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吉祥,請大家端身正念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金剛經》的最後一講了。一晃眼,不多不少,因緣中安排的剛剛好,二十講,非常歡喜做這個法供養,今天又算一個小的階段性圓滿吧。雖然說《金剛經》講到的般若法門,我們因為平常以念佛居多,那麼我們在開講的時候就給大家說過,可以對於我們修淨土的人有個小補,在平常的心地用功中,能夠快速的用「金剛空性」來降伏現前的煩惱,不是那麼容易的能夠做到,但是我們永遠要懷揣著一顆向道之心。現前的法喜也罷,業力也罷,都把它在這個過程中,一一在心地上應對起來,明朗起來,這就是佛法的應用。

可是確實《金剛經》為上乘人說,不僅僅是說根器上要求大家,確實理解力、領悟力、觀照力都得上一個台階。每次我們來聽《金剛經》,我相信大家如果說聽的吃力,然後又有一些歡喜,那麼這樣說明每次都在進步。而且聽完以後轉身回來,在生活中不管什麼境界,好的、壞的、順的、逆的,你還能夠憶念到上乘法的話,那說明你心地上還是開始上道了,相應了。當然途中我也考察過,有的同修說確實吃力,我們只要大家能在聽聞的過程中,把心提到上乘上來,也是很功德無量的。因為確實般若法門,它雖然不離世間覺,可是它太超越於我們平常一般生活中的這些知見,所以在此希望這次《金剛經》的聽聞,會對大家在法上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和提升。

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講到了最主要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也就是在我們的認識中,對於佛、大圓滿覺、宇宙真相的洞察者,他所擁有的境界,不是我們尋常的凡夫的局限性能夠概括,只能用信心來直通。所以我們對「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法,上一次講到結尾的時候就是要超越我們尋常的認知,對於以「來」和「去」的平常現象中,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產生的是一種錯覺,講到這裡了。那麼既然有來有去,一定是有世界的呈現,眾生的聚集,今天開始我們就循著下一段的經文,再來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又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來聽經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一段主要講到的是構成世界的元素「微塵」。下面再來看: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段經文。首先我們一直講下來,都有一個脈絡給大家講到,每一次回合的問答都是代表著一個斷他的疑惑,生他的信心這樣一個過程。

這段經文的來義,首先大家要跟前面有所區別,因為前面也講過「微塵」的概念,可是我們不要弄混了。為什麼呢,雖然都是打比方,前面講到的微塵是你的佈施像微塵這麼多,是比喻有所得的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大。這裡講到的微塵,從上半部分講微塵,下半部分講世界,乃至所說的「一合相」,是為了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前面講到的佛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給人一種如如不動的感覺,這個時候就是為了用微塵做比喻,說明既然佛不動,又說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我們就要明瞭十方諸佛的法身,佛遍一切處,十方三世的佛很多,他們的法身是一體的還是異體的?再說俗一點,是一個東西呢?還是各有各的?佛的法身到底是怎麼樣,因為前面我不是講到法身沒有去來,大家就會覺得生起一個疑惑,十方諸佛都沒有去來的話,法身同住就是成為一個法身嗎?還是各有各的法身不在一起?

所以用這個比喻,就是用世界來比喻佛的法身是一個,一合相,用微塵來比喻佛的法身是各有各的。到底應該怎麼認識如來的不動法身呢?所以放在這些理論上而言的話,這個道理似乎非常的有趣,似乎一定要解答,但是我們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景之下,最運用不起來般若的空性,不能起分別心。哪怕世界碎為微塵,但是你不能說他在一處住,不能說在一處住不是一體的,就不存在一個合成,混成一個大千世界一樣的這樣的一個法身。你也不可以分別他在各有各的在異處住,異就是,有異的異,不一樣的意思,不可以說他在異處住,所以不可以說各有各的法身。

