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2022新年開示

初一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新年吉祥!今天是虎年的第一天,我們寺院也是張燈結綵,有點過年的樣子。在世間,今天都是拜年,恭喜發財、陞官、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大家既然到了寺院,不僅要有年味,更重要的還要有法味,所以我們在香光講堂來分享祖師大德的一些法語。

其實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過年這件事會越來越淡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時剎那剎那的變遷,我們確實要高度的警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生命的意義在什麼地方?生命的目標在什麼地方?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卻。今天上午選的是優曇普度大師的淨土詩,這是傳印長老在2017年親手寫的,我從《古德詩集》裡選了這兩個偈子。

優曇普度大師是元代的,他跟東林寺有直接的關聯。在元代,東林寺包括淨土法門曾經歷了一個很大的厄難,受白蓮教的影響,朝廷曾一度禁止過蓮宗。(註: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其源於南宋茅子元創立的白蓮宗。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與東林寺並無任何關係。)

優曇普度法師是在東林寺出家的,他感覺到在他在世的時候,一定要把淨土宗恢復,所以他就深入大藏經典作了一部《蓮宗寶鑒》。然後他到元大都——北京找教內教外的大德呼籲,終於這本書得到了國師的認可,把它呈給皇上,皇上看了之後也非常認可,就開始恢復淨土宗。這本書也刻板流通,所以優曇普度大師對淨土宗的中興那是功不可沒的。當時他作這本書時的身份還是東林白蓮宗善法堂主,那時他還不是方丈和尚,但是他受到朝廷的讚歎,給他一個「虎溪尊者」的稱號。優曇普度法師身體力行,教義非常通達,還能夠作詩,這就是他從內心流出的淨土情懷。

我選了兩首,先念一下:

幾多失腳走閻浮,

世事如麻日轉稠。

故國田園埋草裡,

野牛放蕩幾時休。

第二首:

生死茫茫古渡頭,

彌陀撥動度人舟。

夙生有份今生遇,

快上船來歸去休。

看過去,每個字都認識,也很直白,但裡面包含著甚深的法義。第一首主要是描述我們業力凡夫的身心狀況。幾多失腳走閻浮,「幾多」是數量詞,意思是很多,這裡也包括自己。「失腳走閻浮」,我等眾生自性本具如來的智慧德相,本來生命是要向上的,走向光明的,走向佛的境界,但是卻一念無明妄動,造作種種的惡業,這就是「失腳」。一不小心犯了錯誤,造作種種的惡業,就像俗話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一失腳那就「走閻浮」,就墮到南閻浮提做人了。

在六道輪迴當中,人道還算不錯的,屬於三善道之一。但是相對於解脫的聖境界,還是很苦的。因為已經進入輪迴了,已經是在苦海當中掙扎了。一個捨父逃逸的浪子又流浪在這個南閻浮提——乃是我等眾生,在坐的你我他,就是失腳走閻浮的狀態。走到這個閻浮提,做人很苦啊!世間的事情如麻日轉稠啊!表明紛雜、繁多。大家處在世俗生活當中,有家庭、有事業,你是不是感覺到世事如麻?好像忙不完呢?一件又一件,而且每日還更多啊!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狀態,為什麼這麼多,忙不完?因為你要滿足五欲的慾望,生存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資源匱乏要去拚搏、要去競爭,福報淺的話一天不勞作,一天就沒的飯吃,畢竟這個身體還要吃喝住行。所以我們一輩子都被這個生存的壓力逼著去忙碌,到底在忙什麼?自己都沒有時間考慮了。睜開眼睛就要上班了,上班疲乏地回來就要睡覺了,睡覺起來又要去拚搏了,還有家庭,還有事業,還有人際關係,還要做各種交往。

有個企業家有時候他反省自己不知道在忙什麼,而且很迷茫。所以他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叫幸福:做自己想幹的事,見自己想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他現在感覺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可能就是幹你不想幹的事,說你不想說的話,見你不想見的人,無奈,必須這樣,不自由。

我們要當下警覺這個世間的事,這就是苦啊!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在這種苦當中反省「故國田園埋草裡」,我等眾生本具佛性,本地風光完全遺忘了,從來沒有一念關心我們生命的問題,這就是「故國田園」。我們今生的家園在什麼地方?我們本具的佛性在什麼地方?我們的「故園」到底在哪裡呀?我們是在流浪啊!所以我們長期以來都是心往外面跑,五欲六塵,恩恩怨怨,人我是非,忙不完、剪不斷,就在那裡昏迷、掙扎!對自己本有的生命真相一概不了解,這就是深深地埋在芳草萋萋裡。

埋在草裡面,這個草代表我們的無明煩惱,但裡面是有菩提的苗稼的,有無限的風光的,我們全部埋沒了。埋沒的當下,我們這個心是妄心,就用野牛來比喻——野牛放蕩幾時休。我們現前的妄心,沒有辦法制御,它到處亂跑,千山萬水跋涉,沒有目標,上天下地,盲目。但是這個到處亂跑的過程當中,「放」就是放縱,「蕩」就是破壞性很強,犯人苗稼,人家好的莊稼,野牛一過就全都給摧毀掉了,我等眾生現前的妄心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迴光返照,我們這顆心你能控制得住嗎?你是不是一天到晚都是打妄想啊?這個妄想大部分都是不好的念想,貪瞋癡慢疑,我們的行為是受念想所控制的,這個想的力量太大,一定是鼓動我們身口七支造作惡業。那造作惡業又加重了這個妄心的迷惑程度,這個妄心的迷惑、無明又更重,它的那種破壞力更大。所以我等眾生這種在世間造業的力量實際上就是佛性的力量遇到了一個不好的緣、惡緣所呈現的狀態。

本來我們現前一念的本心是大白牛車,潔白的、寧靜的、光明的、平等的,現在我們變成「野牛」了。那這個野牛無量劫以來在輪迴的過程當中,這種無明煩惱跟我們的輪迴俱生俱滅。今生這個野牛——妄心造作變成人了,下輩子人身又保住不了,那就成了真實的一頭牛了。那轉過來這個野牛造的惡業很重又到了阿鼻地獄了,阿鼻地獄苦受完了輾轉的又到餓鬼道,餓鬼道受完了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了再人道,人道這個「野牛」放蕩又造惡業,反正就是輪迴不休。這叫「幾時休」,什麼時候才能休止啊!什麼時候才能截斷輪迴呀!苦哉啊!

