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受是苦
假使我們不徹底地了解苦和苦的起因,無論我們多努力試圖以自己的行為、思想或世間的財富來和它「交易」,都是沒辦法的。 只要有五蘊,就必須受苦。 認同這個身體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受苦。 認可人間必有痛苦,這就是「豁達」的開始了。 我們來,我們哭,那就是生;我們打呵欠,我們離開,那就是死。 痛苦是無限的,它採取各種形式來到。 佛陀說:「我只教導一件事,那就是——苦與滅苦之道。」 一切構成人類的元素,本質皆是苦的。 當我們將自私放下,然後轉移注意力去留意每個眾生內心熾盛的不滿足時,我們不只會看到它的普遍性,還能領悟到我們本身的苦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是所有存在眾生中的一小部份罷了。 如果你真的了悟諸法實相,你就會發現一切都不可能稱心如意。 就精神的角度來說,樂或苦的感覺都可以看成是苦的同義字,因為它們只會產生心理上的痛苦。樂會使心漂浮,苦則會使心氣餒。 人生最難做到的是能夠「盡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苦是人生的本質,只要你活著一天,就得接受苦的挑戰。 這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依靠——世界是一個不安與煩擾、快樂與痛苦,永無止盡的輪迴,是沒有寧靜的。 欲求是苦,不想要也是苦,縱使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仍然是苦,因為,一旦你擁有它,你便活在怕失去它的恐懼中。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如果我們了解真理,我們便會了解苦。 世界之中,無非眾生受苦處。 世界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讓淚水來告訴你世間的真相。 佛云:「身為眾苦之本。」 身乃招苦之本,厭乃得樂之甚。 人生如朝露,居世多屯蹇(屯蹇:屯、蹇皆為易經之卦名,有睏頓險阻之意。)。 每個人都在受苦。除了苦,什麼也沒有。 觀法無我 那些真正與法相融的人,是遠遠超越外在形式的。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種頂禮的方式,因為他們已經超越我執了。 唯有將舊的水倒掉之後,杯子才會有用。你必須空掉有意見的心,你才能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 當我們去除自我的一些廢物之後,即能較清明的看待事物。 縱使你自己的身體也並非真的是你的啊! 自我只不過是在世俗習慣上的知覺罷了。 損人即自損也,愛人即自愛也。 身體是疾病的「窩巢」,而你不該黏著它當成你的。 告訴你自己: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 從內心放下自我的意見、觀點、主張、想法以及整個對時間與自我的概念,進而安憩於無著之中的邀約。 不論我們從哪方面看,都找不到任何恆常的自性或自我。 我們會認為有自性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記憶、主張與意見。 心會被佔據是因為心曲解了,而且被假的我的意識所迷惑。 我們必須看清楚,當我們以「我」和「我的」觀點去思考時,我們是如何的痛苦,之後,我們方能放下。 精神上的許多痛楚都是從我執來的。 人生在世,解決痛苦之道,就是把「你」當作「我」,有我,是痛苦的根源;無我,才是解決你我問題的妙方。 你越是放棄自我,你也越變得偉大而又真實。 最能證實自我意識虛幻性的,莫過於我們對不同觀點的極端敏感。 我們只是能量分子的聚合及分散,以及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所構成。 自我是一切苦的根源。 我們的心無法真正平等,「自我保護」是唯一的原因。 「自我的妄見」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深信這色身和感覺都是我們的,但是,當我們仔細檢查時,結論必然是對它們束手無策。 沒有人真的擁有色、受、想、行和識。 整個佛法的目的,就是先把「自我」意識調降到可以掌控的地步,最後再予以消除殆盡。 自我造成一切紛爭與動亂。 對這個身體而言,我們只是它的過客。 我們這個身體裡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但我們卻相信它是我們的「自我」,真的是「我們」——這就是不正見。 佛教是放下「自我」的。那些太聰明的人將永遠學不到東西,他們首先必須放下他們的才智。 如果你認為你很聰明、富有、重要、是佛學專家,這就掩蓋了「無我」的真諦了。你所見到的只是自己——我、我所(有)。 我們的自尊、我們所仰賴的自我意識,就如同一顆沉重的石頭。 如果我們考慮要放下自我時,我們會懼怕沒有了它之後,將會一無所有。然而,當我們終於放 下它時,我們將覺悟到不執著自我的輕安和自在。 五蘊都不是自我。 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 因分別而有取捨,自私自利的心就生起了。 從出生到現在,你的身體隨著自然的過程,它老了、病了,你卻無法從中阻止。 為什麼每件事物都是無常和苦的呢?那是因為它們都是無我。 事實上沒有一個「我」能在任何地方被找到,有的只是諸法的不斷升起和消滅,一如它們的本然。 假如身體可以說話,它會日以繼夜地告訴我們:「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嗎?」 假如身體真的屬於我們的話,它就會聽從我們的命令。如果我們認為它屬於我們的,當我們必須捨離它時,就會痛苦。 當我們看透自我時,就不會再去執著快樂,而且能真正地快樂。 有人學習「法」,卻是來增長他們的我見,他們也許會想要超越苦,可是,如果還有一個自我存在的話,他們何時才辦得到呢? 一旦你了解無我時,那麼,生命的重擔便消失了。你會和世界和平共處。 所有的身體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如果你真正地往內仔細看的話,你將找不到任何人存在。 當苦生起時,要了解,其實並沒有一位受者。如果你認為苦是你的,快樂是你的,你便無法找到平靜。 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沒有滯留著的實體。 創造「有」和「生」的因素,都是從我們對這些事情無知,從我們愚癡地執著它們都是「我」或「我的」而起。 全人類基本上是相同的,並沒有「我」,有的只是元素而已。 去感覺我們比別人愚笨是不對的,去感覺我們與別人相等是不對的,去感覺我們比別人好是不對的……,因為,並沒有任何的「我們」。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 事情帶往終點。佛陀教導去放下它們,去捨棄它們,因為它們只會引起痛苦。 我們拿這個身體當成我們的家,當成有東西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如果我們有了頭痛或胃病,我們便煩惱。 並沒有持續的自我存在這個身體內,但我們卻去執著它,將之當成我們自己。 我們建造廳堂,並且說它是我們的。當蜥蜴、老鼠、壁虎來住在這兒,我們總是驅趕它們,因為我們認為這廳堂屬於我們。 大部份的人並沒有真正地了解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人,就是了解到「既無所謂的自我,也沒有任何事物屬於自我」的人。 自我是空的,沒有固定的本體,但那是實質存在的空。 如果仍有一個自我在,怎能超越痛苦呢? 因為有了一個「自我」的緣故,我們無法脫卻「表相」以見到「超越」。 不管快樂或痛苦生起,必然是有自我的存在。 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 行善和佈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 心若沒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覺,這心就是「空」的。 當我們不執取六根以及與六根相關的任何一種為「自我」,那麼八正道將會在當下同時生起。 必須要空掉自我,全然沒有自我,才是真正的清淨。 所有的囚牢都歸結在自我,請務必拔除自我、愚癡,那麼所有的囚牢就會消失。 因為執著自我,又產生「我所有」這就是真正的囚牢。 完全放下「我」、「自我」、「我是」、「我存在」等錯誤觀念就是喜樂。 法的語言中「生」的意義——不是由血肉之軀的母親所生的「肉體之生」,而是從精神的母親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謂精神的母親,主要是指渴愛、無明與執取。渴愛為母,無明為父,這二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我」的「生」。 依法的語言,「空」是指沒有「我」、「我所有」的意識,當內心不執著任何事物為「我」、「我所有」時,就處於空的境界。 當「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心中的輪迴就出現了。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義理。 如果心裡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任何輕鬆的工作也將變成沉重的負擔;如果內心不執取「我」、「我所有」,而能清清楚楚,那麼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污穢的工作都將充滿樂趣。 不管是什麼樣的貪、瞋、癡,都只是「自我」,一旦它們在心裡出現,涅槃就會完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難以休止的輪迴。 如果整天都保持醒覺,不令我慢生起,不令「我」、「我所有」等自我意識、自我主義生起,這才是「不生」。 沒有「我」、「我所有」等念頭,而且恰到好處地做事,這是一種享受,也正是佛陀教誨的精髓。
