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智  體積善寶功德聚
 所有一切波羅蜜  而彼本來性常住
 離諸戲論無對礙  離諸分別得安隱
 最上微妙無自性  離諸所有名相等
 方便宣說三乘法  而彼三乘所得相
 皆是一切智智因  稽首般若波羅蜜
 所有勝慧到彼岸  若人樂欲正觀者
 應當於彼九頌義  總略如理而思擇

其九頌曰。

 從業增上生  所謂六處相
 即此說復生  所因如影現
 如幻所化城  能觀者亦化
 如彼所見色  業化世亦然
 諸有說法聲  即是聞境界
 一切如對響  緣成能所聞
 嗅香及了味  觸等境愛著
 此一切如夢  雖得無所有
 如幻輪成人  諸行作無實
 此如彼行作  身輪亦無我
 若種種所得  彼極剎那生
 此與陽焰等  見即壞無相
 所取如影像  無始從心生
 而彼相及識  互相如影像
 觀自淨種中  若智月出現
 彼如水中月  現前無所有
 若相應者智  彼即虛空相
 是故智所知  皆如虛空相

如前頌言。

 所有勝慧到彼岸  若人樂欲正觀者
 應當於彼九頌義  總略如理而思擇

所言勝慧者。謂聞思修等相。彼岸者邊際義。到者往到謂到畢竟邊際離諸分別處所。如是乃至此義終竟。正觀者。謂不顛倒相。樂欲者。所謂作意希望為性。彼義者。謂彼九頌說時所有之義。義即義門。思擇者。謂思惟抉擇何所思邪。頌言總略。總略者。謂包總含略。

此中應問何故總略說邪。答為令鈍根之者能解其義故。

前標九頌次第今釋。

第一頌言。

 從業增上生  所謂六處相
 即此說復生  所因如影現

業謂善不善業。增上者謂業增上。由彼諸業增上力故彼即有生。何所生邪。頌言六處相。處謂識所依所生之處故名為處。此復云何謂眼等內六處。頌言相者標表為義。若此六處相有所生故。即彼如是復生諸法。此如是說是義終竟決定成就。

問於勝義諦中云何自性。頌自釋言所因如影現。由取影現而為喻故。於影現中諸有作者作業及所作事悉離性空。此義終竟。

復次於外色等六處自性所生。今當一一次第顯示。

第二頌言。

 如幻所化城  能觀者亦化
 如彼所見色  業化世亦然

猶如幻法所化城邑。後能觀者亦即是化。彼二非有。何以故。不實生性故。然能見所見彼二色相。外有對礙皆是業化。世間三界所見此猶彼故。其義亦然。此如是化與彼所化無差別性故。下頌言如聲對響。為證成此義故。

第三頌言。

 諸有說法聲  即是聞境界
 一切如對響  緣成能所聞

所言說法即能說者增上所生。彼所對聲是聞境界。若聞境界此如是故。自餘諸法皆如是生。是故取喻如聲對響。此聲對響與餘法同。此中如是無差別言。乃雲一切所言。緣成者。謂即聞等緣成故。聞若彼所有皆所作性。是故能聞所聞有所得中悉是緣成。所以有聲皆如對響。如是所說此義畢竟。故下頌云一切如夢。為證成此義故。

第四頌言。

 嗅香及了味  觸等境愛著
 此一切如夢  雖得無所有

言嗅香者。謂鼻識境界。諸所作性所嗅香等。了味者謂舌識境界。了諸味等。觸謂身識境界覺諸觸等。於如是等諸境界中所求所樂而生愛著。於彼彼境各各系屬隨所繫屬。香味觸等別別所受。若於彼等境中起有所得相即不可得。是故頌言一切如夢。一切者此即無差別意。

然眼等內處色等外處亦非不有。若不爾者云何發起作者所行。為破此疑故。

第五頌言。

 如幻輪成人  諸行作無實
 此如彼行作  身輪亦無我

譬如幻輪法用成人身相。彼幻所成人種種行作皆悉具有。亦復如人假有作者及所作用。又復亦有所行作事去來等相。頌言諸者。種種分類所作之義。何所作邪。謂幻所成身。若如是身幻法成故。即彼幻身而實無我。無者離義。我謂主宰。此言無我謂離我故。所以此中無其作者。於勝義諦中都無所有。是故頌言。諸行作無實。無實者謂無力能義。今此如是無其力能。謂此作者無主宰故。若幻所成人無其主宰。雖所顯示而無其實。諸法亦然畢竟無實。此中應知無差別意故。下頌言與陽焰等。為證成此義故。

第六頌言。

 若種種所得  彼極剎那生
 此與陽焰等  見即壞無相

種種者。謂多種類。所得者。謂差別遍計所取境相。彼所取境極剎那生。剎那剎那名極剎那。生者起義。謂極剎那有所生起。若極剎那有所生故。彼彼諸法從極剎那之所生者悉是無常此義終竟。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下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此中應問。彼勝義諦中云何自性。答頌自喻言與陽焰等。