迷惑顛倒的眾生,本來是本具佛性的,弄成這個樣子。優曇大師這是帶有多麼深的悲憫心在裡面,這是我等眾生現實狀態的真實描繪。在一切佛菩薩眼裡,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二六時中都在關照著眾生,如母憶子。佛常常感慨我等眾生是「可憐憫者」。感慨之餘,佛一定會來救度我們的。

那用什麼方法來救度?請看第二首:生死茫茫古渡頭。九法界眾生都在兩種生死當中。「茫茫」,迷惑,看不到盡頭、也不知道真相。就在茫茫的生死苦海當中,佛給我們施設了一個碼頭。「渡頭」就是碼頭,上船的地方,而且這個渡頭是「古渡頭」,還不是今生才施設的。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十劫施設的渡頭,實際上亦是一期應化的產物。塵點劫又塵點劫以來,佛都為苦海的眾生施設了一個救度的碼頭,亙古亙新,從來沒有終止過,這樣理解這個「古渡頭」。

古渡頭怎麼度呢?彌陀撥動度人舟。法中之王的阿彌陀佛,「撥動」就是開著度脫一切眾生的大舟,現在大家一看大舟,會想到航空母艦——那比航空母艦還航空母艦。這是阿彌陀佛建造的,也是阿彌陀佛掌舵的。這就代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又叫大願船。阿彌陀佛開著這個大願船在生死的此岸到極樂的彼岸之間不疲不厭,度了一批又一批,慈悲至極!

阿彌陀佛撥動度人舟,現在還在工作,只要我等眾生還滯留在這個地方,阿彌陀佛的那個永動機都在開著。那就是談淨土法門了。「夙生有份今生遇」,今生能遇到淨土法門,這個因緣不簡單了。這是我們多生多劫曾經跟阿彌陀佛結過法緣,曾經聽聞過念佛法門,今生才能夠遇到淨土法門,才能夠產生信心,才能夠發出懇切的願,執持名號,求生淨土。這個善根我們一定要珍惜呀!

《金剛經》講遇到《金剛經》的眾生能夠信受的,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乃是在無量千萬億佛所種過善根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的這種無四相不驚、不怖、不畏。《金剛經》那是談真空的、無相的。不驚、不怖、不畏說明你能信受,不能信受,一聽就害怕:什麼都空了,我怎麼活著呢?

那淨土法門更難相信了,它是從真空顯現的妙有,相信淨土的妙有的前提是必須相信真空。那你說可不是在無量百千億佛所種過淨土的法緣今生才能遇到嗎?這不容易吧?所以淨土宗的古德常常說你能信受淨土法門,能夠一往情深的去念佛求往生那是百千萬億劫稀有難遭之一時啊!沒有種過善根是聽不到的,或者聽到了,他根本不相信。

你對沒有善根的人說讓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做個調研,有多少相信的?他不僅不相信,還要嘲笑你:你這個人啊,怎麼這麼迷信?腦袋瓜進水了,哪有阿彌陀佛啊?放著錢不賺,幹那些沒油沒鹽的事。他還把你說了一頓,不容易的!這太超越了。

優曇大師這位元代的佛門大德,他把握得很準,不僅一般的人很難相信,就是教內的很多人也不相信。他可能相信因果、相信輪迴,也走解脫之道,他大部分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要精進修行,我要修戒定慧憑自力斷惑證真,一旦想到要感應道交感通佛力帶業往生,而且還很快就能成佛。他不相信,他認為沒有這個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斷一分惑,證一分真。誰能超過這個因果啊?

但淨土法門要別具隻眼,它就超越通途修行的修因證果的過程。它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的,它是阿彌陀佛早已修好的果實完全恩賜給眾生的。哪怕是你沒有斷見思惑,乃至於你是五逆十惡要下阿鼻地獄的眾生,你只要信願稱名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夠蒙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何等的超越啊!

一般講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那是實報莊嚴土,凡夫怎麼能去呢?阿羅漢憑自力也不能去,凡夫怎麼能去呢?他會執著這個,這不可能的嘛!你沒有修行怎麼能去啊?你沒有禪定怎麼能去啊?你見思惑還具足怎麼去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啊?他站在通途教理可以把你駁得體無完膚,振振有詞。

恰好是你錯了,淨土法門是大不可思議法門,是兩土世尊乃至於十方諸佛慈悲之極的法門,因為眾生在苦海中他出不來嘛,他游不過去嘛!佛一定要幫忙嘛!就好像世間的一個慈母,對於自己沒有能力的兒子,是不是要給他存夠錢,給他買好房子,給他準備生活當中的一切?因為他沒有能力去賺錢,沒有能力生存,我等眾生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相信這個淨土法門非常不容易,就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你能夠信受念佛法門,乃是人中芬陀利華。所以在這個五濁惡世末法之秋,我們還遇到淨土法門,還能夠生起信心,這確實是多生多劫的淨土的法緣,這個法緣仍然是兩土世尊給我們培植的。

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阿彌陀佛的船已經開來了,是不是趕緊上船呢?「快上船來呀!」這是多少的祖師大德苦口的呼喚,也說明了很多人,他不是快上船了,還在碼頭上,還在那裡看:這是一條什麼船呢?是誰建造的呢?是什麼原理建造的呢?是不是很結實呢?是不是真的能夠把我度過去呢?他在那兒做種種研究。

這就好像一個重病在身的人,醫王給了他一個起死回生的中成藥,他不服,他要拿著這個藥:這是什麼藥呢?是什麼成分呢?是什麼劑量呢?是走哪個穴位呢?它有什麼樣的正面作用,反面作用呢?他就研究這個,還沒等他研究完就一命嗚呼了,因為你已經是病入膏肓了。那現在阿彌陀佛度人舟過來了,他要研究。

這就好像有些自認為自己很有水平的:淨土法門,我一定要研究透徹我才相信它。試問你一輩子,憑你的凡夫的知見,你能研究得透徹嗎?這是佛的境界啊!《法華經》講實相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何況你一個顛倒的凡夫,所以「快上船來」是建立在信心上,你有信心,你就會上去,你有懷疑,你就不會上去,就在一念之間。