正道的生活,就是不讓「我」、「我所有」產生。 任何我們認為是「我們」或屬於「我」、是「我」或「我的」,都會造成「苦」。 整個宇宙除了「自我意識」是個問題外,已沒有其他問題。 「自我」的妄見,會引生貪著——不管是想更好、更優秀或更超然、更平靜,乃至更重要或更被珍惜的貪著,都會不斷地給我們帶來痛苦。 如果我們無法先掌握「自我」,並明瞭它只是個製造麻煩的傢伙,我們永遠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 在面對一切事物時,都是以「我能從中得利嗎?」的立場來衡量,只會不斷失望。 若有人大膽地把任何事物當作「我、」「我所有」,他就是個賊。把屬於自然的萬物佔為己有的賊。 我們都致力於擁有自己所喜好的事物,這是因為潛藏在我們之中的「自我」貪愛在作祟。 只要還有一個「我」存在,就仍會有煩惱。 解脫苦、解脫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捨去「我」的妄執。 世上沒有不會招染塵垢的鏡子,也沒有不會招惹煩惱的「自我」。 整個「我」的概念其實只是個妄念。 修行不過是關乎我們整個身與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就只是自我本身而已。 自我的妄見是個巨大的重擔。 當心狹隘時,只能看見自己。 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自我的概念愈大,就愈容易被推翻。 徹見自我的本來面目——它不過是貪愛的生命體罷了。 如遇高興歡喜,則問是什麼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則問是什麼人在煩惱。 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我們要的是那個靈靈覺知,不生不滅的東西。 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造無量無邊的業。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惑亂之因源於妄執。 一切眾生,皆由著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沉。 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頭痛或胃痛時,身體從未徵詢我們的意見,便直接行動了。這說明了色身並不准許任何人當它的主人。 如果我們了解並且看清自己身體的本然,那麼,對於別人的疑惑和猜疑也都會消失。 並不是五蘊本身苦,而是執著它們為「自我」——那才是苦。 為什麼不能放下五蘊呢?只因為我們沒有完全地看清它們或了知它們,把它們當成是我們自己。 快樂、不快樂,愉悅和悲傷——它們沒有一樣是我們,我們卻將它們當成是我們。 無論是誰,拿了這個身體當作是他自己,並且持著這種想法到處走,就會痛苦。 這個身體不真的是我們的,你無法在其中找到一個真實的、有實質的自我。 回歸當下最大的障礙,是對自我的執著。 若無我相,即無一切相,則當體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現前。 泯除自我的限制,就是涅槃的境界。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夠過得好好的,真誠無欺,有愛心、有慈悲,不那麼自私,自然就可以導致涅槃的境界。 若認定這個軀殼是具死尸,不去寶貴它,不把他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 人類彼此的分裂是緣於自我的意識。 恐懼往往來自於對「自我」幻覺的防衛。 愈是要防衛「我」,我們能擁有的悲憫就愈少。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為。若於生死中得大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五蘊窟宅,是名禪院。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 菩薩不覺餘事,只覺自己。何以如此?因覺自心者,即覺一切眾生之心。 人生的陰影,多半是我們站在「自我」的燈下而影現的。 愈是為自己費腦筋,愈是一心想到自己,我們就越軟弱,自己就愈受束縛,反之,愈不以自己為重,愈少注意自己,我們就愈堅強。 人心裡的憂悲苦樂,皆是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當中。 我執就如同長膿的暗瘡,使我們受苦的就是這個「我」。 拜佛、念佛時,若一直執著有個我在修行,也是一種獨頭意識的分別。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夠躲避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為自己利害」的念頭拋開。 如果你了無牽掛的活著,沒有意識到絲毫的自我,而只有無我的覺醒,便不會引發苦了。 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無我」才能如實了知諸事本末;「無我」方能確保不曲解人意。 我執薄者煩惱少,悟境深者喜悅多。 上帝講「我」就是真理、道路,佛講「無我」才是真理、道路。 醫生說:出生後七年,將完全不同於出生時,包括每一個細胞。 藉著不斷自我淨化的修持,「自我感」逐漸消失,並停止支配吾人的生命。 自我了悟的捷徑就是斷除自我感。 把你從虛偽的錯誤中移開,你將會發現「真我」到底是誰。 法的生命,茁壯於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心田,圓成於法的人格化的陶冶、熔鑄。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妄認有「我」,遂有愛之念,於順逆而起憎愛,耽著五欲,流轉沉迷,莫能自拔,皆執我故。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一切煩惱皆由「我在」及「有身」而起,普通人皆執「我身為實」,而一切煩惱生焉,故名「我執」。 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 我們所謂漫長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幀幀死去的動作的連續組合罷了。 萬德圓融具足身,此身我體本同倫,何因異此生迷執,別認虛空一聚塵。 一切皆無常,生者皆有苦,諸法空無生,實非我我所。 元無我人,為誰貪嗔? 如果你認為是「我的」家庭、「我的」修行的話,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只是另一個苦的起因罷了。 如果仍有「我」和「我所有」的感覺來擾動和惑亂,不能稱為「自在」。 人們的血液傾注在一起時,難以區別彼此,奇怪的是,人與人之間卻劃分得那麼清楚。 損人即自損也,愛人即自愛也。 要超越生死,要先破「我」。 自我的執念很耗費精神能量,因為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覺得備受威脅。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闔眼朦朧又是誰? 觀 照 每一剎那的心念皆須觀照,原因在於每一念皆是抉擇的剎那,這些抉擇的剎那造就了業。 除非對自己的言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則,最好是保持沉默,向內反觀自心的念頭。 當心仍在世間的時候,縱使一個人闔上眼睛,動也不動地坐著,他所看到的也只是世間。 我們需要觀照苦和停止苦的因,否則的話,智慧絕對無法生起。 我們修行的本質是去觀察動機和審視心。 所謂「閉關」的意思是收攝眼、耳、鼻、舌、身根,只留下心被觀照。 修行就是直下觀心,這就是智慧。 修行的目的,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使你的心如同一張編織緊密的網,來網捕前來的情感和感覺,並且在你反應以前,就要觀照它們。 修行就是注視,同時完全敞開心胸,覺察所有發生於自己身心內外的一切。 在這世上我們找不到真正平靜的地方,這是世間的本質。就以觀照你自己的內在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靜要在內心才能找到。 一般人只專心洗碗筷,卻讓自己的心染污了,他們遺忘了當下的自己。 