如來神足;  發意之頃,
 化若干佛。  其數百千,  復過是限;
 若江河沙,  諸佛如是。  我本自謂,
 廣學幻術;  於閻浮利,  無與等者。
 今日觀見,  佛之神足;  計挍譬喻,
 不可為比。  今我目覩,  不復見餘;
 普見諸佛,  相好莊嚴。  是故今我,
 欲問法王,  何許是佛?  唯願尊說。
 奉事何佛?  為第一供。  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  何所清淨?  受施眾祐!
 願為說是,  平等普見。  我今首過,
 一切所犯;  身所試佛,  世雄導師。
 其於尊人,  不行恭敬;  是為自棄,
 不得所願。  諸天已聞,  及與帝釋!
 於是眾會,  一切普達。  我今為發,
 菩薩之心;  用一切故,  今悉度脫。
 今我為請,  一切眾生;  皆使飽滿,
 甘露安隱。  令睡瞑者,  疾得覺悟;
 逮得奇特,  智慧燈明。  誰能化變,
 如是所現?  聞其所言,  安定柔軟。
 其慧無礙,  導行最上;  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  願為我說,  微妙道行;
 為奉何尊,  疾逮佛道?  云何如是,
 為具足行?  一切弟子,  所不能及。
 無行之行,  德為何類?  正義云何?
 而諦聽聞。  何謂所樂,  禮節經行?
 云何而發,  所生無疑?  云何精進,
 聞受無厭?  何時逮得,  堅固聽聞?
 雲如之何,  講說法教?  何謂光耀,
 法皆照人?  云何施道,  而得慈行?
 云何得立,  無異之心?  何謂祠祀,
 所在充備,  於眾人民,  為堅固慈?
 云何善師?  當奉習效;  云何惡友?
 而當遠離。  云何得往?  見佛世尊!
 已得見值,  云何供養?  當學何學,
 得為上尊?  云何精學,  而得智慧?
 云何於戒,  而為清淨?  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  何所施設,  成嚴淨行?
 云何捨離,  非法之義?  云何於道,
 而伏其意;  示現降魔,  欲塵繫縛?
 云何聽受,  思惟經義;  其心不捨,
 一切眾生?  云何教化,  人物群黎;
 堅固奉德,  無所行處?  云何於人,
 而不捨行;  善權慈心,  仁愛之跡?
 云何神通,  而得具足?  何謂意志,
 道心尊特?  云何一切,  得成所願;
 逮得分別,  總持法忍;  辯才清淨,
 行不退轉;  深奧之意,  解義第一?
 云何於是,  得極過度;  已得道證,
 微妙曉了;  一切皆知,  是佛道行;
 於道堅住,  而不動轉?  唯願說是,
 上妙之義;  諸通之慧,  明智如海。
 世尊愍傷,  願為我說;  我思逮得,
 堅固奉行。」

於是佛為幻士仁賢說偈曰:

「其能解知,  一切法化;  彼則能化,
 億百千佛。  亦能化至,  億千佛國;
 所至到處,  度億群生。  如卿仁賢!
 以無形色;  能示現色,  覩無央數。
 彼無有起,  亦無有滅;  不見有來,
 亦無去處。  如是仁賢!  其佛、正士;
 化現佛身,  及比丘僧。  無所從來,
 不見住處;  智不思議,  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  因緣等一;  現有象馬,
 車步行人。  無有坐者,  亦無所至;
 是顛倒事,  人謂為正。  諸佛如是,
 無有色身;  亦無形像,  不行無處。
 自見身者,  求索處所;  寤不覺者,
 除去眾想。  佛無色貌,  離於相好;
 不起種姓,  觀不可見。  無有音聲,
 及以言說;  無心意識,  離所思念。
 如佛所覺,  實為以來;  三世悉空,
 想無所起。  常不生想,  已見本淨;
 彼無有法,  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
 本淨無數;  無有四大,  亦無蔭蓋。
 彼之所住,  不動無著;  不能曉了,
 智慧之眼。  如我所覺,  為得見佛;
 其人未曾,  得見世尊!  見無所見,
 為覩導師;  譬如舉手,  探捉虛空。
 如卿仁賢!  所見諸佛;  悉為一義,
 當平等定。  我亦如是,  餘佛無異;
 一切正慧,  其相平等。  其戒清淨,
 三昧平等;  定意智慧,  解脫平等。
 於是慧等,  度知見事;  一切諸力,
 佛之名德。  空義平等,  及道行跡;
 一切諸法,  所住無礙。  一切如幻,
 本淨解脫;  無所成就,  所起嚴淨。
 仁賢當知,  供一佛已;  為已奉事,
 十方諸佛。  於此如是,  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  終不可得。  一切能淨,
 人之信施;  一切所施,  皆大德果。
 一切清淨,  起法平等;  佛無若干,
 亦無差特。  一切皆悉,  審為是佛!
 有顛倒行,  則不見佛。  今是諸佛,
 所示形像;  一切皆盡,  平等無處。
 如卿仁賢!  念所見佛!  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  喻觀五陰,  亦當如是!
 凡著諸蓋,  及與愚癡。  其是無生,
 不實無有;  於此無處,  亦無所立。
 是不可見,  亦無有色;  諦觀是已,
 不得久住。  五陰自然,  於是如幻;
 眾生諍訟,  自貪身相。  無相之相,
 所可現相;  正覺佛道,  遠如復遠。
 虛妄之法,  起眾想處;  生眾因緣,
 無形之樹。  造發眾事,  若干種意;
 斷諸受想,  是為本無。  其知因緣,
 及所作為;  彼即了法,  逮得離欲。
 離欲法已,  即識知如;  即得見道,
 其眼清淨。」