你相信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給我們講經說法,他不會講假話。你相信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發四十八大願,無量劫捍勞忍苦六度萬行圓成的這個大願,念念都是為眾生,願願都是為了度眾生的。你要相信這個,要相信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平等心。所以我們這時候才能夠一念皈依——「南無」才能夠發自內心的出來,「南無」就是歸命了,我把生命歸到阿彌陀佛那去,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

所以,「快上船來」就是建立深信切願的問題,你有深信切願就能上船,你有懷疑你就還在碼頭上,在那裡徘徊。只要上船了,我們就進了保險箱,因為船的力量能夠把我們度到彼岸去。你上了船,你還有什麼力量可以施展呢?必須我在船上修行,這搜船才不會偏離方向,才會加大力量,才跑得很快。你凡夫的這些東西、力量,跟這個度人舟——佛的這種大願船相比,那是影響很小的。

所以你上了船就安穩就座,生感恩心、生慶幸心、生無量劫以來,這艘船就在碼頭上我卻不上船還在滯留,苦不堪言的悲痛心。那上了船,歸去。回歸故國田園,故國的風光依然圓明,沒有缺少一點。所以這個「歸」是回歸,「去」就是離開。離開娑婆的穢土,就能休止輪迴。「歸去休」休止輪迴,那「休」還有美好的意思,你只要歸去,就是「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大好的淨土風光了,非常美好。

當我們想到歸去的時候,當下還要想到怎麼來,要以悲願,還要回到這個閻浮提的苦海當中,來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所以,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願力,他能夠保證我們很順利地「歸」,也可以很順利地「來」。去和來,這個去和來是自在的狀態,可以去,可以來。原來我聽一個導遊,他在那裡跟遊客講淨土法門,很有意思:極樂世界不容易去,也不容易來,也不能再回來。搞得那些遊客聽得一驚一乍的,哦!不容易去,那我念什麼佛?不容易回,那我還想回來一下。

其實極樂世界容易去,也容易回。靠自己的業力解決不了這個自在的「去」和「來」的問題,一切都仰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加被,令我們可以去,也可以回,四十八大願就包含著這樣的內涵。所以大家在虎年的第一天,就能聽到優曇大師對我們的現狀的分析,以及優曇大師隔時空的勸勉我們「快上船來歸去休」。我們就應該依教奉行,老實念佛,在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有自己一朵蓮花在那裡綻放。

初二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是用偈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先念一下:

蕅祖示豁一

第一要生信心 第二要懼生死

俯仰曠劫輪迴 畢竟如何得止

聽我血淚苦言 庶不終為糠粃

華嚴圓頓經王 普賢法界宗主

十願導歸極樂 便是玄極微旨

若更別扣祖關 都是奴僕婢使

果然奇特丈夫 卓信心作心是

念念相應不差 豈肯水中渴死

瞬息旋轉萬流 一句彌陀到底

大家知道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這位祖師通宗通教,可以說是大通家,著述等身。在淨土宗祖師裡面他的著述是最多的,《蕅益大師全集》一共有二十二冊,都是很厚的一本,基本上囊括了經、律、論,小三藏的重要內容。同時雖然是大通家,他在行門上是一門深入,專修淨土。就像他老人家晚年所說的「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蕅益大師在修行上雖然嘗試過種種的修法,但最後是以念佛求生淨土解決他生命的終極關懷的。

蕅益大師的開示非常直接,單刀直入,言言見諦,非常精闢。在淨土宗的典籍當中,《彌陀要解》成為經典的一部著述,雖然是以天台的理念去解釋,但是他完全是站在淨土宗本有的立場去展開的。所以蕅益大師自行——自己的修行是老實念佛,教化教內外的弟子們也不離念佛法門。

這個偈頌是對豁一(一位出家的比丘)講的,他準備在夏安居期間去閱藏,由此他就向蕅益大師請教閱藏的方法。這個偈頌前面就談到這麼一個背景。蕅益大師說:「若欲結制看經,須要會歸自己。心外更無別傳,萬勿但圖口耳。」結制就是夏安居期間,在一個地方專門來閱讀經教,閱讀經教要會歸自己。這就告訴我們佛門裡面一個做學問的方法了,不是記那些名相概念,要會歸自己。也就是一切佛經教的文字般若,一定要在自己心性上生起一種觀照般若,會歸到自己本具的實相般若,所以這樣的看經也就是修行了。

那回歸自性怎麼去修?所以這就談到閱讀經教第一要生信心,因為大乘佛法是難信之法,他不是業力凡夫的境界,這是佛自證的境界,以他的慈悲心和盤托出。所以這些大乘經典所談的一切事理、性相、因果,你得要生起甚深的信心。信心如手,入寶山才能滿載而歸。如果你看經教都沒有信心,充滿懷疑:這是真的嗎?哪有這個事啊?哪有須彌可以入到芥子裡面呢?哪有在一剎那之間就能夠圓攝過去無量劫、現在無量劫、未來無量劫啊?對這些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的事事無礙的境界,你用凡夫的那種分別心去琢磨,他就懷疑重重了。所以一定要對佛說的有堅定的信心,這是第一。

第二要懼生死,畏懼生死輪迴。

一切的經典都指向了生脫死圓成佛果的這個終極目標上。如果你閱經修行不是為了了脫生死,那這些佛經的文字就成了世間的學問了,跟你的生命的重大問題沒有關係了。這也提出一個修行人對於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事是要放在首位的,要畏懼。我們修行就是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的。這個生死問題,俯仰曠劫輪迴。「俯仰」就是周旋,「曠劫」,曠大劫以來我們都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不休。今生僥倖得人身,大部分時間都在三惡道裡面,沉浮生死苦海。沉下去的時間長,三惡道是沉;浮,浮起來是人天之道,暫時浮一下,馬上又下去了。

所以一個有宿命通的人觀照自己無量劫的輪迴那都是驚心動魄啊!借助宿命通知道自己在地獄裡面待了多少劫,那是苦不堪言。世間的任何苦行跟地獄裡面所受的苦那是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但這些我們都忘記了。所以這個曠劫的輪迴畢竟如何得止呢?怎麼把這個無休止的生死輪迴給它阻斷、休止呢?這是一件大事。這是每一個人必須拷問的,這就是終極關懷,這也是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的本懷,要度一切眾生離開生死輪迴。

