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一二群的同修、同學們,請大家合掌一起來三稱本師祈請加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放掌。
各位同學,時間很快今天又是週一,好像我們學修也是如此,每天都覺得應該好好的,時間不多的,應該即刻進行下一次一定要怎樣怎樣,但是好像每一次還是依然如故,還是停滯不前,很多時候修行是很無奈的事情。那麼借著這個聽法的因緣,希望我們也在每一次的週一,都給大家提起來一個信念和激情吧。
今天是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四講,在此也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聽聞法義中,有更好的收穫和領解。上一次我們講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聖言。我們講到「五蘊皆空」的時候,就說到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這個自以為是的「我」,原來如此。是有這五樣東西搭配、協調相互作用,然後一團麻的錯認和顛倒才有了「我」的感覺。我們現在學佛也是如此,正因為《心經》的這個空性講的如此的徹底究竟,它的究竟之處就是說要空掉我們的身和心的世界。這樣才能到根本上的解脫,可是由於這種究竟又導致我們有時候其實怕解脫。為什麼這麼講呢?咱們現在很多時候會接觸佛法,接觸三寶乃至到道場,也會有各種各樣花樣翻新的一些所謂的佛事活動吧。可是有時候不得已說一句,幾乎都是增長我執的,很簡單是哪怕是今天很休閑的去喝了杯茶,在一個很放鬆的地方就好像很非常舒服就像佛法很受用一樣。其實可能真的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更軟暖的我執增加的一個增加點吧。
這樣想起來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心經》它的這種究竟觀法要直擊到我們本有的存在,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身心世界都本來是一種錯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才叫說修行成功的標誌,很多時候我們心力不夠,就會覺得這都空掉了,那我們本有的存在都要徹底的解剖、認清,那「我」怎麼辦呀。就是等於我們對於這個色身已經相續輪迴中不斷的相續執著了很久,又帶著我們阿賴意識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的這種天然作用,所以就很難割捨到。割捨外邊的可能物質也行,一切身外之物或者一些享受呀、一些平常的思想呀認知呀好像還都可以。但是真正要把「我」也解決掉的時候,這個時候這種根深蒂固的我執就會感覺到非常的不安,不願意面對,甚至開始逃避顧左右而言他。這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學佛上不去,因為根本的點沒有透過來。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就會有一些問題,世界發展那我都是錯覺的,我們都解脫了這怎麼發展呀。就像有些人問都當和尚出家了這社會還怎麼進行呢。這是《心經》裡面根本的一個見解,包括老子都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身見乃至這個心的錯覺對於我的執著,幾乎所有的法門都是針對我執而展開的。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做離婆多,他在修道的時候做行腳雲遊這樣的生活狀態。有一次他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天氣晚了他就求宿,結果村長告訴他說村中有一個破廟可以借宿,但是裡面不適合住人,裡面總是鬧鬼。其他人都不敢住。他倒是還不信這個邪,晚上去了就睡在那個供神的供桌下面。到了半夜見到兩個鬼,因為那個時候都是佛陀的大弟子,所以他們有很多通,甚至異道眾生也能夠溝通。見到大鬼小鬼拖著一條死尸就進來了,因為它們是啖尸鬼。