這一段聽起來似乎好像在講世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瞭,他在做比喻,佛的法身是一個,就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是多個,就像碎為微塵一樣;在這個上面來進行辨析,所以我們也不要搞錯了。可是他的前提已經在此出錯,前面講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叫做如來,整個就是我們凡夫的這一套思維體系中,你出現不了對佛法身完全狀態的描繪,你打入不進去,你只能修證,只能現證。這就是空性般若的難處,無上甚深微妙法的難處。

大家想想,就從我們比喻來講,一般我們說世界,一般我們說的有器世界,就是整個物質的世界。大家想想物質的世界來講的話,這裡講到的碎為微塵,可是這麼多的微塵,又合成一個世界。可是這全體都是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一種幻相,你在這個幻相裡邊,一直去尋求真理的體現,它沒辦法對接。

所以這裡講到的雖然有這麼多的「微塵眾」,你也不可能好像有多個法身。因為微塵的合和在一起,它是一個世界,可是你又不能夠決定的執著,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這裡講到的叫做「一合相」,就是以為是一個整體而牢不可分,也錯了。所以這裡「佛說微塵者。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整個一切法,大家如果一路聽過來的話真的會悟透這個道理,什麼叫做不可說,真的是不可說。

我們學修佛法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覺得語言太蒼白,還害事,親近善知識也是無須多言。弘一大師去親近印祖的時候,兩個人一星期都沒說話。一般我們來講,這怪怪的也不教導他一下,他也沒有問題問一問,他們的心念同步在「般若波羅蜜」上,在「但念阿彌陀」上。所以你想想除了法,除了金剛般若這個真理,還有什麼呢?要說嗎,不可說不可說,不須說不須說,無言之教。

所以這裡講到「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可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就是一個合和的世界也是不可得的,可是我們凡夫,他既迷了這個事,也不明白這個理,就真的認為有一個「一合相」。你看我們現在也一說起、一研究、一理論的時候,肯定說我們這個世界,這一個大世界大宇宙。等一個大世界大宇宙出來,一念出來的時候,已經就落入幻相煩惱中了。這是這段經文。

我們再往下貫,今天要貫三段經文就圓滿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家注意,把心提上來,到了倒數第二段了。這裡講到的佛說「是名什麼什麼」,我們都要理解他是從相貌上,從差別相上而言的,那麼如來所說「即非什麼什麼」,如果心細的人真的看經文就知道,佛講法的時候這種微細縝密。羅什法師翻譯的時候,這種精準,這種解佛所說的真義。

這裡講到:「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佛說的時候就一般都是從相上而言的,隨順著世間方便善巧的說,用說來說這個「無說之說」。不解如來所說義,就是從性上來講的,從法身上來講的,叫做「如來」,他用詞都不一樣的。我們來看這裡又講到:「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就是前面講到的「四相」四種見解。從根本上而言,這四種妄見,它是怎麼生起,怎麼如此的豐滿呢?

大家琢磨一下我用的詞叫「豐滿」,就是我們在生活的剎那剎那中,離不開「我」的絕對主宰的煩惱、核心煩惱,包括我們現在聽法,還是不能夠去除。只要有一念心動,生起分別「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相,大家要知道它不是說慢慢的你前我後,是同時俱起的。所以當我們去觀空遣相的時候,也是不分前後,一念的狂心,頓然歇下來,四相就桶底脫落,就無名無分。

從這段經文我們要反思一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我見」吧,它是從什麼背景起動的,就是我們要把它搞定,破我執,你要掌握它的入口和出口。佛常說「由假說我法」,特別是《金剛經》空性的般若法門這套體系,它就是借「我」的世界,而獲取「無我」的真實。所以我們在同步說佛處處說「無我無人」的時候,才說「我見、人見」。可是我們凡夫聽了以後,當體就起這個「我見人見」之見。不能夠領略佛是為了明瞭「我見」是沒有的,所以才說「我見人見」。但是我們一聽就隨著佛說「我見人見」,就覺得有「我見人見」;佛說沒有一個「我見人見」,我們又說沒有「我見人見」,始終拽著「我見人見」,從兩端都不放。很微細。大家要思維明白。就是說「我見、人見」是為了當體就證明沒有「我見、人見」,可是我們雖然知道佛要說為了證明沒有,可是我們還是在沒有「我見、人見」的同步時候,我們為了證明它的時候,就拿著「我見、人見」不放。這是凡夫的一個常態。