只要知道你心的狀況,別因它們而感到高興或悲傷,不要執著!猶如一封信——在你可以詳盡內容之前,必須先拆開它。 對治執著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一起執著就要觀照分明。尤其是生命的基礎——我執,更不可輕易放過。 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要以觀照和很自然的方式來認識你自己。如果疑惑升起,讓它們自然地來、去。這很簡單,只要不執著。 向外,就是六道往返,生死不定;向內,就是一個諸佛同體的本來面目。 探測你的內心,那麼你應該可以認清全部的你。 我們用很多時間在追逐外在的自我,卻沒有用時間在「找回自己」。 外在有形的家,只是這世間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它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世俗的家而已。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它們如何地來和去,如何地生起和如何地消逝。 「法」必須藉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然後徹見哪些是真實的,哪些不是;哪些是平衡的,哪些不是。 只有一部書值得一讀,那就是——心。 觀照你的心吧!背負重擔的人認為是得,而在旁觀看的人卻只看到負擔。 當你的心充滿光明時,就能夠清楚地看見你的煩惱(雜染),然後把它們都清除乾淨。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覺知,並且向內去清楚地觀照。 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認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從你的老師那兒摘取好的,並且覺察你自己的修行。智慧是要你自己去觀察和增長的。 如果你以真實的內觀來看待事物,那麼,你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就不會有黏著。 解決問題必須靠智慧,而要擁有智慧便得開展和訓練我們的心! 在你吃飽後,又多吃五大口——這就是我們無始的貪婪與染著。 真正的修行,只要留意你自己內裡身、語、意過錯的生起就行了。 最好的修行,並不須要去讀很多的書,只要讀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不斷地從痛苦中逃跑,我們將永遠也不能了知它。痛苦是我們應該察覺、認清的東西——如果你不觀察它,何時你才能認清它? 無論痛苦在何處生起,洞察它!別看太遠,就察看當下。 看你自己的心和身。當痛苦生起,去體察為什麼有痛苦。當快樂生起,什麼是快樂生起的原因? 修行絕不只是坐在蒲團上就好,更重要的是打開心靈,正視內心實際的情況。 經由浪費你的時間注意其他某人,你是不會成就任何事情的。 「看好你自己的心」,看著在你心中每件事物的開始以及結束。倘若沒有人防護這顆心,便只有在一切的活動中被攫取了。 佛陀教導我們去觀看佛法——真理,不要去看其他的人;去清楚地看,去洞悉我們自己;去了知我們的極限。 只是單純地留意整個疑惑的過程,看疑惑如何地來和去;而後,你將不再被它們所苦。 我們必須與鏡子保持一定的距離,方能看見自己的真面目。 我們須要質詢內心所產生的任何不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無數的機會能在情緒反應上下功夫和審視。這麼做,便是在修習佛法了。 參學是在參自心,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無煩惱心、無罣礙心,是心參。 日用雲為,常起覺照,常在法性,三昧之中。 當知心識,皆是無明,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了脫之術,唯有觀心,觀心得悟,一切俱了。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所有圍繞於我們四週的事物都將會成為苦的根源。 要真實地看見佛法,你必須往自己的身和心裡看。 每當你即將去做某件壞事時,假若能及時看到自己,你便能停止。 看清這顆依賴著世間的心。 當我們看外在的事物時,就好像看著內在;當我們看內在時,那就像看著外在一般。 每一刻都保持覺醒。 要對治修行的障礙,就是認識它們,在每一剎那中徹見它們。 不論是瞋怒、懶惰、掉舉或疑惑,要立即覺知它們的生起。 往內看,你就是佛。 如明鏡照萬相,不迎不拒,就與道相應;著心迷境,心外見法就不對。 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 地獄未為苦,而不了自心最為苦也。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縛解從心,不關餘處。出要之術,唯有觀心。 無明迷故,謂心為動,心實不動。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莫與心為伴,無心心自安。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謾(謾:欺騙。)。 以憎愛故,心器破壞,即受生死,故諸苦自現。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而非注意外境的生滅。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靜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此君子貴乎慎獨也。 從有限的物質中,觀內在無限的生命。 有智慧的人,隨時都有自己的天平。 無論多壯實的樹,如果許多鳥兒不斷的飛來啄樹幹、吃樹葉,不多時日,樹自然就會枯死。同理,喜歡喧鬧奢華的人,終究會為奢華所牽,成了妄想的俘虜,而看不清楚自己的心。 認識你自己,那麼生活就會簡單多了。 文字或聲音的毀、譽、讚、謗、並不是因果的判決者,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及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了不可得,我們要當下觀空。 地獄不為苦,不了自心為最苦。 我們應當勇敢地、誠懇地,去正視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 若總是不滿東、不滿西,著相而求,你如何修行呢? 人若不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如爛瘡般的,永遠無法根治。 業力就是我們的生死,業從無明而來,無明從念頭而來,念頭從不知不覺而來,不知不覺從不懂得觀照而來。 心是念力,念念隨心。 與其想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們的念頭。 若一直追逐境界,則會引導自己走向迷惑與混亂。然而,若你清楚地去觀照世間,真實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無明乃是由於,你沒有體悟到真實的圓覺法所起的。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與其死記經典的章句,不如把書放下,自己靜靜地反省,觀察四週圍的一切,包括生活的苦惱、內心的波浪,找出痛苦的原因。 當我們動了個念頭要去傷害眾生,就已經破壞了我們清淨、安詳的內在。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禪,如如都不動,大道無中邊,若能如是達,所謂火中蓮。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貪婪的火,灼傷了你的良知。慈悲的水,清涼在你的心中。 愚癡的人一直想讓別人了解他,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迷而不知其迷,才是真迷。 您一天中曾踏實地活過一小時嗎? 時常反省及檢點自己的心念、語言行為,即可減少貪慾。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多一分心力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養牛的人,放牛吃草,並不放鬆看守牛群的行蹤,而注意其所在。人的心,更應隨時守之,不致迷失行蹤。 真的沒有人束縛住你。 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樣,時時不忘制心、息妄。 法的修行落實在「觀心」,觀心的要訣在「念念自知,念念自覺。」 莊子曰:至人用心如鏡。 不怕千日密,只怕一時疏。 事物雖渺小,有時卻會影響一生。 順境如不能忍受,便易放逸而一發不可收拾。 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一椿。 以鏡自照見形容,以心自照見吉凶。 愛出風頭的人,是犯了幼稚病。 最大的悲哀事,莫過於良知的喪失。 心是最難攀登的山,最難駕御的馬。不試圖征服它的人,就得不到屬於自己的生命。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原諒欲心,即是入迷之途;克服假我,乃為正生之道。 