正準備吃的時候兩個鬼發生爭執了,大鬼小鬼都說這個死尸是屬於自己的,我拖進來的,爭論不休。後來它們看見在供桌下躺著的離婆多,就讓他證明說到底是誰拉進來的,讓他判這個官司。離婆多也很聰明,看見這兩隻鬼都這麼凶反正我說了也都不免一死,還不如說句實話,不要違世尊打妄語的戒律。他就說是小鬼拖進來的尸體,說了個真話。大鬼一聽以後馬上就暴怒了,就開始收拾他。一會兒把他的左腿給拔了吃掉,一會兒又把他的右腿拔了吃掉,左右胳膊,最後軀幹、頭全部給拔了。那個小鬼,因為說了向著他的話了,他還挺感激的。他等大鬼把離婆多腿拔掉的時候呢,他就把尸體的腿補到他身上,把胳膊拔掉了就把胳膊補上。最後徹底全身上下完全換了個,天亮了走出廟門以後,他自己就在那裡反思,起了疑情說,我的感覺還在但是這個身體又不是我,到底「我」到哪裡去了呢?因緣到了,剛剛碰到一個高僧在旁邊點化他說,「本來就沒有我呀」。一語道破這個真實的五蘊皆空的境界,他就開悟了。
所以我們常說的這個修行修行,前面講到「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反觀,般若智慧來照了的一個狀態,相續這樣就能夠跟空性相應。所以又說上一次給大家講到「照見五蘊皆空」。在佛的經典裡面呢也把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識組成「我」的感覺這個五個因緣,也做一個比喻過,他就講總明身體和身心色心二法是如幻如化的,是從因緣和合而有的。它沒有一個真實的實在性。所以當時佛就給這個平沙王說這個比喻,就講到這個五蘊皆空的時候做了很好的比喻。我們來聽一下。他說我們的色法,就是我們的色身就像聚沫一樣,水裡的泡沫聚集在一起風一吹,像海里面的浮漚一樣,體相沒有真實的存在。他說我們這個感受就像水泡一樣,大家想想我們的感受從哪裡來的嗎?都是由自己的六根領略外在的六塵境界,也就是我們當下碰撞外境所回饋出來,是好的不好的舒服的不舒服的。所以這種撞擊性就等於像一個水泡一樣,水泡是怎麼成形的,就是撞擊成形的。大家看到下大雨時地下的雨點打的一下子甩下來時碰,再撞地面就會形成水泡。所以我們的感受就像一個水泡。剎那剎那的滅、剎那剎那的起。那麼說這個想就像陽炎一樣,什麼叫陽炎呢?就是我們在沙漠裡面艷陽高照的時候,那個遠遠望去放眼曠野的時候看到日光發的炎像水一樣。這也是一個我們眾生因想念而成的一種幻相,終歸也是虛妄的。你看從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炎,行像芭蕉一樣。北方生活的見芭蕉見得少,像出家人長期行腳哪裡都見到這些植物,南方的芭蕉比較多。芭蕉它有一個什麼特色呢?非常的脆,大的芭蕉葉子很脆弱一碰一折就壞掉了,中間也是空的不是實的。所以說眾生造作的諸形也就是遷流變化就像芭蕉一樣。說到色、受、想、行,最後說識像什麼呢?像幻師一樣,就像幻術師變幻,一會兒變個人一會兒變個馬,眾生的心識也是這樣變現不斷地去分別諸法。隨境身滅,如幻如化,沒有一個真實的狀態。菩薩就是以這種般若的智慧,觀色、受、想、行、識五蘊。像色是從四大而有的,受、想、行、識是從妄想境界而生的,等等這一切就像空花水月一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是這麼個意思。
當然,我們下面就是要講一下空性,什麼是空性?因為對於佛門來講,特別是我們現在學佛初機的人,乃至善根不是很夠福德不是很夠。他聽到這個空的時候呢,很危險很危險,也很微妙很微妙。如果說會聽的福報夠的,很可能就長驅直入的一念或者幾念中,真的能夠領略乃至證悟空性。比如當我們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能夠當下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蘊皆空」的這個法,讓他即刻煩惱的感覺能夠消失,空靈的狀態能夠顯現,哪怕是一念這也算證悟空性。但是可悲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聽了空以後呀,只是一種空的理解,空的思維,空的分別。基本上觸摸不到空的狀態,包括咱們現在講也是如此,所以什麼東西都是雙刃劍。像最究竟的法,那我們聽到以後很可能得到了最究竟的受用,很可能走入最大的誤區。