進一步再來,有一些修行者,他見原來我們有「我見、人見」是煩惱,就去斷「我見」而得解脫了,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得道了、修行了、有了法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忘了,又出現了什麼煩惱呢,有了「法見」了。所以你看第二段講到:「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說什麼呢,名「法見」也是不可得的。其實「法見」只是「我見」的又一種演繹形式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佛說「我」,就是為了表「無我」;佛說「法」,就是為了表「非法」。這個很重要。凡所有見,皆不可見。

講到這一段,總的來說這段經文,雖然前面一直在說,不可以有我相人相,不可以真的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定見的心去發,不可以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它容易引發一個誤區,就是我們聽《金剛經》大家一直在聽空性,一直在破相,一直在說無我,我們就一定要以為把這些有我、有相的、有法的問題搞定了、解決掉,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我們入不了金剛一乘法訣竅的最大誤區。

所以大家看這段經文的決定性意義,非常重要。為什麼放在最後一段講呢?因為再後一段,就幾乎到了流通了。我們要掌握一個究竟訣竅就是,這個煩惱是怎麼搞定的,怎麼解決,怎麼把煩惱去搞定、去解決呢。通常我們一聽的話,那就是要對治,要修法等等這些。到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呢,你不去搞定、不求解決,是徹底搞定、真的解決。

因為「我見」是什麼,哪有個「我見」,本來無一物啊。法相,哪來的法呢,本來也是無一物的。所以你想要斷「我見、法見」,斷煩惱,你從根本上就要認識到沒有煩惱,這是真斷「我見、法見」。這是真的到了這一步,才要講「何處惹塵埃」。我們平常就喜歡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什麼物都有,怎麼沒塵埃啊。

但是我們來學習《金剛經》,學習上乘法,真的上乘法就是這麼上乘。本來就沒有,哪裡去惹呢。你去求解脫,那煩惱怎麼解決呢。你去斷我見、斷法見,怎麼斷呢。你用一個方法去解決、去斷,那麼這個方法本身又成一個煩惱了。煩惱能斷煩惱嗎。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認為有一個問題解決,認為要斷這個煩惱,本來就沒有。這才叫空性,叫做證空、畢竟空。我相法相,這裡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本來就沒有。法相也本來就沒有。本自不生,今則不滅,這才叫做「不生不滅」。我也罷、法也罷,都是不斷而斷,叫做真斷。這才叫證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搞錯,這才叫真情理中。可是通常我們會發現,意料之外原來是這樣子的。真正的空性,或者是佛法,原來是這麼弄的,很難接受。

我們去考察一下,「我、人、眾生、壽者」等等,這四種見,本來就沒有,又何必去斷、去破呢。這叫做「最上般若」。所以後面才有一句話叫「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本來無一物,真如實相,你知不能離開這個見解;你見也不能離開這個見解,你信解也不能離開這個實相。一直是平等、不生分別的實相。這樣的最上般若不可不去如是知見如是信解。這裡特別提倡「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這是給我們最後,也可以說前面在經文一開始的時候,須菩提請法的時候就說:「因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處才算回答圓滿了。結學之處就是,不生我相,不生法相,就是降伏,是為無所住。

所以大家設想一下,就跟我們現在修行也是,從初基的開始當然要立一個目標,然後不斷的去達到,路途中一定要過關斬將,總歸是一個奮鬥的過程,可是最後我們要成就的時候,一定是奮鬥過了以後,徹底把奮鬥前和奮鬥後全放下,真到了這種境界地步,才能稱之為不動,才叫做無上正覺,才叫做上乘、大乘,才稱之為「金剛般若」,就是「如是知、如是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梁武帝當時也是篤信佛法,還有一個佛學大士,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對佛法也有一些悟境。有一次這個大士披著和尚的袈裟,頭又梳成道士的形像,腳上穿著一雙俗人的靴子,來看梁武帝。梁武帝就很有意思,指著問他說:「你是僧人嗎?」說他是僧人的時候,他指著頭上道士的髮型,戴個道冠。梁武帝又說:「那你是道士呀。」他又指著俗人的靴子。結果梁武帝又說:「原來你是個俗人哪。」他又指著和尚的袈裟,就來了這麼一套怪設備,扮怪相。