直心是道場。 能舉千斤之物,難抬一己之身;能看百里之遠,難省一己之過。 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騙你一時,它卻騙你一輩子。 把批評人家的時間,拿來反省自己,才有改進的一刻。 心垢是無明的本質,我執是眾苦的根源。 若持熱惱之心,欲入清涼之界,猶披麻而度火,古今未之有也。 嫉妒勿起於心,讒言勿宣於口。 貪、瞋、癡像發燒。只要染上其中一種,即使躺在華麗的臥榻,也睡不好覺。 看不破,放不下,又如何? 苦、樂,其實都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去掉心中所有的慾望和情慾,純然寂靜現前,短暫的生命就成為永恆不朽。 修行不求無魔,無魔則誓願不堅。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本。 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 要在眾生心中,觀察宇宙的真理。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燥。省事,然後知平日之心忙。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慾,然後知平日之病多。 西藏白教岡布巴大師在寶曼集中發人深思的警句:慾念可能被誤認為信仰。戀著可能被誤認為慈悲。 無思無慮可能被誤認為是無邊際的涅槃心。感官知覺(或現象)可能被誤認為真實的剎那見道。一閃的見道可能被誤認為全體的證悟。假道學可能被誤認為真行者。心為形役的瑜伽師可能被誤認為大自在者。利己之行可能被誤認為利他之行。欺詐手法可能被誤認為審慎。騙子可能被誤認為聖者。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 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 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失者,棄之則墮三塗。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多認識一點自己的心性,就多得一份光明。 除非你親自證明,否則不要盲目接受任何觀念。 所有內在的矛盾,是你心中真理與虛妄之間的產物。深入觀照內在,痛苦是可以免疫的。 生命的關鍵——要真正感覺內在自我的轉變,但這要絕對的自我忠實。 萬事由心起,故應先調心。 知天地皆逆旅,不必更求順境;視眾生皆眷屬,所以轉成冤家。 守恬淡以養道,處卑下以養德,去瞋怒以養性,薄滋味以養氣。 任他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隨你極有聰明,賣得巧藏不得拙。 無明——虛假不實的知識。 靜坐可以給你任何其他方面所無法給你的東西,它讓你了解自己。 言行中止,心空如蓮。 能夠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要去理它,也不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 你仍然看著它,你就是「觀自在菩薩」。 深入你的心湖,你會發現,有個如如不動的「他」看著此心湖和其變化多端的波流。 好好的迴光返照,看看在一天中,你受到了多少的干擾。 少管他人事,常修自己心。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參須實參,見須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 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真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為微細難湊處。 先悟妙心,行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不用向外馳求,只自回光便了。 不識本心,求無上佛道,無異煮沙成飯。 不執著我,不分別法,便能調伏其心。若能調伏其心,便能徹明諸法緣起,洞悉緣起法性空無。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鑒。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沉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愜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 心不可傅,心契為傅。心不可見,以無為見。契亦無契,無亦無無。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 聖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機還同本得,凡夫即聖。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善惡一切,皆由自心。 於外相求,無有是處。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念是業識,而性體中並無是事。 知念之本身,當下即空,便不致執虛為實。 須知觀照雖亦是念,乃順體起用之念,便可順此用以入體。 佛法處處不離觀照,必時時刻刻去思惟方可。 修行須依經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竹節虛心是我師。 觀心得悟,一切具了。 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不動。 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慮片刻,即名煩惱羅剎。 「心」是諸佛本源,是一切神通妙用。 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則心與我二矣! 凡人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 魔由心造,妖由人興。 焚香妙達無生,散華顯諸無著,彈指以表去塵。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一念回光見自本性。 六根攝境,心不隨緣謂之定。心境俱空,炤鑒無惑謂之慧。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苟欲微加外助,則失其本真矣! 劍樹刀山為寶座,龍潭虎穴做禪林;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群中也立身。 此心未了,則修與不修,俱名虛妄! 迷是自迷,悟須自悟。苟不自悟,縱是釋加達磨亦為你不得。 何謂生死?有偷心是。何謂涅槃?盡偷心是。 偷心,乃識情之異名也。能劫奪自家無上法財。 凡何異聖,聖何異凡?惟偷心而成異耳! 勤究自心,究到無可究處。心眼洞開,始悟惡之可斷不可斷,善之可修不可修。 一切惡業及貪瞋癡與無明煩惱種種塵勞等,俱無自性,皆由迷自心,故依妄而有。 無事於心,於心無事,則心能虛靈寂而照。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蓋業業兢兢,念茲在茲,方得無礙自在。 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 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有心起時,萬境皆有;空心起處,萬境皆空。 心空能入道,性空自神通。 一切法門都以修心為上策。 向外馳求皆是妄,誰知本性遍大千。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 頓捨外塵,時時向自己腳跟下推窮。 內心外境只是一事,切忌作兩般看。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行住坐臥,勿令心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自然用不著排遣。 欲觀無為之真性,應觀有為之幻相也。 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法者謂眾生心。若心生即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 若識心性非形相,湛然不動自如如。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蓋過必觀而後見,不觀心者,冥行妄作以為常,不復知過。 口說真如,心似猿猴,言行相違,名為自誑。 不取亦不捨,永斷於生死;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 行人對於扼要之修功,惟在不取相,不滅相,而以性為中樞。豈但相不住,性亦不住,並不住亦不住矣! 修不取者,便時時處處,皆應觀照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是之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拋棄一切無謂的尋伺,一切形式和名字,澄心清魂,返觀內照。 