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人就根據這個又提問了。這問題是:只要聞信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得諸佛護念,前面講聞這個經能得護念,第二層次是這個聞信名號得護念,那麼這兩者同時具足得護念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我只具有其中一種呢?只是聞信彌陀名號但沒有受持這部《阿彌陀經》呢?我能不能得護念呢?能不能不退轉無上菩提佛果呢?比如我又沒有文化,看字也不懂,即便有點文化,也莫名其妙看不懂,那麼我受持不了這部經,能不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不退轉於無上菩提?提出這麼一個問題。
那麼這個祖師啊,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都看出他關注眾生破疑生信真是無微備至了。因為凡夫眾生對這個念佛法門只要產生疑問,就會形成障礙。淨土法門得到的利益與否,不在於你業障有多深,不在於你水平有多低下,就在於你有不有信心。懷疑就是這個法門的最大的罪惡根本。如果沒有懷疑了,有堅定的信心了,那你順風颺帆。所以,這個破疑是歷代淨宗祖師大德必須關注的問題。他提出的問題還是個疑問。
那麼,蕅益大師就回答:你這個問題的意思要由兩方面來看,一個是從狹義的層面,就是「局」來談,一個是從廣義的層面,圓通的角度來談。狹義的層面,就是跟通途佛法的入相,從豎的一方面來談。這個廣義圓通的一面是從橫的方面,從圓頓的方面來談,是從淨土本位來談。那麼這裡首先就談到,從局義狹義的地方來談的話,就用了《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地藏三經之一。在這部經典談到:雜亂垢心,就是這種心很雜、散亂,散亂,垢就是還有見惑、思惑這種污染的心,這就是凡夫這種不清淨的心。
以這凡夫具足煩惱不清淨的心,雖然誦我的名號,他不叫「聞」,這個聞也是多層面的,有的是耳朵去聞,耳聞不能入心,有的是用心去聞,能夠產生信心,這個聞能產生信心才叫聞慧。如果耳朵聽到了,入不到心裡去,左耳進右耳出,心裡沒有感覺,他就不構成聞慧,那麼不構成聞慧這是什麼?就是雜亂垢心那個層面太厚重,這個般若智慧的這個入不進去,入不進去也引發不了自己的般若智慧,所以,他就絕對產生不了信心和理解,以不能生決定信解,為什麼不能生決定信解?就是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禪定,雜亂垢心。
所以,信解是屬於智慧的範疇,他的那種雜亂垢心太重,他就生髮不了這個智慧。那麼雖然不能產生決定的信解,但他只要念佛的名號,念佛菩薩名號,哪怕他是雜亂垢心,他也能夠得到利益。得到什麼利益呢?世間的善報,世間的人天福報,不會下三惡道,能得天人的果報,但是他得不到廣大深妙的利益。
廣大深妙的利益就是通過這個誦佛菩薩的名號,開發自性的功德,了生脫死,圓成佛性,這樣的深妙利益得不到。就像淨土法門說的,往生佛的剎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阿鞞跋致,這樣深妙的利益得不到。如果能夠念佛的名號,到達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那麼念佛三昧無論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都能夠,事一心得禪定,理一心開智慧,他都能夠程度不同地開發自性廣大微妙的心性的功德。那麼,這就成就廣大微妙行心,這就稱為相似無生法忍。
相似無生法忍就是天台六即佛講的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相當於這個阿羅漢的水平,斷見思惑。如果進一步到分證即佛,那就是破無明。所以,相似無生法忍,就是前面講的事一心不亂。從通途「豎」的來看,你至少得到相似即佛,破見思的事一心不亂才能稱為聞信十方佛名,才能得佛護念。
那麼用這樣的一個豎的通途狹義的來看,那透過這個來看這部《阿彌陀經》,他也是這樣的,如果觀照,那一定要你要通過聞信這部《阿彌陀經》,來執持名號,用功夫用到事一心不亂,破見思惑乃至於進一步得到理一心不亂,破無明,才叫聞諸佛名。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見應身佛,破無明,得道種智,見報身佛。這兩個層面,都能,破見思惑得應化身佛的護念,破無明得報身佛的護念。那麼這就是通途的教理來說,所以這就是叫局義,就是狹義的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