結果就這個公案,在被後人演繹的時候,道人的冠,儒家的靴子,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說:「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卻兜率天上路,雙樹癡坐待龍華」。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真正的般若空性,沒有一法可得。你執著是僧、是道、是俗,都沒有這些相。沒有一個世間法的相、俗人的相,也沒有個修道者的相,也沒有個成佛的相。渾身都是般若,沒有一法可得。應當這樣「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所以你看般若法門究竟不究竟,大家聽了也要往這上面匯。這是今天講的第二段經文。

下面我們來看今天講的第三段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我們先把第三段的上半段講完。這段經文是最後的一個校量。我們一路講過來,一直在校量有相的佈施和受持經典無相的功德差別。這裡講到的更加升級了,已經到了「滿無量」這是一個修飾詞。阿僧祗又一個,世界又一個。無量阿僧祗世界的七寶來用於佈施,也不如受持此經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大。

所以說前半段,其實還是一直是為了發明有相的行佈施和無相的受持經,兩個之間不可相提並論。說白了也是告訴我們,你在世間有為法中修福報修的再怎麼大,都是不究竟的。你要是受持《金剛經》入到不起分別無念的心地中,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大家要知道,你雖然知道佈施,可是不知道般若,這就是住於相。你雖然沒有佈施,一直在受持經典,可是不去執著這個相,這叫做真佈施。非常有意思。所以大家看從始至終,經文一直在校量這個功德。從開始就講到,用七寶來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受持經典能到本具的七寶淨土呀。大家想想,你用七寶佈施,還是為了獲得更豐盛的福報。可是你受持經典,能夠顯現自己本具的七寶之淨土,這是究竟福報。

前面也講到了用生命去佈施,用自己的色身的命,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像世界般的佈施,不如持經的功德,能證什麼呢,能證法身。我們用色身去佈施,還不如持經的功德,能證法身。用再多的寶物去供養諸佛,不如受持經典,能讓自己成佛。供養諸佛不如自己成佛。所以前面講的能夠得成於忍,這是成佛之因,可是佈施的因能跟成佛的因比嗎?能夠如如不動,這是成佛的果。佈施的果能跟成佛的果比嘛。

所以這裡一直講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前面也不斷的講到佈施和受持的功德差別。這裡的重頭戲是什麼呢,叫做「云何為人演說。」其實下面最重要的,是解釋怎麼為他人演說的方法。前面只是在講自己受持為他人說,到底怎麼說呢。現在講這部經要講到圓滿了,馬上要結束了,那開示說法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一個方法呢。我們聽法也要了解,到底聽個什麼法。

大家來看,這裡講到了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樣演說。也就是說,當「如如」而說,這裡講到的「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第一個「如」就是如此的「如」,如此這般的「如」。第二個「如」才是我們講到的法性的本來面目的「如」,真如實相的「如」。這裡就是勸我們行者,不在一切世間法不在方便法權巧法上論,只是一味的往「真如實相法」上而說,想方設法讓它匯到這個境界裡。所以這就是古德,特別是禪宗的大德們,不僅用口說,用各種手段、各種演繹、各種表情、各種身體的肢體動作等等,全都在說「如如不動」之法。總是問你:「匯得嗎?」你看以前的大祖師,人來了請法,說:「你匯得,匯不得啊?」匯不得了,然後讓你再怎麼怎麼樣,過段時間又來考問。