所以在這個空性上,我們下面還是要了解一下,從我們文章邏輯上來講,首先,我們要理解空性是有差別的。就像我們修行的次第、所證的境界、法門、乃至根性,確實是有差別。一般從凡夫或者有一些外道來講呀,他所講的空性入不到我們這裡講的空性中來的,他很可能是一種頑虛空或者叫斷滅空。什麼叫做頑虛空呢?就是有色法的地方佔據了,沒有色法沒有障礙的地方騰出來了,就像我們現在手在空中那麼一劃,這個地方沒有物質,我能夠隨意這樣進止左來右往前後進退,這是一片空地,虛空的空。他認為有東西佔據了就叫有,沒有東西佔據了就叫空。塊然一物,真的覺得這虛空之空就是一個空,這就叫頑虛空。一般凡夫我們下意識的,大家不要吹牛,下意識的我們覺得空就是像虛空一樣啥都沒有。所以為什麼佛很多時候被迫都用虛空來做比喻,但確實真正的空性不是虛空的空。
其次還有一種誤區叫做「斷滅空」,什麼叫「斷滅空」呢?大家對於佛法的誤區都認為是消極的,說頓入空門了就一切都沒有了,一切東西都空掉了滅掉了,就是把物質的色法滅掉了才能見空,把它沒了才叫空。人死如燈滅、草木一秋、人生一世這就叫空。以為消散掉了沒了就叫空。這就叫「斷滅空」。
頑虛空,斷滅空,這都是凡夫和外道,幾乎是出不了這兩種見解,邪知邪見。真正的佛法裡面,邁入佛法咱們講的空有三個層面:一個叫做「析法空」,分析的析,佛法的法。再高一個層次叫做「體法空」,再高一個層次叫做「妙有真空」。這是我們今晚必須要搞清楚的。
什麼叫做「析法空」呢?顧名思議就是這個層面的空性,它是由藏教的羅漢、聲聞或者緣覺這些根性的人所修的法。也就是說聽聞佛講法以後,悟到了一切色法、空法以後等等這些都是生滅無常假相的。所以說在這個上面進行分析,不斷的說,比如說我是一,那麼它就是我是五蘊組成的,原來是五個部位就分成五條了。再比如說色法是四大組成的,地水火風又分成四條了。就這樣不斷地解析解析解析,最後發現說原來是空的。很可能一切的色法最後都歸於塵埃。所以這就叫析法空。二乘小乘人就叫析法見空。
那麼真正進入到大乘的佛法,大乘就是說初門的菩薩,就是修行比較淺的菩薩,他所謂的空叫做體法空,當體即空。當體他就悟到不要一條一條逐個的去分析啊、闡述呀,最後說原來是空的。他是當體見到這個物質本性不生不滅,既沒有生何來的滅呢?所以他們就是說當體悟到一切萬法的本性就是空的,這叫做體法空。
大家聽起來覺得過癮,很難操作呦,我們基本上現在連析法空的這個本事都沒有,但是真正的究竟的空叫做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之空。後面要講到色空不二的空,既不是真的有個有,也不是真的有個空,徹底空掉連空不空都沒有,就是一切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的。空有是不二的、中道的,這叫做妙有真空。
所以這裡說「照見五蘊皆空」的空就是指的妙有真空。它既不是頑虛的、斷滅的,也不是析法、體法的,它是妙有真空的究竟空性。那麼這個聽起來好像有點兒教條,我們打個比方吧。大家都知道我們有時候把這個妙有真空有時候也叫佛性、真如。這個佛性呢就像大鏡子一樣,我們常說大圓鏡智,那麼這個大鏡子呢它是非常乾乾淨淨瞭然無一物的。但是它有一個功能就是,始終能夠照天照地,只要有一物映在它鏡子裡面它就能照出來。那麼這一物不在它鏡子裡邊它也沒關係。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能夠照的這個智慧,叫大鏡。那麼真正所照的這個境界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鏡子和鏡子裡面所映現出來影子的關係,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對空性了解層次的深淺。大家來看,比如說鏡子裡面的所有的這些影像,投向哪裡它就能夠映現出來哪裡,天上的藍天白雲、星星月亮、地上的一切萬物、高樓大廈、江河湖海。反正總歸哪怕你把它放到黑暗的房間裡面,它也有一片黑暗的影像在上面。鏡子沒有任何影像是辦不到的、這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是,比如說析法見空的這些根性的人呢,他就搞不清楚,他認為什麼呢?這種空性來講他認為鏡子就是鏡子、影子就是影子,而且是鏡子裡邊不能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這就是析法見空的二乘人,他是這樣認為的。他搞不清楚,他認為影子不應該出現在鏡子裡邊。那麼這個當體即空這些根性的人呢,他就屬於大乘的初門,他就能夠悟到什麼呢?鏡子就是鏡子、影子就是影子,他是都有的,不是說只能有鏡子沒有影子,他是都有的。