佛說此偈時,幻士仁賢得柔順法忍;五千人未曾發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天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於是佛食化飯已,欲增益仁賢信施之德,便說偈言:

「如是不想報,  所與者得淨;
 一切施等具,  仁賢德滿足。」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唯願世尊!令化講堂得住晝夜七日,使不滅沒。」佛即以威神,令化講堂晝夜七日住立不滅,莊嚴如故。

時,佛從坐起,與比丘及諸菩薩、天、龍、鬼、揵沓惒,往詣佛所聽受經法。於是仁賢往到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卻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薩有幾道行所可住處,得至道場曉了正義?」

於是佛告仁賢:「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菩薩道場。」於是仁賢!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住於道,得至道場:一曰、心常習諸通慧;二曰、不捨一切人;三曰、求功德無有厭;四曰、護諸法常行精進;是為四,得至道場。

「復有四清淨行,得至道場:一曰、護戒清淨;二曰、意性清淨;三曰、慧清淨;四曰、所生清淨;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一曰、其行過於四禪;二曰、其心多所入;三曰、行大哀於眾生;四曰、辯才之音若干種;是為四。

「復有四威儀行:一曰、樂於閑居遠離眾閙;二曰、往於彼行慈念眾生;三曰、無諛諂邪行、無所至到;四曰、求於道行;是為四。

「復有四,所問無礙無能斷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歡悅;三曰、棄貢高;四曰、常奉行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三曰、常知羞慚;四曰、知止足;是為四。

「復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授;三曰、不說他人長短;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是為四。

「復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並施教他人;二曰、有來問事悉遣彼疑;三曰、常護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是為四。

「復有四事,博聞堅強:一曰、聞法則解所歸;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三曰、聞已廣宣咸為人說;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眾事後受以衛之食;二曰、得利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三曰、晝夜樂法為諸天所護;四曰、不輕嬈他人;是為四。

「復有四事,光輝眾會身得自在:一曰、少於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柔軟;四曰、身自奉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明慧利說法無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二曰、不希求世供養之利;三曰、常護他人;四曰、常住道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有反覆知報善惡: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之功;三曰、自敬念迎當來慈;四曰、常詣正士、法師;是為四。

「復有四事不壞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誘嬈他人眷屬;三曰、不捨大哀;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於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習於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順;三曰、其行具足;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知是惡師:一曰、教人為小道;二曰、教人壞菩薩意;三曰、教求名聞,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三曰、奉清淨之戒;四曰、志性不捨本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稱其德行,供養菩薩及如來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養佛最尊眾祐;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三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四曰、得見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是為四。

「復有四事,觀經義學菩薩戒行得至尊上:一曰、過度惡道;二曰、常勸立善道;三曰、恭敬如來;四曰、具足所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學:一曰、不捨道意;二曰、等於一切;三曰、求度無極;四曰、護無數諸佛法使不斷絕;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見狐疑;四曰、無猶豫心;是為四。

「復有四事,三昧種性: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二曰、心清淨無著;三曰、成功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應清白行:一曰、興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三曰、所見隨其脫門;四曰、寂定於道義;是為四。

「復有四事,棄瑕穢心: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三曰、於安隱無所造立;四曰、心無所起;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游在生死;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為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為說法;三曰、悉棄捐諸不善法,奉行眾善坐於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四曰、聲告三千大千世界為其說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截斷諸無慧之事;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為無緣;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三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四曰、自然無想悉為處寂;是為四。

「復有四事,心不捨菩薩法:一曰、不捨本願;二曰、忍於苦惱;三曰、不惜身命;四曰、不捨四恩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佈施應為說法;二曰、數數勸使堅固;三曰、自在安隱之業;四曰、立他人善本;是為四。