所以大家要明白,這裡講到的說法,第一個要明白,效果就是不可以起心動念;第二個說法之說,就是具體的操作是全身心來把自己表成一個般若金剛之法,從身口意也罷、從能觀的智慧、所對的境界,現前一念的境界,乃至眾生聽法的知見,他們能夠生起的信解,全體表顯成般若。可能聽起來好像說:法師你這麼講什麼意思呀?搞不清楚。通俗的講,就是所謂的說,就是我活著,體現的就是除了般若什麼都沒有,二話不說。這裡非常表顯的,如如不動,「如」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道八不,不生不滅。所以叫做不動。這是顯的什麼呢,就叫做「實相般若」。

一開始講經題的時候就和大家講過「實相般若」,本有的真理。為人演說就叫文字般若;不取於相就叫觀照般若。你看這三句話,就把怎麼講《金剛經》,全體皆往金剛般若上匯,這才叫做「為人演說」。

還是梁武帝跟這個大居士。有一次討論《金剛經》,梁武帝就來了,大家都起身去迎接,畢竟皇帝來呀。只有這個大士他不動。然後梁武帝旁邊的太監就說:「聖駕在此,你怎麼不起來迎接呀?」結果大士就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你看這表的就是如如不動。

下面這裡再有一段,就是要講到最著名的四句偈了,我們都誤會以為這才叫做四句偈。這一段經文,就是具體講到說法之辭了。怎麼為人演說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最著名的「金剛六喻」。比喻有為法不實在。從微妙的觀門,讓你應作如是觀,這樣子去觀照。觀呀,觀是怎麼組成的呢,叫又見。就是讓你重新認識,依著這個教法,再去重新組合你的人生觀,依著真理來組合,「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為什麼如夢呢, 因為我們所有過去造的業,現在所感的果都像夢境一樣,由於心的憶念而生起,它沒有真實的事實存在,是不實的。因為世間的,既然是不實的,它是從妄緣結合而生,從幻相的這種力量給變現起來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叫如幻。

由於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最終來意識,三個層面的精神物質一結合,好像我們真的每天就有一種苦呀,樂呀,各種受用,可是它是一會沉一會就散,就像如泡,水泡一樣的。起來了,就有一個泡,破滅了,這個泡就散掉了,不堅固叫如泡,如夢幻如泡。如影,就像人的影子一樣,你看上去好像有一個這樣的一個影像,可是它具體沒有這麼一個東西,這是假的呀。

如露,暫時住著,太陽一出來就沒了。如電,好像生的時候即刻就滅,剎那剎那,毫不停息,無常迅速表這個法。如果真正的常能如此觀照,用這個觀門能夠觀照,就能證得實相妙理,就能得般若金剛本體,這就叫「金剛六喻」,觀照法門。

我們跟大家講講,現前我們看一下我們現在講《金剛經》這個事情,今天最後一堂也是這樣子的,也在此列的。一直就像夢一樣,如夢幻嘛,一直像夢。我也是幻化的,大家也是幻化,聲音也是幻化的,手機也是幻化的,怎麼就從我這幻化就幻化到你那以為聽到了,都是幻化的,如夢幻。泡影,一次又一次,一會在這講,我記得講《金剛經》北京也講過,銀川也講過,普陀山又講過,今天這最後一堂到了五台山了,所以就像一個泡一個影一樣的,真是如此。

當然這個也非常殊勝,今天我們講般若智慧的法門,最圓滿之處居然在五台山圓滿了。所以說一切因緣都是現成的,在文殊菩薩座下我們圓滿了《金剛經》的講解,也是非常殊勝。那麼殊勝的同時,你不要真的生起了情見了,要同時觀照,這就像露一樣電一樣。今天才剛剛開始講,今天就講完了,我記得第一堂開始講,為什麼要講《金剛經》,希望能夠對淨土有小補,發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等等,這還在剛剛說的話一樣,結果今天二十講就完了,二十個星期就過去了。所以不要說世間的一些過往,我們講《金剛經》聽聞佛法無非還是此法,一切法皆是金剛般若法。