外無一物而得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大道不由行得,說行權為凡愚;得理返觀於行,始知枉用功夫。 回光返本全無。 若不觀心,法無來處。 自性一念才起,即是萬象森羅。 此事欠一法不是,剩一法不是;取一法不是,捨一法不是;即一法不是,離一法不是,但低聲道得一法,卻是是非中人。 不識自心是妄,起種種境界是顛倒。 識此妄心,悉由緣生;息諸緣起,自然無縛。 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 一念散於無量劫,無量劫攝於一念。 大居士不言僧過,善知識能調物情。 夫縛從心縛,解從心解,縛解從心,不關餘處。 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 但諦觀殺盜淫妄從一心上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 悟心之士,情消境寂。 住心——謂心散動,攀緣不住,專攝念住,更無去動。 禪定——覺心寂靜,行住坐臥,皆悉寂靜,無有散動。 真如——覺心無心,等同虛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 多一分覺察妄想的能力,就能減少一分煩惱的產生。 智慧——識了一切,契達空源。 心無相——謂心澄淨,無有相貌。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長非短,非大非小, 非方非圓,湛然不動。 心解脫——知心無系無縛,一切煩惱不來上心。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流轉不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
千年暗室而破在一燈,無始樊籠而唯憑妙觀。 若以心示人,皆歸正法,不落邪見,如指南之車,皆歸正道。 已得身心教,復不難教他,若欲教餘者,先須教自己。 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侵擾。 為錢「忙」,無智「茫」,眼瞎「盲」。 名、地位、成就、財富、常常會蒙蔽了內在真實的我。 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自性。反躬內省,感無不通。 學佛之人,最要各盡其分;能各盡其分,即是有廉有恥。 當你想做什麼時,並沒有人鼓勵你;當你不想做什麼時,別人也不會責怪你。 消一分習得一分明,忍十分惱證十分提。此中體驗真消息,端倪在我不在人。 大死一番,再活現前。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急處回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悟真妄,依真心則速證菩提,隨妄心則漂流生死。 一心空寂為佛寶,寂而常照為法寶,照而無染為僧寶。 返照自心,本無起處,起處本無,名之空觀。 於無起處,妄生諸法,諸法不實,名之假觀。 空假本無,不住兩頭,全體真心,名之中觀。 六根照境,不為境縛,一切不住,名真解脫。 眼如盲,耳如聾,心念才起時,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如此則工夫始得相應耳。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動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淨而自淨,六根門頭自然虛豁。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守約是儉德。儉於聽,可以養心。儉於事,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凡儉,皆可以悠久而無窮。 善時百念易忽,不可無詳慎心;怒時百念易決,不可無舒徐心。 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 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人世風景
朝代興亡的原因往往是:有人隨心所欲,有人不能隨心所欲,兩者之間發生了衝突。 歷史會不斷的重複循環,是因為人會犯同樣的錯誤。 過著與良心背道而馳的生活,即使別人沒有損失,自己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卻已經夠受的了。 共同負責的事物,總是沒有人負責。 在瞎子國裡,一隻眼的人是國王。 心靈是活的博物館,充滿了人生之愛的展覽品,永久保存著我們愛與被愛的時刻。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相同的,也沒有人是一無可取的。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有兩種人永遠無法超越別人:一種是只做別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種是從不做好別人交代的事。 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可能擁有你所欣賞的人格特質。 所有奇跡中最重要的,是單純的信心所產生的力量。 和諧處世與分工合作的精神,是最高貴的人際關係。 倘若你的人生使命,就是讓每個人都喜歡你,你將會非常失望。然而當你與人相處時總是親切而體貼的話,他們可能不會喜歡你,但是絕不可能會討厭你。 生命中最大的獎勵並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幫助他人所獲得的快樂。 應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決定人生的外觀與內涵。 美味腐腹,好色溺心,勇夫賈(賈:招致。)禍,辯口致殃。 冒險專家的樂趣並非來自危險本身,而是來自他們使危險減至最低的能力。 我們愛的人最有能力傷害我們。 若人生恍如一夢,我們該做個好夢,不該遺憾地夢著或醒著。 不能感人,皆誠之未至。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少一點抱怨,多一點讚美,人生會少一些遺憾。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場,他集經理、演員、提詞、編劇、換景、包廂侍者、看門人諸職於一身,此外還是觀眾。 在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我們忙於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其中包括了解偶然局限和必然局限兩者間的差別。超越偶然局限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絕不能泰然地超越必然局限。 對民眾來說,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唯一的權力是良心。 將自己陷於罪惡中的是常人;為自己的罪過煩憂的是聖賢;誇耀自己罪過的是魔鬼。 世界上大部分的麻煩,都是想成為偉大人物的人惹出來的。 發牢騷的人所能獲得的並非同情,而是輕蔑。 行不義的人比遭受這不義行為的人更不幸。 信任少數人,不害任何人,愛所有的人。 只要你覺得對的事,就去做——反正你做了有人批評,不做也會有人批評。 你在兩個仇人之間說話要有分寸,以免他們和好後,你將無地自容。 我們是以感覺自己有能力做些什麼事判斷自己;而別人卻以我們已經作成了些什麼事判斷我們。 善於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 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我們總是在期盼錯誤的事物。 抗拒或期待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人愈想抓住什麼,愈抓不住什麼。 沉默的大眾,是一股看不見的動力。 街景是反映時局最好的鏡子。 客串一次農夫,才知道食物的可貴。 人生就是「生」與「死」的拔河。 最不輕諾的人,最能履約。 學會了解你所不關懷的人, 有如到外國旅行:雖有使你不快意的地方,但可使你胸襟寬廣。 善把自己的怨苦像廣告一般吹擂的,永售不掉其存貨。 世界之患,在於愚者自信,智者多疑。 要防護人不受愚昧影響的最後辦法,便是把全世界填滿了愚人。 人的舉止應該像他們的衣服,不要太窄或太特異,但須不拘束或幹礙行動。 社會正如在兢技場中的羅馬少年,對於倒下去的劍客毫不憐恤。 盡管太空旅行吸引人,但更未為人所知及更需要探測與冒險的地域,再無過於人心與個性了。 人生中不見得每一個問題都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不見得是完整滿意的答案。 人生不是前進就是後退。 才能形成於寂靜之中,性格則形成於世間的激流之中。 你必須選擇而沒選擇時,本質上也是一種選擇。 我看到人們邪惡,從不訝異;但看到他們無恥,我常常訝異不已。 傻瓜往往比智者更忙。 大多數人都想改造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沒有人能像孤島般自成一格;每個人都是廣大陸地的一小部份。 