「復有四事,安諦受法而攝奉行: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二曰、常奉行安隱行;三曰、佈施、調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大道心深入無量;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三曰、度脫幻者;四曰、使得無為;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為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為興哀;二曰、使離惡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四曰、設行哀者,為一切眾生而攝此哀;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捨塵勞心,況善權方便心;三曰、觀一切人及眾邪見,悉為法器;四曰、見一切法悉為佛法,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三昧逮得善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二曰、輕心自然如幻;三曰、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不起無所滅;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脫者;三曰、一切樂法;四曰、不斷善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高;三曰、不自稱譽;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淫怒癡;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三曰、於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轉;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是為四。

「復有四事,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淨;二曰、淨除惡道;三曰、質樸無有諛諂;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以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二曰、善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是為四,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踴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

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賢者阿難以偈讚佛而問曰:

「差特無量威,  慧事踰日月;
 三世悉聞名,  德稱度無極。
 所知了三達,  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  唯願為解說。
 一切眾生類,  住立若所立;
 已見諸人心,  人尊無所著。
 其於下中上,  如是為悉淨;
 今佛所笑者,  唯願解說之!
 諸天聞其聲,  真陀人亦然!
 帝釋、阿須倫!  乾陀、摩睺勒!
 梵天亦如是,  其聲寂清淨;
 彼諸所有音,  終不與佛等。
 月所出光明,  及日摩尼珠,
 其帝釋光明,  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  為盡不復現;
 佛出光明時,  悉照諸佛國。
 已解諸深法,  靜然為空寂;
 其無有吾我,  亦無有壽命。
 不有亦不無,  悉損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  所游如月光。
 於此唯發心,  立意遵妙道;
 今誰於佛道,  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  歸命佛寶尊;
 善哉唯願說,  今日所笑意。
 佛說義清淨,  為諸弟子故;
 佛尊為安隱,  其光普日照。
 為異學故說,  辟支諸佛義;
 若為求佛者,  志尊上妙法。
 總持等無疑,  於是天中天;
 唯願為解說,  所應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  清淨滅垢穢;
 還來繞佛身,  頂上沒不現。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寧見幻士仁賢乎踴在虛空?」

對曰:「已見世尊!」

佛言:「阿難!族姓子仁賢!卻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名嚴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曰大淨,劫曰幻化。其嚴淨王如來大淨世界,人民眾多,安隱快樂,五穀豐賤,其土平博,無有丘墟,日月光照,種種樹木皆以莊嚴,眾香具足常懸幢幡。其國人民如意所願,皆見佛土嚴淨,所有自然,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寶宮殿。其國人民皆見國土安雅,生彼佛國者皆求上願志於大乘。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般泥洹後行法住億歲。臨佛滅度,有菩薩名曰聞稱,佛授其決:『我滅度後,是聞稱菩薩當得作佛,名曰普達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時,族姓子仁賢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師,導御善道。唯世尊!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其如者無壞,如者無動、如者無想念、如者無所起、如者無行、如者無二,如來本無亦復如是!我因是成就。」

於是賢者阿難問族姓子仁賢:「於如來法為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今卿遠離於本無事?」

答曰:「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於阿難意云何?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覺,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唯賢者意云何?如來法為有二乎?唯阿難!法無二無二,有想者其識若干。所以者何?捐捨眾想乃成佛慧。」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賢寧當復持本所幻化,迷惑諸天人不耶?」

佛告阿難:「於是仁賢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辯才故也。」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卿寧能化或諸天世人?」

對曰:「唯然!如佛所惑化,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為大行,號有人名無壽命,無有人而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何所法中有去沒去,而說法有去來?教法無般泥洹而現泥洹法?是故世尊說平等行,便能化惑諸天世人,為說如來功德平等。」

時,佛讚族姓子仁賢:「善哉善哉,仁賢!如卿所說,為大化惑說無音聲法。」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佛告彌勒菩薩:「汝下幻士鬢髮,令作沙門。」彌勒受教,即使仁賢為出家。志已還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薩形貌色像,亦非沙門。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於三界教化群生,是為菩薩出家也。」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以何奉行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授幻士仁賢決』,又名『稍入至佛道』。」佛言:「阿難!其有菩薩欲得見佛,為一切故,當受是經持諷誦讀,當曠其志為他人說。所以者何?其於是法菩薩求道,是為大乘平等經法,以故是經名曰『稍入道義』。」

佛告阿難:「我以是經囑累汝,心念口諷,執持經卷,若聞奉行,眾惡反趣,當知其人曾見五百佛然後得佛道。」

時,族姓子仁賢白佛言:「其受是經,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學。所以者何?聞是經者,皆前善本善權,我心如是!」

佛說經已,族姓子仁賢、比丘賢者阿難,一切眾會,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稽首而退。

佛說幻士仁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