再講到梁武帝跟這個大士,他們在講《金剛經》,大家都聽,等著說哎呀那就陞座講一下。好,他登座了以後坐在那講《金剛經》,剛坐上去,用這個鎮尺揮了一下,就下來了。給大家說《金剛經》講完了,講經已經結束了,下座了。你看,這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法一下講完了。

當時長沙有一個寺院的古德,有一個岑禪師,寺院裡有一個僧人死了。這個禪師為了表法就用手摸他的頂,給大家說「大眾師父你們看,這個僧人慈悲,這個常住師父今天為我們真正的講了一講《金剛經》,大家能夠匯的得嗎?」。大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死了個人怎麼就講《金剛經》了。結果住持和尚禪師就說了一句偈子:「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非妄亦非真」這就是本來面目,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金剛的法門,不知道是講明白了,還是講糊塗了,那麼不管怎麼樣,這部經典終於講完了。最後一句:「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你看這裡「佛說此經已」,從須菩提開始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佛剛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回答圓滿,所以這裡講到「佛說此經已」。

萍僧也給大家一塊來學習《金剛經》,今天也說了,也講完了,稀裡糊塗的葛藤了一番,這部經講已。這裡講的大家都聽了以後,你看這裡是比丘,比丘尼,長老須菩提,當然這是當機者,在場的法會眾一直都在聽,人家可沒有中途跑掉,或者說請個假,都是一直在聽,包括世間還有天龍八部等等這些,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為什麼說信受奉行呢,因為清淨呀。大家要知道說者是清淨,因為是佛,聖人,圓滿覺在講呀,清淨。他不是為名聞利養,不是有目的,不是為了控制人心。所以說者清淨,說本身也清淨。為什麼,他說的是絕對真理,沒有一點瞎說,沒有一點虛說,顛倒說。那麼既然這樣聽聞佛法者,聽到以後得果也清淨,你依照這個解,依照這個行,就能得無漏的佛,成佛之果,所以才叫歡喜奉行,這才叫信受奉行。

所以在此所有的聽法眾,為什麼《金剛經》一路這樣不斷地斷疑斷疑生信呀,一切的疑情冰釋無痕了,大家都斷疑生信了。生什麼信呀?諸位想想我們也一部《金剛經》聽下來了,大家生起什麼信心了,生起什麼?本來就是佛。本來就一切具足的,諦信自己本來信佛,不需要修不需要證,沒有眾生沒有佛。一切都是本來面目,你敢不敢信這個法,不敢信就有疑,那你就必須要修,相信因果,多行善斷惡。如果說你當下就相信本來一切現成那就是即因即果,就善惡的差別就泯卻了。只有一切法皆是佛法,信的落了這個地,所做一番都圓滿了,就叫做奉行。

所以大家就要看一下,試問一下,你敢不敢相信本來無一物。我們從三皈,學佛,選擇法門,功課抱定,精進勇猛,一直想將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可是大家知道,你要成個啥呢?你要到哪去呢?現在已經就在呀。我們現在就等於說原來就像一個蒼蠅一樣,老是撲咚撲咚的往玻璃面上撞,就好像要出去出去出去,要到哪去呀?現在一轉頭你本來就是自由的呀,這就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這就是《金剛經》。

一部《金剛經》講到此處,也算是本人的法供養又一次圓滿了吧,禍害大家在此止住了。就好比我記得講《楞嚴經》的時候,不是說有一個演若達多嘛,他有一天去看鏡子,看到自己鏡子裡面,人家有一個頭,他就覺得人家那個頭很好,自己頭沒有了,到處去找頭,結果突然間有一天摸了一下頭在身上,狂心就歇了,狂心歇掉了,所以說一切佛法就是為了歇狂心。

我們老給大家說寶山已入休空手,可是我們要知道本來手就在,怎麼可能空呀。所謂空是見不著自己的手,見了自己的手,高坐白牛見法王。跟大家分享,佛老的這個涅槃塔上的對聯叫做「生死涅槃渾如大夢,狂心歇處遍佈慈雲」。我們普陀山丈室有一副對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這都是《金剛經》,就是佛法,看看大家怎麼去成吧,阿彌陀佛。