也就是說空也是有的、有也是有的,從有上當體之下就是空的。但是他還覺得說空是空有是有。而且他覺得這個鏡子是實的,影子可能是虛的,是這樣一種認知。真正的妙有真空它是怎麼樣一個認知呢?它認為鏡子和影子永遠是不能分開的,鏡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鏡子。雖然不能分開,可是二者呢又不是完全一回事,就跟水和波浪的道理是相同的,這才符合佛法空性的教義。當然說這種真正的空性呀,我們要告訴大家,語言永遠是蒼白的,一定要用心靈,我們常說用心靈的腳步才能達到空性的頂點,是需要去修證的。但是我們語言邏輯上首先要從理論上、邏輯上把它要搞清楚。將來心靈體悟的時候,你才用這個理論去印證,才知道是這麼回事。所以真正這裡講到的就是妙有真空之空、第一義空、畢竟空、無所得空、中道的空,是這樣的一種常住不壞的空性。
當然我們具體為什麼前面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嘛,那就是我們也講到時間久、功夫深,具體操作上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在析法空和體法空上,要進行一個有為的、有造作的修行,而不是當下就入到這個妙有真空的一個本來面目的境界、如來藏性中。所以說,我們常說「照見五蘊皆空」的這個畢竟空,它要破掉我們對於人、法、空的三種執著。我們大家都了解說我執我執,有一種叫人我執、有一種叫法我執,這兩種執著就迷掉了我們身心的一個總的一個相狀。你比如說,我們說什麼叫做空?我們再換個角度,從人空、法空來講。人空的話就是說,五蘊中你求一個「我」的存在是不可得的嘛,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你觀到色蘊,剛才講了,你觀察它、解析它,它就是用地水火風來組成我們這個色身的呀。我們對身體裡邊這些堅固的這些東西、骨頭呀什麼的這就是地的元素、地大的元素,堅固性;我們身體裡有液體,有血液、有唾液、有水分,這就是水的元素組成的;我們身體有溫度,這就是火的元素組成的;我們身體上有呼吸,這是什麼?風的元素組成的。就是我們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色身呀,它是四大組成的。那你不斷地這樣觀照觀照的時候,等你真正看清它是四大的緣起組合,那麼你只見緣起的時候呢就不見組合了,這個「我」就沒掉了。包括受想行識,它是我們心相的一個感覺,最後我們只要一一觀察就發現說,只有五蘊,沒有「我」的存在。就是色受想行識,人人皆是這樣的一個組合,這麼一堆身心世界。那麼能到這一步的時候呢就叫做「人我空」了。
但是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說破了五蘊就真的「照見五蘊皆空」了,他還有「法我空」,是什麼呢?就是你只達到了人我空、你認為「我」是沒有的,但是五蘊的這個法是真實的,色受想行識它是決定存在的,這就叫法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觀照到說,五蘊中的每一蘊其實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沒有一個真實的、不變的、永久的、有主宰的這樣的自性,它就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法。所以,在其中你求一個真正的五蘊的道理也罷、見解也罷、概念也罷,它沒有這樣的一個真實狀態,也是不可得的,這就叫法空。所以我們如果大家有在心性上去體驗的,我們當下就可以馬上就有這個感覺。比如我們反觀一下自己,大家現在不是都在聽法嗎?你反觀一下自己的色身,這是四大的組合;你的思想、你在聽法的時候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意識的分別;而且剎那剎那的這種身心世界的走向、生滅、流動等等這一切;都是幻相。這個時候是極容易相應的。那如果有的人再能更進一步的微細的差別中達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呢,你再嘗試著說,原來說人是五蘊所組成的這個道理,它也是一種執著,你再把它放下,說:人我法我都是空的。