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念珠有一百八顆、五十四顆、四十二顆或二十一顆數種,分別蘊含一定的佛教意義。念珠的出現或使用都首先基於它的實用性——計數功能。盡管被計數之內容各不相同,但計數的目的卻是相同的,即通過撥動念珠顆數,從而獲知已經稱名持咒或祈禱了幾遍,還需要幾遍。然而,對於佛教而言,在這簡單計數的背後,真正起著支撐作用的乃是其實效性。
關於念珠在佛教中被使用的記述中,《木槵子經》說:「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寇役,谷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唯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當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枷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陷曲,捨命得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
《陀羅尼經》又說:「若誦經、念佛、持咒之行者,須一一手持數珠。依阿彌陀佛之教說,復依次一切陀羅尼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法,其數皆滿一百八珠,或五十四珠、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可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兩點信息。(1)之所以持念珠誦佛計數,是為了消除個人內心的煩惱,「除陷曲」,甚至達到個人的「圓滿功德」。(2)誦念的次數與最終得福多少有關,「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金剛頂瑜枷念珠》:「二手持珠,當於心上,靜慮離念,心當注於本尊瑜枷之心一境,得成就皆理事之法。設安頂髻,或掛身,或安頸上,或安臂,所說之言論皆成念佛。以此念誦淨三業。安項髻以淨無間,帶頸者以淨四重,持於手臂之上,能除行人之眾罪,速獲清潔。」 「永斷煩惱根,速獲無上果」。
顯然,被強調的是通過誦經念佛數十、百萬遍後產生的功效。當然,也有人認為並強調手持念珠念佛可以制妄念,身心專注。這或許源自修佛者的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