其陽焰者。謂地塵日光三事假合。如陽焰聚前見後壞。是故頌言見即壞無相。

諸有所得別別境界其義亦然。雖各表了皆無自性。何以故。彼等自性前後不和合故。性不相等故。愚者取著於一性轉。是故此等皆墮世俗有情趣故。

復次此中若能取所取對礙性空即自性。明亮本來不生心法發現猶如影像。為釋此義故。

第七頌言。

 所取如影像  無始從心生
 即彼相及識  互相如影像

此言所取知影像者。謂此與彼而相似故。所似云何如鏡等中見面等像。此復云何。謂從心生以彼唯心有所生故。心即系屬有其所取外境相等不捨為性。此義終竟。

復次如外所取鏡中面像。即彼諸法以慣習種子領納於心。於無二中取其有二對礙之相。由無始來從心所生如彼影像。或同時異時所緣伺察彼皆無性。非唯心法亦由所緣之相而能引生能緣識心。是故有相。

凡言相者攝集為義。非唯一法由彼所取如是有相能取亦然。此中意者。所取無性能取不實。頌言互相。互相者即和合義。互相和合皆如影像。如影像故能取所取彼二互相不相離性。即彼二法於無所得中互相從。彼心法出現有所得相。

此總意者。彼心自性本來明亮無能取所取二種之相。本離貪等無明垢染。清淨潔白離諸取著。故下頌云。如水中月。為釋此義故。

第八頌言。

 觀自淨種中  若智月出現
 彼如水中月  現前無所有

觀者定義。定謂心一境性相。於彼定中有所觀想。心自在故。頌言自者。謂自種子淨即清淨。清淨者離濁之義。從自身語心種子所成。等無間緣出生想。

hrī 紇哩字變成普遍熾焰光明。於是光中從心種子出甘露光廣大照耀其光復成極大火輪。乘彼火輪出慧方便。復從是生彼。

ha 訶字門。其字振發大聲。於中出現八葉蓮華。訶字處中內外想布十六分位。復想。

ka 迦字成星宿眾周匝圍繞。復於相應方位想佛蓮華。彼十六分皆成月輪。如是觀已復於其上自淨種中想現。

hūṃ 吽字具熾盛光。於其光中出現大火熾盛光焰。當觀自身從智月中生菩提心。復從是生金剛智月。當知月者即金剛智普遍世間。智光照耀一切色相。是故頌言若智月出現。

彼智金剛成就出生慧及方便。無喻涅槃之相復從慧生。金剛界中摩摩枳菩薩相觀想。甚深最上微密三摩缽底密雲彌布普現光明。其菩薩者。身相青色八臂三面。正面青色。右面黃色。左面白色。右第一手執劍。第二手執箭。第三手執鉤。第四手執金剛杵。左第一手執輪。第二手執弓。第三手執羂索。第四手執鈴。而彼菩薩理智相合。諸所施作皆順方便。眾相莊嚴頂戴阿閦佛冠。現於熙怡可愛之相。加趺而坐。如阿多西清淨之華具有日輪最勝圓光。復如大樂自性金剛薩埵之相。灑諸甘露遍於一切。此菩薩身即如來身。從慧方便之所出生。是故頌言如水中月。

頌言若者即是如義如水月故。此即是空。從是空法之中出生諸法。其所出生即本來不生性。所以喻言如水中月。

此中如是。若於法界自性中取著有性者而實無性。何以故。頌言現前無所有故。

由彼如是於一切法無所得。真如中有所作所證而實不能。若有作有證者皆是方便建立諸法。與虛空等為證成此義故。

第九頌言。

 若相應者智  彼即虛空相
 是故智所知  皆如虛空相

所言相應。當知即是智之與定二法相應。彼之相應即是金剛。有彼相應法故名相應者。

由彼相應者所有之智。於一切法無所取無二相中。以慧方便生如來身。非如前說蘊處界等戲論自性。此義終竟。

然如來身不動法界自性所成本來不生。何以故。以如來等自性離故。此即無性止不可說。

無性者。謂本來不生故名無性。是故頌言如虛空相。

此復云何。謂離一切戲論之性。故如虛空。以彼虛空如是相故。而虛空相應當如是。如理伺察。相者標表義。復次當知於一切法無障礙自性中有所作用者。謂由智入三界心心所相如虛空相。顯示所知無明隨現有情及器二世間相蘊處界等戲論自性。是即所知為智境界。有所作性此所知境。隨有系屬覺了所知遍計諸境。是故此說名為所知。所以一切智一切智智此之二種皆如虛空。應如是觀。為總攝此義故。頌言皆。皆者無餘義。無餘少分故。

此中除彼聲聞人中樂欲取證有餘依涅槃者。彼雖證得人無我理謂於蘊事取為有故。餘證無餘依涅槃解脫相者今此所攝。如佛所言一切種一切一切有皆空。此中又除一分外道所說之空。以是義故。此中應知世間無復少法可有。一切如彼虛空之相。

所言如虛空相者。當知即是虛空自性如是真實。此之九頌如所說已。復為顯示諸菩薩等種智果故。總說頌曰。

 如理思惟此實性  彼一切性無所依
 所有菩提勝願心  大智莊嚴當獲得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