那一切的祖師也都深感這個問題的重大,苦口婆心。「聽我血淚苦言」,祖師的悲心,那種勸勉眾生流的不是眼淚,是血淚。這個言語都是苦心裡面出來的,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蕅益大師跟豁一法師說,你要聽從我的血淚苦言啊,這樣才不會把我講的話當成毫無用處的東西。「糠粃」,糠粃就是篩出來的糠皮,「粃」就是谷子裡面沒有真實的東西,是癟的,比喻沒有用的事情。你不要把我的話語認為是糠粃,毫無用處的,這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情。

那這個「血淚苦言」的開顯在什麼地方呢?就看下面:

華嚴圓頓經王 普賢法界宗主

十願導歸極樂 便是玄極微旨

讀經要有讀經眼,要把握經典的核心。那讀大乘經典 ,《華嚴經》是圓頓的大經,稱為眾經之王,大小乘的一切經典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眷屬,所以去閱讀《華嚴經》,這是眾經之王,是純圓的一部大乘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為界外大士稱性所說的佛自證的境界。那我們這個世間的業力凡夫,乃至於像舍利弗、大目犍連這樣的阿羅漢都是如聾似啞,沒有這個水平去見聞。

《華嚴經》,普賢菩薩是法界宗主。「法界宗」是指《華嚴經》,《華嚴經》展開的是一真法界,事事無礙的玄門,有時候稱為「法界宗」。法界的緣起,法界的境界,這個法界就是指「一真法界」。法界唯心,這個一真法界乃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妙明真心。那普賢菩薩在這部《華嚴經》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是 「主」,以普賢菩薩作為說法之主。

《華嚴經》大部分都是菩薩說,但是都是佛加持的。釋迦牟尼佛放光,光灌在文殊菩薩的頂上,光又灌在了普賢菩薩的口裡,由普賢菩薩去宣說。《華嚴經》開始是《世主妙嚴品》,第二是《如來現相品》,第三卷就是談《普賢三昧品》,普賢入到毗盧遮那藏心三昧,從定出來才去談《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普賢菩薩是華嚴長子,是代表一切諸佛的三昧,代表諸佛萬行遍周的長子,代表行門,文殊菩薩代表智門,智慧之門。

在《華嚴經》很多菩薩來,是把普賢放在首位的,但我們塑像一般把文殊放在上位,實際上《華嚴經》是把普賢放在上位的,華嚴長子。我們了解了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的地位的話,那整個說法從《普賢三昧品》到《離世間品》,普慧菩薩提了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以二千個偈頌來回答,後面還有《普賢行品》,最後就是《入法界品》最後的一卷是《普賢菩薩行願品》。

那《普賢菩薩行願品》原來八十卷《華嚴》是沒有這個內容的,以後第三次翻譯四十卷的《華嚴》,善財童子最後參的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跟他稱性宣說毗盧遮那如來無量的功德之後,跟他講述要成就如來的功德就得要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大家很清楚,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乃至第十普皆迴向。

十大願王的歸宿要引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以善財童子為首的。善財童子示現的一生成佛的那種修行的歷程,南巡一百一十城,五十三位善知識。到了普賢菩薩的座下已經是等覺菩薩的身份了,那要引導善財童子與華藏海會四十一位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驚心動魄的,也就是說淨土法門它太不可思議了,太廣大了,它所涉及之廣大是普攝九法界眾生的,一般以為念佛法門是愚婦愚夫所修的法門。

《觀經》講一個惡人——即將下阿鼻地獄的眾生念佛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是凡夫修的、惡人修的,但殊不知像善財童子這樣的,他一生示現成佛的最後歸宿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都是破無明的大菩薩,都要一起到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法王子,這是何等的境界。

沒有《華嚴經》最後一著的開顯,可能很多人都會瞧不起淨土法門,覺得是愚夫愚婦所修行的法門。這個世間你認為你根機很利、智慧很深、很講修行,你能超過善財嗎?你能比文殊普賢更厲害嗎?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何等人也,你敢說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或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鈍根劣機的人所修的嗎?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含義甚深,境界甚廣,真的是佛的果地上的開顯。這就是「玄極微旨」,《華嚴經》的最後導歸極樂世界的宗旨是非常玄妙的,是到了極致,是非常精微的,這已經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二乘的境界,乃至不是菩薩的境界,完全是佛的果地上不可思議的境界。

蕅益大師特別拈出這一點,為什麼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都在這句名號裡面。那你真正體會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核心的精神,你只能是跟隨華藏海眾亦步亦趨撩衣便行,不能這山望到那山高了。那就回到我們這個世間,一些人認為參禪最高,蕅益大師在禪宗是開悟的,蕅益大師是不提倡再去參禪,一句佛號就是無上深妙禪。

如果你相信了淨土法門還要別扣祖關,就是宗門下祖師的關門,一般這個祖師勘驗你是不是開悟了,會給你幾個問題,看看回答的怎麼樣。如果回答正確,他也不是正確不正確,就是看你的悟境,為什麼會有機鋒轉語的施設啊?你透了這個關,說明你跟祖師的境界相同,向上一著,能夠悟明心地,與祖師把手同行。所以這個關,一般以無門為法門。祖師扣這個關的方法很多,這裡蕅益大師說,如果你還要去扣這個祖師的關,都是奴僕婢使。奴僕婢使就是佣人,一般男的叫奴僕,女的叫婢使,自己不能做主,聽別人的招呼,那叫頭上安頭,床上架床。

所以你真正深信了淨土法門,這叫果然奇特丈夫,你能像善財童子那樣的對這個念佛求生淨土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是奇特的丈夫。那奇特丈夫是什麼呢?卓信心作心是,「卓然」就是的的確確地去相信心作心是。「心作心是」是《觀經》的一句話,在佛像觀前面談到的一個觀佛和念佛的原理:「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段法語非常重要,念佛是什麼?他跟我們什麼關係,因為阿彌陀佛的法身就在我們內心。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同時我們這些念佛的人也在阿彌陀佛的心中。到這裡體現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圓頓的教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這也是出自《華嚴經》。

既然阿彌陀佛的法身在我心中,那由性德起修德,我去念這句名號或者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當下我們能念的心就有著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和智慧之海。當下你能念佛的心就是佛,這叫是心作佛。因為我們現前一念心是具足十法界的。作就是造作,看你這個心念頭放在哪裡。你在打什麼樣的念想?如果當下我的心是在念佛,那呈現的就是佛的法界。