創新的人必然引發爭議。 你沒法迫使波浪加速衝向沙灘,只能依照海洋自有的韻律。 要求完美的人總是陷入數落別人或挑剔自己之中,他無法隨遇而安。 合作與相互扶持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世俗的知識繞著世間的目標旋轉——積聚財富、取得地位、尋求讚美和愉悅。那是一團使我們很快地被吸引、黏著的無明。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苦的形式可能會變,但苦的程度還是一樣的,生於善趣有善趣的苦,生於惡趣有惡趣的苦。 社會上的學問,都是形相上的學問,是治標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脫。 世間眾生受世間法的擺佈,得、失、毀、譽、稱、譏、苦、樂,這些世間法都是麻煩製造者。 千萬不要失去對人性的依賴,人性好比大洋,雖然大洋中會有幾滴髒水,但決不會影響大洋的純淨。 貧賤時累心者少,宜學道。富貴時施與者易,宜濟人。若貧賤存濟人之心,富貴而兼學道之志,尤加人一等。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事之理。 君子暇豫(豫:安適。)則思義;小人暇豫則思邪。 一盞燈點燃另一盞時,沒有一盞會因之減弱;當一顆心照亮了另一顆心,它會使你內在更為光明。 小事情往往令人苦惱,你可以躲過迎面衝撞而來的大象,卻避不了蒼蠅的侵擾。 要求所有的人,都和你持相同意見,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意見分歧,才會有「賽馬會」的產生。 安逸的人藐視災禍,災禍卻常常等待滑跤的人。 有時以最簡單的方法,卻能夠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知識豐富的現代人所持的共通特點就是——自我複雜。 世上的不幸,大部份來自於人們,都自以為擁有處罰他人的權利,而「以眼還眼」。 真正的善,通常是單純的。盡管單純是那樣具有魅力,那樣有益的東西,但單純的人,實在少得令人驚奇。 人到目前為止,都還不是完全誠實的,因為在人的心裡,經常有各式各樣的衝突、矛盾存在。 我們為了賺錢而有頭腦,為了花錢而有心情。 文明即是無明的面紗,由無明所發明出來的產物也是無明。 因為眾生心境不同,功德力也不同,所以在娑婆世界感應的東西也不同。福報不同,則業感也不同。 這世上,對某些人來說,是為了要爬升的梯子,但對某些人而言,則是下降的梯子。 做出偉大行為的人,不見得會被所有的人喜歡。 啟窗日日對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顏;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閑。 古今庸人,敗於「惰」字。古今才人,敗於「傲」字。 江上只有兩艘船,一艘為名,一艘為利。 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 沒有覺悟的人如河中的水,隨波逐流,無所選擇。 流水斬不斷,家事說不完。 一個水缸養了一隻食人魚,其他的金魚將有大麻煩。一個團體出了一個兩舌離間語的壞人,這個團體便會是非不斷,鬥爭不休。 有些人爬到了梯頂,才發現爬錯了牆。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乃是當然。 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世間沒有不含些許辛酸的歡欣。 與其說上帝創造人類,不如說人類創造上帝。 宗教家把有限的幻想加在真理上,就變成了上帝。 隨順他人的意見,便得以與人和諧相處。 久住令人賤,貧來親也疏。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與智者同哭者「福」,與愚者同笑者「禍」。 笑,世界跟著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愚者不喜與智者相交,智者也不樂與愚者為伍。 儉為賢德,不可著意求賢。貧是美稱,只在難居其美。 你一旦了解內心的執著,它們就成為電視的映畫,在你心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一齣戲。 不計較,不比較,是非擺兩邊,生死最重要。 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喜名者,必多怨。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 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人情處危則慮深,居安則意怠,而患常生於怠忽。 人生處世,著一「苟」字便壞。一身日用,著一「苟」字便安。 人能以待兒女之心待父母,乃是真孝子。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凡人壞品敗名,錢財佔了八分。
心囚
那種並不自由卻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奴隸。 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 善於爭得自由不算什麼,難在善於運用自由。 一個人如果執意跟自己作對,誰也沒有辦法救他。 請告訴我,誰不是奴隸。有的人是「色慾」、「貪婪」的奴隸,有的人是「野心」的奴隸,而所有的人又都是「恐懼」的奴隸。 只要我們依賴任何事物,我們就成了它們的奴隸。 思慮之心,如鏡中影,似空中花,虛顯空輪,本無實質。 我們的污點雖然遮蔽於一時,但遲早總是要顯露出來;當每個污點進入我們的心坎,便在我們的品格上留下一個深刻的痕跡。 人們最愚癡的行為是:因自己的反應而造成自己不快樂。 只要我們對他人的話、想法以及作為還有依賴,我們怎麼可能自我解脫而修行呢? 任何執著都是一種障礙。 為什麼會出生?因為沉溺於感官的世界和「有」當中。 無論執著什麼,我們便「生」在當下,便存在那兒了。 縱使這就是真理,如果你盲目地去執著它,它就變成虛妄的了。 苦是何時生起的呢?它是在我們認為獲得某物的一剎那中生起的,這就是苦依附的地方。 所有好的修行最後都必須回歸到一個本質——不執著。 別急著要斷除你的煩惱,而應該耐心地去熟知苦與它的起因。 如果我們所喜歡的和我們所嗔惡的會造成苦,那我們就不該靠近它們和被它們所局限。 一根刺不會主動去招惹任何人,但是,如果你去站在它上面,你就痛苦了。 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 執著有我必然會產生苦。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無法駕馭自己。 自認命中注定逃不出心靈監獄的人,會把佈置牢房當作唯一職志。 為自己的短處辯解,才是真的受限於它。 當一個人的心被局限在某一刻板的軌道上時,就會失去創意。 人最忌執著在自己所設的不合理框架裡,斷送了心靈的自由。 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容易落於褊狹的視野,凡事看不開,心靈上也就失去自由。 被鎖在牢獄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如果你知道是錯誤的,而又繼續做,這就是煩惱(雜染)了。 如果我們不明瞭,我們的思考就會比智慧還多。 人在一個地方受了苦,就會跑到其他地方去,而自以為是在逃避苦。其實不然,他們是帶著苦到處跑。 我們總是與「有」和「執取」同住。如果我們不能執取,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愈少,心就愈會不斷地去追逐法塵。感覺到快樂時,心會屈服於快樂;感覺到痛苦時,心會屈服於痛苦,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相信了自己的妄心,它將會不斷地欺騙我們,而我們便會在苦樂之間不時的打轉。 如果我們認為快樂是我們的,痛苦是我們的,那我們是在惹麻煩,因為我們將永遠無法跳出「心中有事」的這一點上。 只要有囚牢狀態的地方,便有苦的存在。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只要有執著,就會有囚牢。執著使人被監禁於囚牢中,成為「階下囚」。 執著就是心靈、精神的囚牢。 純屬精神的囚牢,無法以肉眼得見,更奇特的是,人們往往自願被鎖在裡面。 所有宗教都在教導如何得救,但必須超越心靈的囚牢才能得救。 生命是一座囚牢。正因沉醉於生命,更使得生命本身變成囚牢。 只要對生命有執著,生命就會變成囚牢。 六根全都是囚牢。缺乏智慧的人必然是六根的奴隸,被禁錮在六根的囚牢裡。 凡事必欲佔上風,無明煩惱便生,這就是一種愚癡。 知迷不悟是大錯,執迷待悟其錯亦大。 透過六根,我們得以和外界溝通、接觸,產生感受、經驗等,導致我們對自身生命產生執取。當執著於六根時,我們便得侍候它們,成為它們的奴隸。 我們的所作所為,正都為了取悅六根,因而屈服於它們,淪為它們的奴隸。然後,它們便壓榨、控制我們,令我們無法逃脫,這就叫作「陷入六根的囚牢」。 擁有的知識愈多,卻愈可能精神錯亂!原因是現代人不知道如何放鬆精神,讓心靈休息。 不了幻化,名為法縛。 痛苦是從內裡生起的,是從我們自己的身體內部生起的。 身體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們依靠。 