這叫「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心還能夠進一步微細的話就會再反觀,說:沒有了五蘊呢是法我,沒有了法我呢就是人五蘊和法五蘊都空掉了,那麼你認為有一個人五蘊、法五蘊都空掉的時候是不是下意識其實有五蘊在前、空掉在後呢?還是一種不空呢。這個時候呢,就是最究竟的叫空空,人空、法空、空也是空的。但是大家不要搞錯了,空也是空的只是讓我們在執著的相狀上不要說認為有一個五蘊,人我的和法我的五蘊被空掉了,而是它本來就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情況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只不過你不要在它上面動念就行了。這叫空空。一切的概念施設都是假的,連空也是空的,這才叫做這裡「照見五蘊皆空」的真正的空性表達。
所以諸位大家看看,這個空性從邏輯上次第都非常難以理解,那麼真正我們去實修去證的時候呢,很容易把握不住。這種把握不住並不是說沒有操作性,而是我們往往自以為是說可能我就得道了,這個時候你就完蛋了。因為本來是不可得法,你認為有一個得到的時候就錯了。就跟我們常說的諸法無常,它是指的諸法無有常,不是說諸法有無常,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就認為說諸法無常是諸法真的有個無常。
大家仔細體悟,其實理論就是境界本身,只要你心行能夠跟進得上,一致就可以。但是呢,這裡我還必須要補充說一點,因為畢竟我們學佛呀,大家都講修行修行,要付諸行動實踐上來。不管我們能做多少,我們一定要從知見上說要去做。講空呢,真的有時候是險道,因為它在理論依止上聽起來好像暢快淋漓,可是它脫離了事修的話,一定一定,不是說很容易啊,是一定會落到頑空或者斷滅空中、或者偏空的,其實析法空就屬於偏空。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達到妙有真空的這個空,就是說我們怎麼見空呢?就是一定要把「有」的法修到極致,才能見到「空」,那麼這個「有」才能轉為妙有。也就是我們說事修跟理論空的結合。切不可說聽到「空」以後,就不在「有」中去行了,這是一個最麻煩的後遺症。所以說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事修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必須去做。打個比方吧,我們的善法沒有做圓滿,空性出不來,這是一個必由之路。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一聽到空就以為說沒因沒果了、沒事沒理了、沒前沒後了,什麼也不要幹了、反正都是空的,這是很多人犯的毛病。
大家知道真正的妙有真空呀,我們換個角度,從因果上來講,因果其實就是空性的最佳闡述,只有空性的圓滿才能表達前因後果的相續不斷,它是互為註釋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證到空性了以後,當然沒有因果,為什麼?它是沒有了因果相,不是沒有了因果的實在、就是說它相續的這個功能沒有了,還是因果相續的功能。只不過我們離開因和果的相,全體都是當下的生滅中所見的不生滅狀態,是這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呀,大家聽這個講的空法還是要有一個最基本的保本的認知。
你看以前祖師們也講到說「深信因果者,必大明於心性」,就是只有深信前因後果善惡報應的人,才能夠悟到這個空性。然後說「大明心性者,必不棄於因果」,就是真正悟到空性的人他還是強調因果,不是就說離開因果就光說超然於因果之外還有個空。這一點為什麼跟大家講呢?就是要告誡我們要知道,從事上修,從理上透,一定要同步進行。縱然不能同步進行,理上透不過,你只管去事修,比你光說理而不去事修還要保本和穩妥得多。就是以前祖師也講過說:「事有顯理的功能」,就是修善事、做善事、修善法,它有慢慢顯現空性的功能。但是呢,「理無獨立之功」,就是空性它沒有獨立存在的能力。如果獨立存在一定是斷滅空或者頑空,它是從事相上修到地步以後悟到了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當體就是空的、了不可得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聽到這個空性的時候,能起到這麼一個可以說是有次第的、雙保險的見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淪落到很多時候容易犯的以空為藉口而不去修行的一種錯誤的境地。這是「照見五蘊皆空」,我們把空性給大家做了一個分享。