好,那麼我們《金剛經》講圓滿了,特別是在五台山圓滿,本人也非常高興。上一週本來就圓滿來著,因為咳嗽得不能講了,拖了大家一個星期,今天想想原來緣應在這了,非要上五台山來講。我們講堂,這兩天又來了一個群六,群六里面的同修,可能這也是福報顯現吧,居然把《金剛經》最後一講給趕上了,那我想說的是,雖然講完了還有幾點要囑託一下。一個是從我個人而言,《金剛經》雖然講空,那麼我的個人意見。

第一點,雖然修的不好,通過自己的這麼些年的一種經歷,不要妄談空,再次提醒一下,而且我還要告訴大家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我個人意見,修空法好修,你一念相應智慧觀照起來了,這就開始啟動了,修善法難修,我告訴大家。所以說開悟的人開悟了以後,空性現前了,可是你依然還要像世間一樣要斷惡修善,就像佛陀稱之為覺行圓滿,覺早就覺了,什麼時候行到善法圓滿了,才叫做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說不要以為講了空就不修善。

第二點,如果我們心要依附在心地上,來真正地作它一把,成為道人。你一定要知見要到位。比如說禪也罷,不分別也罷,不動也罷,空性也罷,一定要記住,不動它不是死的。有時候我們坐禪盤腿坐得有點功夫,當然禪一定也是坐出來的。可是你不要在自我感覺良好上去覓空性,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的空性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在一切法上走過,不停不住,任它動,你沒有心就叫不動。只要你想讓它動或想讓它不動,這都叫動。

所以就好像我們有時候在清淨的房間裡面,一個人好像很勇猛的稱之為一個修行,但是心念亂飛,那不對。哪怕你這會好像身體,或者在一個事情中,人際關係裡面像狂風四起,任四大五蘊緣分亂飛,但是你的心念如果沒有一個主宰,沒有自我存在感,這就叫無心道人。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無心境界無心禪定,這才叫做不動。所以大家把知見不要搞錯,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做「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是特別給大家囑託的兩點。

特別特別要給大家囑託的第三點,你看我們說《金剛經》其實越聽越簡單,真的是這樣,是否就和但念阿彌陀一致呢,真的是一致的。這不是我個人在這裡牽強附會,確實是殊途同歸,直通染淨淨土的。你如果一天好像學了《金剛經》,找空找空到處找空,空本身就在,可是你的念頭管不住,你的心就找不著個歇處。如果你這樣還不如念佛,因為你如果不念佛,你的心找不著個歇處,你就在那光念,一會念空,一會念有,一會念對,一會念錯,一會念這個道理,一會念那個什麼意思,你還不如索性念「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世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金剛法已經就被你用起來了,信起來了,這是再三算是一個叮囑吧。為什麼,因為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和《金剛經》是同步的。希望大家在這幾個知見上,這是《金剛經》講完了,最後的,不敢說總結吧。因為《金剛經》講完了,就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總什麼結什麼呢。但是論我們具體的事相上的操作,修法無非如此。以《金剛經》為先鋒,空性般若,以念佛為後勁,願生西方淨土中,今生此世陷到這種法門裡邊,忠貞不渝至死不改,必然有你的好時候,一旦了生脫死才知道曾經的輪迴冤枉。

好,那麼今天的時間就到了。再有說一下就是從下一次開始,我們要講《淨土或問》了,因為一直講《金剛經》講的空性,我就害怕大家空偏了,所以還是回到我們的根本淨土上來,再一者呢,因為發願一直要講《淨土十要》,《淨土或問》就是《淨土十要》中的一要,這段時間也在群裡發了,希望大家認真地先去預習一下,是元朝的天如維則大禪師,把禪宗的暢快淋漓,再弘揚淨土中的婆心切切結合在一起的一個,非常讓我們,一開始學佛的和久修的都能夠同步得到利益的精彩開示,希望在這樣的一個法緣中,我們依然還能把手同行,直至往生西方同證菩提。

好下面請大家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