如果我們是念五欲六塵,有點五常的道德,可能顯現人法界。如果我們整個就是貪瞋癡慢疑,念念都是染濁,那可能就是地獄的境界。所以這個心作心是,一切看你的心在作什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這個心作心是確實是生命的奧秘。

為什麼佛門講一切修行都是在修心,都是在修我們的念頭。我們一定要正憶念,那所有的念頭當中沒有比阿彌陀佛的念頭更純正、更光明、更寂定的。於是,相信心作心是,那來念這句萬德洪名就會萬牛莫挽了。就像徹悟大師所說的:「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阿彌陀佛名號作為系緣之境,我們念佛——念彌陀的名號,是這個世間乃至整個法界最好的念頭。那我們能念的心、所念的佛相應,一定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淨土法門,你念這句名號怎麼相應——一定要有信願的背景。

深信切願,用信願來莊嚴這句名號,就能跟阿彌陀佛的大平等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大光明心,能夠相應。這叫念念相應不差,就是能夠感應得上,不是錯開了的。佛來念我們是如母憶子,那我們念佛也得要如子憶母去念。那念佛的目的是要作佛的,那作佛在這世間比較艱難,那就往生淨土作佛。分兩個過程來解決,但終極目標念佛是為了作佛的。

要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你不要賦予念佛其它的內容:我念佛是為了開悟,我念佛是為了得神通,我念佛希望我的生意更好,我念佛希望我身體更健康,我念佛據說到了鬼道裡面會多個元寶,我多念些佛號,多些元寶,我下輩子到那去使用。你這些都差了,就不相應了。

所以念念相應,深信切願,阿彌陀佛是要攝受我們往生,我們念佛是為了往生淨土。往生淨土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度眾生,所以這樣就相應了,念佛,往生,作佛,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完整的內容就在裡面。那這個名號就是大菩提心的結晶,我們能念的因心也是這樣的一個菩提心的萌芽。這就是因心果覺兩相符,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感應道交。那這樣的念,實際上你能念的心就是佛,還要去參念佛是誰嗎?不需要啊。這叫豈肯水中渴死,你已經在水裡了呀,「我很渴呀,我要找水呀。」你周邊都是水了,你還要到外面去找水,外面還找不到,渴死了。你在水裡渴死了這不是愚癡到極點了?

所以祖師大德講,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禪。不在佛號之外去覓禪,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原來的首都是在長安,你已經是在含元殿——皇宮最大的一個殿裡了,你還要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嗎?當然這個比喻,古人知道含元殿和長安,現在可能不熟悉了。那我們現在可能比喻為,此身已在中南海,何必覓人問北京。祖師大德常常講,我們妙真如心在哪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信願稱名的每一聲佛號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

徹悟大師在《念佛偈》裡面有一個偈子「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你信願莊嚴的一聲佛號,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直下分明。你當下擔荷,孤明歷歷,還要到外面去尋找嗎?那個禪就是佛心,妙明真心。不要在這句佛號之外去尋找,這句佛號全體就是深妙禪,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鞭影未勞頻舉示」,你是一匹良馬,良馬見鞭影馬上就能跑了,不需要你頻繁舉起鞭來,我要抽打你,你才跑,那是鈍馬,它才要你抽。甚至再鈍的馬還要用錐子錐一下它才動。那良馬代表我們信願的心,你能相信心作心是,他自發的法爾自然的跟這句佛號相應,去念。從有念到無念,無念還要去念,無念之念。

這樣你在深深的佛號當中就是「白牛運出古黃金」。白牛是《法華經》的比喻,大白牛車代表一乘法,因為我們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號都是大乘圓頓的佛法,他代表大白牛車。不是二乘的羊車、鹿車,也不是權教的牛車,而是大乘摩訶衍的大白牛車,這個大白牛車就運出古黃金。

「古黃金」代表我們心性當中本具的如來藏性。每聲佛號都運出我們本有的性德,自性具足一切萬德,自性能生一切萬德。這個我們自身本具的萬德借助聲聲佛號給它顯現出來,這就代表「運出古黃金」,也就是《觀經》講的「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遍知一切法界的一切種智,就在我們每一聲佛號當中顯現出來。所以,持名念佛可是開發智慧的最好的方法。念這一句佛號完整具足,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一切諸佛的果覺德能,你就不要在名號之外再去找什麼了。你在名號之外找什麼就類似於你已經在水中渴死了一樣。這些開示多麼深刻!

最後兩句:「瞬息旋轉萬流,一句彌陀到底。」這是蕅益大師談修行的狀況。「萬流」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的妄想雜念,我們無量劫以來由六根積聚了無量的塵垢,前塵影子,阿賴耶識的種子,五陰都是妄想的產物。所以每一天好像你坐在那裡,什麼也沒幹,實際上你內心非常喧鬧,妄想雜念紛飛,天人用天眼來觀察我們的妄念多少,都算不清楚。所以眾生修行很苦,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沒有缺少一點,就是被這個妄想萬流給遮擋了。厚重的烏雲遮得嚴嚴實實,我們本有的智慧的光透不出來。

怎麼去解決這些妄念的問題?「瞬息」比喻非常快,在我們妄想雜念的當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把妄想的萬流旋轉過來。攝萬念為一念,攝染念為淨念。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功德很大,就像清水珠,我們內心都是非常染濁的,像渾濁的水。但這個清水珠下去能夠讓我們這顆渾濁的心澄清。

所以常常比喻這句佛號如清水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的散亂的心,如果沒有佛號的力量,光靠自己去解決很難的——我要止,我要造作,我要解決它,抽刀斷水水更流。

那這句名號契入進去如香象過河,旋轉妄念的萬流就在這句名號當中,緊緊地把它抓住,這叫攝心去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不要「口念彌陀心散亂」,那這個質量是不高的,甚至想跟彌陀名號相應也是很難的,一定要攝心。這就是要有甚深的信心,也要有真為生死的心,這句名號才會有這個力量。你泛泛悠悠地念,面對浩浩的妄想雜念還是很難降伏的。只有深信切願,真為生死,整個的生命灌注在這句名號當中,與阿彌陀佛名號本具的功德相應了,它就瞬息旋轉萬流。因為妄念畢竟是虛妄的,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是真實的,它有力量。這樣就「一句彌陀到底」。