情生則智隔。 如果我們對事物的真相一無所知,就如同一直在拴緊螺絲釘一般。它會愈鎖愈緊,直到把你壓碎。 使我們受縛而不得自在的,是自己內心的貪愛執著。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由於癡,事物就以錯誤的方式顯現在我們面前,其他的無明,如瞋和貪,也就跟著生起。 執著於一件事物(或某種觀點)而輕視其他一切事物(或觀點),智者稱之為強烈的束縛。 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妄想就像糾纏不清的倒鉤鐵絲網,纏縛住我們的心靈。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柏拉圖:「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 若自己過度執著時,即使遇到了真理,也聽不到它所帶給你的啟示。 如果只有外在自由而無內在自由,那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使不受外在暴力的壓迫,由於無知、罪惡、自私、恐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心靈,那麼外在的自由對我們又有什麼益處呢? 凡事要以利益別人為前提,自己吃虧沒關係,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如同暴風雨破壞水的平靜與澄明,情慾、不安、恐懼、煩憂,將妨礙人認識自己的本性。 在境上作不得主就苦了。 有強烈虛榮心的人,心裡填滿了自己,那還有餘地容納其他的事物。 人們總是在心中創造一些想像,而產生不必要的束縛與恐懼。 不能自制的人,無法稱為自由人。 所有你不能捨棄的東西,到最後它就會擁有你。 我們所有的感覺、知覺、思念、行動都是燥熱的煩惱之火,也因而受著種種苦惱的困擾。 愚癡的代名詞,就是「假設」這兩個字,因為,你是假設如何如何——如此,就會落入一種懷疑、推測的觀念當中,如蠶吐絲般作繭自縛。 執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徹底認識我們的無知,你就會解脫,但是,眾生總是用更多的無知來束縛自己。 若於清淨心中加上任何一種見(我見、法見等),束縛在某種範圍內,即是無明。 執著近於迷惑。 執著的心思,就像阻塞的水溝,不久便會腐臭生蛆。 心不安寧,任何角落都是牢獄。自我保護太強的人,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 人是一種自尋痛苦的高等動物,主要原因是有了錯誤的看法,作繭自縛。 救生圈不是為那些跳河自殺的人製造的。 過份的自責,是心智發展的致命傷。 提起勇氣,走出心靈桎梏的監牢。 心靈上的罪惡感,是開悟道上最大的障礙。 關在內心監牢的人(自我束縛),看不見外面的世界,假如你告訴他有條路可自由解脫,他甚至會懷疑你,抗拒你。 停止去想那些不真實的事,那些帶給人的只是無謂的困擾而已。 記著!沒有一個不敢坦白承認自己缺點的人,而能夠逃出心靈的囚禁,獲得自由的。 陰暗的情緒並不屬於你的「真我」,你無須忍受它。 人們總是蒙蔽在自己虛構的境界裡,還由此建立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性。 放下你永無止息的心理戰,接愛和平的訊號。 停止無用的罪惡感,試圖找出產生這種虛妄罪惡感的原因。 以修行扔掉內心的包袱,迸裂心靈的枷鎖,生活就會變得調和,人生也會變得通暢。 如果基於恐懼、自私的執著或想取得美譽,縱然是慈悲、佈施也是不足道的。 一切不幸的根源皆因執著而導致束縛。 如果以主觀的執著去追求所需,那從生到死所能彰顯的只會有一個字——苦。 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生活在牢籠裡,他們為自己的慾望、執著、渴求等所構築的高牆禁閉住,過著痛苦的一生。 是凡夫,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心靈環保
愛護地球,人人有責,一個人一分力,愈多的人為世界祈福,無疑的,世界將變得更為美好。 懂愛的人知道,永遠別對所愛的人做任何猜想。他們要讓每個人、每件事、每一天訴說自己的故事。 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幸福的德行。 健全的品格使你大致上不再擔憂自己的聲譽。 在工作中流下健康的汗水是治療寂寞、沮喪和不滿的最佳方法。 你有沒有騙過別人或自己?想清楚,再回答。 三有眾生諸受用,常被三苦火逼燒;如屠引誘趣殺處,應斷貪等修菩提。 對那些你趕不走的憂慮,不妨皺皺眉,然後一笑置之。 一直注意身體和病痛,你就會一直病懨懨的。 若你贏不了,至少你可以露齒一笑。 你心裡的想法可以讓你生病,也可以使你健康。 「不幸」很少在有信心及希望的人身邊徘徊。 信心需要基礎才能建立,恐懼卻能任意存在。 一個人能平靜地接受自己,就可以和氣地面對世界。 你要是不能常保心平氣和,你就不算是完全自由的人。 一個人無法永遠控制情勢,但可以選擇面對困境的態度。 仔細地照顧心靈的健康,就像照顧身體一樣。 庸庸碌碌地生活在世界上很容易,遠離人群而獨居也不難,但是真正偉大的人, 生活在吵嚷的人群中,仍能保持獨居所需的完美獨立精神。 個人意識必須先改變,社會改革才會出現。 最可貴的人生是返朴歸真,最富足的生活是以無為有,最高尚的品味是淡中有味。 如果話不夠真、善、美,請勿說出。 積極性的精神生活,讓人一世不疲累。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謂最明。 有時人的失敗,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被自己的情緒打敗。 淨化心靈是可以從生活中去體會的。 有些人如此熱切地想要得到某件東西,他們唯恐失去它,卻又做盡了一切會使它失去的事情。 人類唯一的引導人,就是他的良心。 避開惡行就是美德;擺脫愚蠢就是智慧。 一個人最容易被愚弄時,是在他自以為在愚弄別人的時候。 潔白的良心是一個溫柔的枕頭。 仁慈而和善的性情,是所有脾性中最可愛的一種,雖然它很少獲得榮耀,但卻有最崇高的價值。 一個人做了心安理得的事,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報酬。 良心是我們心頭的崗哨,監視著我們的行為。 懷疑永遠燃燒著犯罪者的思想:強盜恐懼每一叢灌木中埋伏著警察。 放縱自己的慾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痛苦。 洗淨我們的心是首要之務。 清淨內心必須在每一個清醒的剎那中進行。 愛自己不表示去放縱自己,這是沉溺,不是愛。 我們內心的誘惑是我們的雜染,由於我們不願意承認內心有什麼須要淨化的地方,所以便極力地為之辯護。 一如不吃任何有毒的東西,同樣的,不要讓任何有害無益之物入侵你的內心。 雜染——五蓋,是造成我們生活睏頓的主因。 唯有當「心遠離污垢」之後,心才能平靜下來。 不論心想要什麼,都別讓它得逞。 善惡和對錯都存在你的心裡,不須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它們。 不論心處於什麼樣的境地,無論根源於妄見或正見,都會透過我們外在的身行和言語而表現出來。 鏡子,是一個人最好的導師。 世界上最好的教室,就是一個人所在的環境週遭。 媒體可以是最好的領導,也可能是最壞的嚮導。 公理與正義,往往總在付出代價後才能獲得。 要想改運,先得改心。 「命好」還得「心好」,才能保得住福祚。 舉頭天外看,誰是個中人?欲識長空月,先除眼內塵。 活著的意義,不在於轟轟烈烈,而在於清清白白。 病在靈魂,尤危險於病在身體。 自私為一切罪惡的根源。 行不義事比遭受不義更為羞恥。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 不說謊,遠(遠:離開。)邪人。 邪惡的生活,便是死的一種。 懶惰很像金錢——越有越感不足。 你雖然無法不讓鳥兒飛過你的頭頂,但你可以不讓鳥兒在你頭上築巢。 把「不會失敗的人」變成「克服失敗的人」。 生之喜悅雖大,但有自覺的生之喜悅更大。 以為自己是個實際的大人物而驕傲,或將自己評價為一無是處的傢伙,都是極大的錯誤。 經常與自己一致的人,也經常與別人一致。 除非你對自己有信心,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做某事,但也不要只是因為有人對你沒信心就放棄它。 不要祈求安逸的生活,要祈求能有隨遇而安的心境。不要祈求與你力量相等的工作,要祈求與你工作相等的力量。 真正的平安,來自內在心靈的澄明沉穩。 安於平凡的人未必平庸,平庸的人必然平凡。 將讚美當作警惕,將是非當作教育。 精益求精能鞭策一個人;完美主義卻使人喪氣。 我寧願失去,也不願以卑劣的手法獲得;前者屬於短痛,後者則是長痛。 越是需要高品質的思考,越是需要單純樸素,越想讓精神生活提升,越須透過單純的態度。 簡朴和知足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最重要課題。 對身體的自然法則,你絲毫沒有辦法。但你所能提升和美化的,是這一顆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得混亂,只因它追逐法塵,而迷失在情緒當中了! 放棄所有的惡,放棄一切會招致仇恨的事物。 心空掉貪瞋癡,便是「空心」。 