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給父母磕個頭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的孝道理念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迴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啟。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於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本事經》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捨,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云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佈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了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頂禮父母工程

曾經有一次,筆者和一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居士團隊一起學習《佛說吉祥經》。講到「奉養父母親」一段時,筆者對在場的年輕人做了一個現場調查:

曾經拜過佛的請舉手——五六十人全體舉手;

曾經給出家師父頂過禮的請舉手——五六十人全體舉手;

曾經在春節或者父母生日時給父母磕過頭的請舉手——五六十人無一人舉手。

筆者講了《觀經四帖疏》中善導大師講的一個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年發生饑荒,人皆餓死,白骨縱橫,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有一次,世尊獨自入城乞食,從早上到中午,門門喚乞,無與食者,佛只好空缽而歸。第二天又去乞食,還是沒有乞到。第三天仍然沒有乞到。有一個比丘,在路上見到佛,看到佛的臉色異常,似有饑相,就恭敬問佛:「世尊,您吃飯了嗎?」佛言:「比丘,我已經三日沒有乞到食物了,今饑虛無力,和你說不動話了。」比丘聞佛所說,悲淚不能自勝,沉思:佛是無上福田,眾生覆護,我把隨身帶的比丘三衣賣了,買取一缽飯,奉上於佛,現在正是最需要的時候。想好後,就賣了三衣,買了一缽飯,急忙給佛送來。佛知而故問:「比丘,時年饑儉,人皆餓死,你今何處得此一缽純色飯來?」比丘如實向世尊稟報。佛說:「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諸佛之幢相,此衣因緣極尊極恩。你今換得此飯給我食用,你的好心我領了,但我消受不了這碗飯。」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聖中極尊,連您都說消受不了,那除佛外,更沒有人能夠消受得了了。」佛言:「比丘,你的父母還在世嗎?」答言:「在。」「你拿這缽飯去供養父母吧。」比丘言:「佛尚且不能消受,我父母哪能消受得了呢?」佛言:「能消。何以故?父母能生養你的身體,於你有大重恩,為此得消。」佛又問:「你父母信佛嗎?」比丘言:「我勸過多次,他們不信。」佛言:「現在就能信了,見到你供養的飯,大生歡喜,因此即發信心。你趁此良機,正好為他們授三皈依。因此他們是最適合消受這缽飯的。」

佛,出世福田之最;父母,世間福田之最。於是,筆者給所有在場的居士佈置了一份家庭作業:回家把父母請到主位坐好,恭恭敬敬跪下,望著父母飽經滄桑的滿面皺紋和無限牽掛默默慈愛的眼神,說三句話:

1、爸、媽,為了照顧我,您二老一輩子受苦了,孩子給您磕頭了!(頂禮一拜)

2、爸、媽,我年輕不懂事,有時惹您生氣,讓您擔憂,讓您牽掛,我在此至誠懺悔。(頂禮一拜)

3、爸、媽,我非常感恩,是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家庭,給了我疼愛,給了我一切,今後我一定好好孝敬您。(頂禮一拜)

 在春節給父母磕個頭

頂禮父母應從自己開始

在「頂禮父母」工程推廣中,也發現一些「光說卻不練,說好卻不幹」的現象。一次,見到一個老居士,和他談起最近在做的「頂禮父母」工程,他說從博客裡看到了,是一件大好事,很令人感動。問他有沒有回家頂禮父母,他詫異地說:「我是老居士了,覺得自己平常就很孝順父母,不必太過形式主義,也要頂禮父母嗎?我認為你是為了教育年輕人才搞的這個活動呢。」筆者告訴他,磕頭禮是中華民族以肢體的語言來表達內心至高崇敬和感恩的傳統方式,拜天拜地拜父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而今天的我們卻覺得給父母磕個頭匪夷所思,很難為情,有的父母在接受兒女禮拜時,表現出受寵若驚、誠惶誠恐、連聲稱謝的場景,令人心酸。