你念這句名號,一句彌陀到底,首先你不要換題目。不要今天念念彌陀名號,明天再念藥師佛,後天再念地藏菩薩。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萬德洪名具足一切諸佛菩薩名號的功德,一句名號念到底。這念到底從事相上來說,盡形壽不換題目,自始至終念這句名號,從心性上來說,「一句彌陀到底」,現在我們是無明妄心,裡面都是黑暗的,黑匣子一個。宗門常常叫黑漆桶一個,參禪不是桶底脫落嗎?光就出來了。你都是黑漆桶一個,沒有光。念佛,實際上也要讓我們無明、暗冥的心顯現光。

我們原來本具的光怎麼就沒有了呢?這就是對待、分別。一念妄動,就產生了無明的相,這個心就動了,動了就有能所——主客體。有能和所就去分別,一分別你就有愛憎,有愛憎你就會造業,所以我們的心就越來越暗冥。那回歸本元,離開能所的對待,所以我們念這句名號一定要念熟。開始勉強去念,然後念得比較親切,最後熟到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當打成一片時,就是桶底脫落,心性光明出來了,那我們能念的心光跟阿彌陀佛名號的大光明藏就融為一體,這時候母子相逢,母子同體,生佛一如。所以這句名號一定要把它念熟,念得有力量,開始很生疏,生疏就沒有多大力量。

念得熟了如金剛王寶劍,這樣就到底。「到底」是到達我們心性的底部,一句名號到底,像金剛一樣的穿過去。首先是在我們無明、暗冥的心中產生光明,因為這句名號就有光明,就像徹悟大師說的「慈光常照夜沉沉」。名號慈悲的光明恆常照著我們無明的心,我們的心就叫「夜沉沉」,長夜漫漫,流不出一點光。這句彌陀的名號就是引發我們自性的光明的,所以這句名號就在我們阿賴耶識的最底層,在我們無明、暗冥中放光動地,爍破無明、暗冥,開顯本具的智慧。最後借助這句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大光明藏,去頂禮光中之王的阿彌陀佛。

初三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上午,我們來共享一下傳印長老的一首偈子。

傳印長老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我們東林寺的前任方丈,現在是法主和尚,目前住在淨土苑,叫「俶行軒」。他老人家從2018年就開始常住東林大佛,道心非常的堅固,基本上是以閉關的形式天天在念佛。上週,本人去拜見他老人家,他已經是九十六歲的高齡了,身體還非常好,紅光滿面,思維敏捷,還真的是有修行的效果。傳印長老已經出家七十年了,雖然他是在禪宗的道場——雲居山出家的,但他對淨土法門一往情深。

他老人家說,他是背著《印光法師文鈔》來出家的,從他的緣起跟淨土法門就有甚深的因緣。他晚年在中國佛教協會做了一屆會長,毅然決然地要退下來,專門辦自己的了生脫死的大事。所以他退下來的這幾年,基本上沒有跟外界接觸,也不出頭露面,真正保持了一個修行人的本色。他老人家對淨土法門的一往情深,就是知見非常的純正,他總是以印光大師作為自己的榜樣,可以說他是印祖的私淑弟子,所以他對《印祖文鈔》有深刻的體會。《印光法師文鈔》的出版,他的題詞就是:要在有限的光陰得到佛法最大的利益的話,《印光法師文鈔》不得不讀。乃至於讚歎《印祖文鈔》就是一部小三藏。

傳印長老念佛還真的是一往情深,真正是一個「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的榜樣。他對念佛法門的一往情深、堅定不移。我記得他原來在中國佛學院做常務副院長,我那時候在中國佛學院兼職(我跟傳老很早就認識),也就鑒於傳老的德高望重和淨土的情懷深厚,所以我出家時就選擇跟著長老出家了。2000年中國佛學院是我來牽頭搞了一個「五·一」的佛七,請傳老作為主七和尚。傳老那時候已經是七十來歲了,自始至終全程參加,那是個精進佛七,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中間輪流休息四個小時,他在這個高齡的情況下都能夠全程跟下來。在我們佛七結束,分享的時候,他有一句話,我是記得很深刻了,他跟全體參加的佛學院的師生說,以他出家五十年的經歷給大家一句話,就是:不修念佛法門的話,想在這一世了生脫死,可以說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是不可能的。那現在已經過去了21年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出家七十年的老和尚了,我看他這種見解貫穿始終。

上週,他給我一些他寫的書法,這幾年他寫了很多書法結緣,大部分都是圍繞淨土法門的,還有我們傳統文化的格言警句。一般他都是抄寫佛言祖語,自己寫的不是很多,但這幅書法,大家看,他是寫「抒懷」,是自己擬的詞,這個偈頌是他自己寫的,然後自己書寫下來的,也就是傳達他出家幾十年的一種感悟,就值得我們去深刻地理解。這個「抒懷」旁邊還有一個小章,「唯取其義,不計音律」,就是希望大家看了偈頌,只是注重這個偈頌的法義,不要太計較音律。做偈頌,中國的無論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它有很多的規矩,要押韻,要平仄,這個很有講究,「平平仄仄仄仄平」,這個仄音、平音怎麼樣,可能佛教的一些大德不一定就像世間的詩人一樣嚴格地按照這個平仄,所以他就說不要計音律平仄,「唯取其義」。

雖然這樣,實際上他寫的詩裡面,還是比較押韻的,還是有平仄的這種規則在裡面的。所以這老一輩的老和尚都有國學的根底,叫我們現在的人寫,可能就更沒有音律平仄的概念了,那都是打油詩的範圍了。所以傳老寫的一些像《西江月》,像各種詩詞,做那些對聯,都是很有底蘊的。本人也常常感慨,我們佛門的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呀,像我這個年齡跟傳老相差32歲,那跟傳老相比我就覺得相差很大,沒有老和尚那樣的水平、底蘊。那可能我這個年齡到了下一輩的人,還不一定更強。末法時代是這樣的一個下降,傳老說他的文字功底就是念佛開發的智慧,他說他50歲之後就可以寫這些詩詞。我們來讀一下:

沉淪生死海,輪迴苦無涯。

娑婆非吾土,淨土是君家。

眾生離苦海,彌陀航慈筏。

信願勤念佛,金台坐蓮華。

聽過去還比較押韻,老和尚的這種淨土情懷,那真的就是有徹悟大師十六字心訣的內涵。徹悟大師講淨土法門的一大綱領就是十六個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淨土宗的一大綱領。為什麼要念佛?真為生死,如果你真為生死的心發不出來,那一切都是戲論,一切的佛法都成了你一個沙龍般的談資,與你生命的解脫沒有關係。

所以對一個淨業行人來說,對生死的問題要有深刻的體悟。我記得2018年老和尚來這裡常住的時候,就接見了淨土苑的班首執事,還有祖庭的班首執事,我看老和尚跟大家的勉勵還真的就是苦口婆心,給大家講盲龜值木,得人身很難,在這有限的、珍貴的生命當中,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都是圍繞這個主題跟大家做開示。也就是貫穿他出家70年的全過程,都是這個主題。所以在他抒懷,就是抒發自己的這種淨土的情懷,他也是不離這個主題。

「沉淪生死海,輪迴苦無涯 」 我們就是在生死苦海當中沉淪的一個苦惱的眾生。六道輪迴,這個苦是沒有盡頭的,我們在輪迴裡面都在迷惑顛倒,這個無明煩惱跟我們俱生俱滅,俱滅俱生。

我們都是在輪迴裡面做大夢,從一個夢滑到另外一個夢,大夢套中夢,中夢套小夢,總是夢夢人生,酣睡不已,顛倒不堪。所以在這個輪迴的大夢裡面,虛妄地造業,虛妄地受苦,這種苦是說不盡的。佛陀根據眾生的迷妄的狀態,從苦諦開始去說,有三苦,有八苦,有一百零八苦,有八萬四千苦,乃至於恆河沙數量的那麼多的苦。

所以深刻體會到生死輪迴的苦,這樣我們解脫的心才能出來。如果還覺得這個世間很好,很甜蜜、很不錯、以苦為樂,那你覺得這個很好的情況下,你不會有出離心。所以一切修道人都是以八苦為師的。如果世間上沒有八苦,重要的是生老病死苦,佛法是沒有必要在這個世間存在的,這位悉達多太子也不需要出家去苦行六年了。就是一切眾生都有生老病死的苦,這位太子才為眾生解決苦難故,出家、苦行、修道、證道、講法。

所以,佛法的存在是以眾生的苦難作為前提的。沒有八苦就沒有佛教。換句話來說,只要有八苦的存在,佛法就永遠植根在眾生的內心,不能不需要。任何的世間的善法、科技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唯有佛法。

所以站在一個佛教的立場,尤其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心量很大,它是法界觀。《華嚴經》展開的華藏世界海,你看看多少香水海,多少世界種,多少重重無盡的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只是無量無邊的剎土當中的一個。在無量的剎土當中,有淨土有穢土,有淨穢交雜的土,有多淨少穢的土,有多穢少淨的土,那是不同的排列組合,是眾生的業感所感召。從中看到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堪忍的意思,就是這個世間是很苦的,但是這個世間的眾生還能夠忍得下來,這叫娑婆,堪忍。

娑婆世界是穢土,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無量劫以前,曾經發願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到這裡示現八相成道。這個時候的眾生都是造惡的多、煩惱重、業障深、無有智慧、無有福報。只有寶海梵志,那時候是無諍念王的一位大臣,他才發了這個悲願到這個世界。

娑婆世界三界都是火宅,釋迦牟尼佛兌現他因地的悲願,驚入火宅之門。火宅裡面有他的子女,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子女,他要救度。佛一代時教大轉法輪,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要離開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個真相,我們就要有一個認知,娑婆世界非吾土,我們是受業力牽引在這個三界的一個浪子,一個過客。這地方是一個客棧,而且還不美好,所以要建立 「 娑婆非吾土 」 的概念。

娑婆世界既然不是我們的家鄉,那什麼地方才是我們的家鄉呢?這就是「西方淨土是君家。」「君」就是尊稱一切淨業行人,乃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你都是有君子的風度、君子的人格。那君子是要講究精神追求的,不像小人只是在飲食男女這個層面,所以,「 淨土是君家 」。

我們的精神家園乃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大涅槃的境界,本地風光,故鄉明月。是呈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信仰的一個目標,我們生命的追求,我們生命的歸宿,我們生命的立足點。

「 眾生離苦海,彌陀航慈筏。」  這首詩為了押韻,調了一下,應該是阿彌陀佛開著慈筏,「筏」就是船,慈悲的大願船——到這個生死苦海,來度我們離開的大願船。從這個偈頌也可以看到,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我們在這個苦海當中是出不去的。

這個苦海乃是我們的慾望之海,它的波翻浪卷非常迅猛,就像漩渦。這個漩渦會直接把我們旋到底部去,你沒有力量離開這個漩渦。所以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來,阿彌陀佛都不坐,站在那裡,手伸的很長,這叫在生死苦海撈漉苦難眾生,把我們撈起來啊!沒有佛拿手去撈,我們自己還上不去。沒有任何的力量,自身怯弱,不會游水。

我們面臨著慾海狂瀾是多麼地可怕。因為我們的無明妄心裡面就帶著慾望的種子,外面呈現的境界都是慾望的環境。你往哪裡逃呢?當我們的一生都被五欲六塵所籠罩的時候,我們都是魔子啊。魔王波旬很高興,都離不開三界,都在他的手掌心裡面。但佛的慈悲是要讓我們離開三界,所以魔王波旬是不高興的,他是會來障礙的。但是魔王波旬他是生死凡夫,佛是在妙淨、清明的境界,魔力是障礙不了佛力的救度的。我們信仰的核心從怯弱自力歸命到威神巨大的阿彌陀佛救度的願力,這樣我們的信仰就有一個本質上的跳躍。

這個淨土法門就是要談信願的,緊接著就是「 信願勤念佛 」。信什麼呢?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苦,信極樂世界的安樂無有極。

信我們這個世間就像善導大師講的「魔鄉不可停,唯聞愁嘆聲。」信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極樂。」要信在這個世間修道很難,進一退九,要信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一生快速成佛。這些都構成淨土信的內涵。有深信才會發出懇切的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這個願要從內心深處發出來,所以這個信願是般若智慧的範疇,沒有智慧的善根,你是很難有深信切願的。