如果會有什麼不對勁,就讓它們只是在身體上吧!別在心裡。 你不會在別的地方找到良善,你必須在你自己的內心找。 六根都是使智慧便於生起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真正了知它們,我們必定會否定它們。如果我們截斷這因的條件,我們要去思惟什麼呢? 每個宗教之所以被公認為宗教,本質上就是教導不自私,而教導無我或不自私是相當重要的事,偏偏它的信徒卻對這種道理毫無興趣。 「法」須要聽聞後實踐,然後在內心中轉變的。 我們唯一要畏懼的是自己的雜染。 其實我們往往是忙碌於完全不必要、使人疲憊的心理活動中。只要對感覺有任何反應,「我」就在招惹塵垢了。 修行只在於持續不間斷地淨化,別無其他。 在肮髒、雜亂的家裡,任誰都會覺得不自在。同樣的,當不善的念頭在我們內心生起,我們又怎能自在呢? 唯有在我們覺悟自己才是種種不悅的罪魁禍首時,才會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依然深信,都是外在因素的過錯,就表示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 負面的情緒就好像是一根我們想用來傷人的刺,但是,拿起它的人,必定會先被刺到。 當我們厭惡苦時,瞋恨之心同時也會生起,最後變成雙重的苦。 不斷地在意他人的缺失,不如去注意他人的優點。 把不實在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 別人不好,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此心能安,隨處均能安;此心不能安,則到天堂也不能安。 修行貴在直心。 修道是要去貪瞋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一切時中,但學無心,念念無妄,念念無為。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人們專注於清洗碗盤,然而,他們卻讓自己的心臟去。 如果我們讓心在毫無價值或用處的念頭和感覺上徘徊,心會變得疲憊而微弱。如果心沒有精神,智慧就不會現起。 心異則千差兢起;心平則萬法坦然;心染則六道四生;心空則一道清淨。 心口如一,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功夫。 「信」字是世出世法的根本。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心窮則量小,心達則量大。 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 涅槃就是貪瞋癡的息滅。 內心的改變誠然不易,卻絕對值得去嘗試。 心如鏡子,鏡子清明則所照之境物亦清明。 我們要求社會安寧,人生快樂,首須依憑良心去安分盡職。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現自性的面目。 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勸人善願,其量無涯。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心。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萬病之毒,皆生於濃。濃於聲色,生虛怯病;濃於貨利,生貪饕病;濃於功業,生造作病;濃於名譽,生矯激病。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當你先從不好的動機來看人時,你的精神層面就開始下降了。 當吾人丑陋的思想塑造出吾人美麗的外表,這就造成了我們轉向無明——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土木工程技師,懂得如何疏導水流,箭匠能把箭做得十全十美,木工能把彎彎曲曲的木材刨至平滑,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整頓自己。 假如一個人手未負傷,他碰到蛇的毒液也不會有問題,健康的手,毒液對他並無危險。自己不製造惡,惡對他就沒有毒害。 人應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才能將強烈的情感導向正軌,發揮有效的力量。就好比蒸汽機的氣體,奔騰澎湃,一定要給予適當的調節與引導,才能合於正用。 克服自己強烈慾望的人,一切煩惱都會如同雨滴從蓮葉滾落一般,從他身邊消失。 被欲愛驅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兔子一般,怎麼跑也脫不了身。 貪慾、瞋恨、愚昧、傲慢、疑惑、邪見等,會影響說話與行為,久而久之,成了習慣,便有一種力量,這就是苦惱的招集者,名為眾生的苦因。 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則土淨。 心胸開朗的人,必然心地光明,並顯得平和、寧靜。 有的人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紛爭、譭謗、猜疑。 假使每個人都真正能夠「自掃門前雪」,那麼整個世界就乾淨了。 思想上的疾病,比肉體上的疾病更難應付,而且前者比後者更常見。 人如果昧著良心說話,那就見不到真正的光明。 良心之聲即是至上大我之聲。違背良心的行為即是自我謀殺。 無明來自於我們的念頭、習氣、煩惱。 懺悔就是轉念,將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轉為清淨心。 若心起惡念,就如同鐵生鏽一般,惡念來自於其本身,並腐蝕了自我的清淨心。 任何敵人的傷害,也不會比一個人在思想的貪慾、瞋恨和嫉妒來得大。 世間雖然是因緣生滅法,但也要積極的行善。 生命只是一個念頭的轉變,快樂或痛苦皆操縱在你自己。 所有的事相,若不透過清淨的自性,皆無意義。 「老實」是一切聖賢的標誌。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家裡的垃圾知清倒,內心的垃圾(貪、瞋、癡)不知「倒」。 要做好你的個人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為重要。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世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義不當為之事,斷不去想。 內心充滿嫉妒或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容貌端正的人。 鄙吝一銷,白雲亦可贈客;渣滓盡化,明月自來照人。 勿使自己痛苦,更不能陷害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善行。 人要活在無罪一身輕,活在光明喜悅之中。 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此皆學問得力處。 欲行平坦路,先令平其心。 心污濁,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淨,其道平坦,因而安樂。 耽溺與後悔、巧言善辯、沮喪與昏沉、眷戀以及猶豫不定是大盜賊,它們盜取了你無限的增上財富。 氣惱他家富貴,暢快人有災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壞了心腸。 身心不健康的人,是社會的一種負擔。 樹正那怕日影斜。 永遠別浪費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一顆蛀牙,臭死大嘴巴。 一條又長又好的鏈子,中間壞了一個小環,就不能佩戴。 詩人可以歷盡一切劫難而永遠存在,只是受不了排印的錯誤。 健全的心靈,勝過強壯的外表。 貪慾、憎恨和無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像有十隻眼睛在盯著自己,有十隻手在指著自己。 淨化我們的心靈變為純淨的意識,就能切除生死輪迴的死結。 吾人在心靈的生活裡,自己製造出各種的慾望、感受和情緒等難以處理之矛盾和衝突。 業力是心靈上的污染。 如心一惡,萬惡便從之而生。 不做良知不應為之事,如此,就能無愧無怍,心安理得。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應質直其心。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人生最偉大的目標,不在於成名,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保持自己心靈的高潔。 你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做事。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不奮發,則心日頹廢。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邪書休看,邪話休聽,邪人休見,邪地休行。 有求於人而不加親,無求於人而不加疏,此其人君子也。 征服了心理上的痛苦,生理的健康自然就受到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