三皇五帝、周公孔子等古聖先賢,無不是以「禮」教化民眾,幾千年前的我們自譽為禮義之邦,其「義」漸漸不得真傳,徒留「禮儀」,成為「禮儀之邦」。自西學東漸,打倒「孔家店」以來,這表相的禮儀也蕩然無存,然而傳承數千年的禮義就卻在我們這一代中斷了。現在年輕人之所以不懂,就是因為我們老居士沒做給晚輩看。我們有責任重續孝道的傳承,中興「禮義」,代代相傳。否則我們這一代人就是民族的罪人。有的人開玩笑說:「我不需要孩子們對我好,只要他們過得好我就心安了。」可是想過沒有,如果我們不能傳承孝道的優良傳統,他們就學不會,他們的後人也就學不會,得不到後人的孝敬,能算過得好嗎?年輕人給父母磕頭覺得難為情,頂撞父母卻覺得很時尚、有性格、理所當然,這一切責任都在於長輩自身未作,也未傳承後人。

頂禮與懺悔

一次,在一個寺院講課,休息時,一個女居士問:我兒子上高三了,很不聽話,不愛學習,我批評他一句,他就惡狠狠地頂我十句,不管當著什麼人的面,讓我很下不了台,搞得我現在都怕看到兒子。師父,你說我念哪個咒,兒子就聽話了?

清淨說:你念「孝養父母咒」就可以了。

居士連忙問:這個咒怎麼念,師父快教我?

清淨問:你學佛幾年了?

居士說:三年了。

清淨問:你相信因果報應嗎?

居士說:相信。

清淨說:因緣果報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孩子不聽話,讓你生煩惱,這是你正在承受的「果報」,以此推論,你覺得應該是什麼「因」造成的?

居士說:難道是我不聽話惹父母生氣造成的?可我和父母關係一直很融洽,沒有什麼問題。

清淨問:和公婆關係如何呢?

居士臉紅了:我和婆婆一直合不來,好幾年不上門不說話了。

清淨說:問題就在這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你作為晚輩和公婆冷戰,令公婆傷心煩惱,你必然收穫來自晚輩帶給你的傷心煩惱。這就是因果報應,屬自然法則,任何人都要遵循這個法則。

居士問:那怎麼就能讓兒子變好呢?

清淨說:回到家向公婆磕頭認錯,沉痛懺悔,從此作個孝順媳婦,惡因改變了,兒子對你的態度就改變了。

居士說:我婆婆為人毛病很多,很難相處,我不能向她認錯,更不會給她磕頭。

清淨說:那也可以。現在你兒子惹你傷心煩惱,你放心,他會得報應的,他的兒子也會如此對他,他兒子的兒子,孫子的孫子也會如此,以此類推,你們家族可能因為你的行為要代代出逆子。

居士緊張了:有這麼嚴重嗎?

清淨說:你既然相信因果,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會不會這樣。佛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居士沉默了。

清淨說:父母於我們的浩瀚恩德,無與倫比,撫育子女的艱難辛酸,唯天地乃知。公婆把辛苦養大的寶貝兒子送給你做老公,讓你有了一個家,為你撐起一片天,你們花前月下浪漫,父母獨守空房垂淚。你不知感恩報恩,還抱怨不休,搞得公婆傷心,丈夫為難,兒子忤逆,家族蒙羞。因為你與父母不和,自此代代不和,如果就家族來說,你是家族的罪人;就民族來說,你是民族的罪人。

居士繼續沉默。

清淨說:你天天誦經念佛,四處朝拜,卻不知父母就是家中佛;你對放生的魚鳥充滿慈悲柔情,對公婆卻橫眉冷對;你走街串巷不辭勞苦積極參加慈善救助活動,對父母卻幾年不上門不過問。你自稱是行菩薩道的佛弟子時,是否心中有愧?你力勸自己的同事一起學佛時把佛法說得天花亂墜,回到家面對處處衝撞你的兒子卻束手無策。你逢年過節買來禮品送到家中獻給父母,卻阻止丈夫看望他的親生父母。你向丈夫和兒子灌輸婆婆的壞話,挑撥人家母子關係。在兄弟妯娌間攀高比低,攪亂和美家庭。你懺悔吧,趁公婆還健在,還來得及。

居士淚流滿面,長跪不起,發願回家就給公婆磕頭認錯。

綜上深思,佛菩薩和歷代祖師無不重視孝道,且其孝心,豎窮三世,橫遍十方。對三世父母,六道眾生,以報恩之心,孝之導之,令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然而,這種博大的孝親觀的落實,確需從具體行為處入手。「磕頭頂禮」這一古老傳統禮儀,在e(電子)時代的今天卻變得極其生疏和新鮮,不能不說是民族的一種痛。希望有識之士共同參與,使佛教包括孝道在內的各種先進人文理念,能在不斷適應時代需求中得以長足發展,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