當我們建立信願的心態,這就是你有淨土的情懷了。聞思修,信屬於聞慧,願屬于思慧,把聞思二慧落實在修慧就是勤念佛。念佛單刀直入,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要勤念佛,「勤」就是二六時中,每時每刻,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一時又一時,你時時刻刻乃至盡形壽都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本命元辰、命根子,緊緊地抓住,行走坐臥不離開。

所以我們是要求淨業行人,如果是退休的,你就勤念佛;如果還要上班,當然也要敦倫盡分,你就至少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數量,或者幾千聲,或者一萬 、兩萬聲佛號,盡形壽不缺。

有機會再就是精進念佛。比如我們打佛七、閉關,這些修行方法都是讓我們在一段時間當中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一個具足深信切願的淨業行人,他的人生唯此為大的就是執持名號。這句名號是大光明藏,一個能念佛的人,他的內心也慢慢地充滿光明,慢慢顯發智慧,逐步地消除業障,逐步地積累福德。那念佛又有專修與圓修的差別:專修就是一門深入執持名號,不修其它的,也不幹其它的事;圓修可能以念佛為主,兼帶修行其它的助行,這些都是因人而異,但末法時期還是以專修為好。

信願勤念佛這是我們淨業行人因地必須把握的,你自己可以主觀努力去做的,這樣就「 金台坐蓮華 」。這就到了我們生命的終結,就是臨命終時,我們以一輩子信願勤念佛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的願力為所應之緣,就能顯現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聖眾前來接引的盛況。

一般我們每天晚上念佛會有一個迴向偈,其實西方三聖還有一個分工呢:「願我臨欲命終時,阿彌陀佛遠相迎。」阿彌陀佛可能比較遠地在放光加持你。「觀音甘露灑吾頭」,觀世音菩薩拿著淨瓶,這時候怕我們業障現前,用甘露灑吾頭,消業障。「勢至金台托我足」,大勢至菩薩拿著金台,安在我的足下。

其實你看臨往生的時候,這個生命的奧妙,不是肉體去往生,是我們的神識,神識才是我們的主人翁。這時候的神識阿彌陀佛放光攝受,攝取眾生,往生淨土,攝取不捨。那個光的力量很大,攝受神識從百會這個穴——頂門出來,出來直接就放在蓮台上。那神識一去,這時候你看,從法相宗的生命的神識層次來看,有相分,有見分,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你就在最本源的那個生命層面能夠看到自己到了蓮台上,能夠看到自己向佛頂禮。到了蓮台,這個蓮台就閉合,彈指間、或者一念間、或者屈伸臂間,表明時間非常短的這個剎那,我們隨佛往生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這種場景的轉換是華麗的轉換,就到了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

那我們會想,怎麼會那麼快呢?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從經典當中說,距離十萬億個剎土啊!就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遠的距離怎麼剎那間、一念間就到了呢?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議的地方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過來了,這個光是法性的光——心光、願光。這個光就不是我們世間的日月星三光了,不是眾生的業力的狀態了。

在這個光中是超越了時空的,時空是我們眾生的業力的一種呈現,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是沒有眾生的業力立足之點的,所以就在光中,娑婆和極樂就在一起,同處一起。是我們的業識的心感召的穢土,實際上當下我們的心清淨下來,當處就是極樂淨土,是不隔的。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圓融一體的,是我們的業力不隔而隔,本來是不隔的,我們給它隔開了。但是在佛的境界當中,隔而不隔,好像你是隔開了,有一個距離的概念,但是佛光裡面是沒有距離的概念,所以剎那就去了。

「 金台坐蓮華 」,傳印長老他追求的是金台,上品上生才是金台,這說明淨業行人對往生的品位要取法於上,爭取金台往生。就像唐代的懷玉禪師,他誓取金台往生 ,結果來的是銀台,是銀台他就不高興了,我一生精進勤苦,怎麼銀台來了,他就不願上去。不願上去那個蓮台就消隱了。

懷玉禪師再精進念佛,原來一天念五萬聲,現在一天念十萬聲,念念念,念了二十一天,接引的場景重新出來,這時候那個菩薩拿的是金台,他很歡喜地坐上去了。那懷玉禪師臨終的那個偈子可是講到,他出入閻浮修道已經經過了十劫,他才有這種底氣、自信心誓取金台往生,金台不來不上去!那我們可不要隨便學懷玉禪師,我們還沒有這種資本,現在只要能來,不管什麼台,銀的、銅的,趕緊上去!縱然是下品下生也是往生了啊!就怕滯留在這個地方啊!就好像等公交車,最後一班車,哪怕車門擠壓上去你也上去了,就怕沒有上去。你不要我還要有個很好的座位我才上去,站著也不錯了,速度一樣快的過去了。

「 金台坐蓮華 」,一到極樂世界,這叫橫超,就永遠離開娑婆世界的八苦了,就能夠安享大涅槃的常樂我淨了。就能蓮花化生出來天天親炙阿彌陀佛。現在我們只能看阿彌陀佛像,到了極樂世界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天天與蓮池海會這些諸上善人把手同行,能夠聞種種的法。不僅在極樂世界能聞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講法,而且在極樂世界的每個寶樹之間,牆壁當中,你也可以看到他方世界的諸佛講經說法,還可以分身散影,自己很多的化身,每天到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供養諸佛之後又在聽法,法門無量誓願學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夠兌現。

在我們這個地方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學呀?學一個法門都很難。聞法,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聽阿彌陀佛授成佛之記,那《無量壽經》下卷中的偈頌就談阿彌陀佛給極樂世界的菩薩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薩來作成佛之記的盛況,阿彌陀佛也在講述著自己建立淨土圓成佛果的經驗。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為什麼成佛很快呀?各種修道的境緣太好了!想聞經就能聞到經,想見佛就能見到佛,想看他方世界就能看他方世界,想親近善知識,像觀音、勢至這樣的大善知識多的很,就能夠快速的圓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等到我們在那裡也契證無上正覺之後,我們的同體大悲心也會呈現出來,無量的無生法忍也能得到,辯才無礙也能得到。

這時,悲心就會令我們觀察他方世界的苦惱眾生,一定會回來度眾生,這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讓一切苦難的眾生輾轉地教授,輾轉地成佛,輾轉地又去示現。然後把法界所有的輪迴的眾生全都度盡,阿彌陀佛的大願才算圓滿,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