那麼下面我們再看「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一旦有了自在的本事,就說明他已經把般若波羅蜜多的法已經深度地具備了。那麼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功夫,自然就能夠度一切苦厄的效果就出來了。所以說,這四句話才是《心經》的綱宗。當然,這裡講到的「度一切苦厄」,其實就是指的有苦有厄,就是我們有漏有為的狀態。當然苦和厄也是如果從字眼上來講也是不同的,苦是指的痛苦、或者是我們說勞累的辛苦;厄是指的危險、災難這樣的一個境地。當然,苦和厄也不盡然,為什麼呢?就是說有厄的時候不一定是苦的。比如說,我們社會上說大家都覺得,要有一些東西才能保證自己的生活的質量,有一家子人才能夠天倫圓滿。但是出家人他就把這些都拋棄了,那麼,從世間來講呢沒有這些呢就比較算苦了。可出家人他是覺得,我出家了以後這些都沒有,一個貧僧,那反而是他嚮往的一個境界,反而成了樂。所以有時候呢,在一樣的境界和狀況裡邊,可能個人的心地、發心和因緣,還是感受的苦樂是不一樣的。
那麼在我們通常中再把苦分為三種狀態:有時候是心理的,有時候是生理的。生理的苦就是人道裡邊的生老病死;心裡邊呢就是我們常說的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還有一種是五陰熾盛的苦,五陰熾盛就是我們講到的五蘊不斷地組合、一生又一生地牽纏著我們在這個生死中打滾。我們很難觀察到這個五蘊是熾盛的,在生死的輪轉中,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就跟五條大蛇扭曲、交集在一起一樣,這叫五陰熾盛。
這是我們常說的分段八苦。在咱們人來講,現在這個社會最容易能夠領略的就大概是病苦,病苦比較多,因為我們的福報越來越淺。當然這個生死之苦也是很苦的,可是呢,因為它要麼在最初、要麼在末尾,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我們在體悟的時候都沒辦法細細地體悟或者加深記憶,但是它確實也是最苦的兩個關口。特別是現在大家看看,我們幾乎生和死都得去到醫院,生的時候有時候都是剖腹產,死的時候呢必然要搶救,這種又加重了好幾重的這種痛苦。在這種因果相續、投胎轉世中不斷地增上這種惡業、恐怖的這種業力,所以確實是非常苦的。一般我們人道裡面都是生、病、死。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老也是一種很大的痛苦,我們常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不小心就是黑髮變白首了、老態龍鐘了,剛剛還覺得是豆蔻年華,即刻就步入中年,等等。
那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於愛別離、怨憎會的感受更加的,怎麼說呢,就是天天在這裡邊打滾吧。大家對這個感情上、特別是男女之間的感情上這種隨便也罷、不負責也罷、糾結也罷,都會導致特別是一個心動了就會扯到一圈子人的煩惱。這些都是苦的因、苦的果。而且現在有時候,為什麼有愛別離、怨憎會?就很可能宿世有這好的因緣聚會在一起了,那麼迅速地乾柴烈火相親相愛得不行了,就把因緣發揮完了,即刻又要離別了,就不能夠長久,有時候還反目成仇,又轉成怨憎會。所以這樣的一個娑婆苦海呀,真是就是一個苦字就道盡了。包括求不得,我們現在人人都在享受求不得,看著人家的自己得不到,那怎麼辦?你有理想,要拚搏、要付出、想回報,結果呢付也沒付好、回也沒回到,就這樣鬱鬱寡歡,甚至抑鬱了,解不開疙瘩等等這一切,真的是一個…你看為什麼我們人生到人世間來,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的臉就是一個「苦」字。兩根眉毛在上邊,中間鼻子,下面一個口,這不就是每個人都寫一張苦臉、哭喪的一張苦臉。
這是從就我們人道而言來講的,因為空不掉五蘊,就有分段八苦。那麼,如果從再大一點的範疇,我們就說六道來講吧,六道輪迴中,你如果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的三途裡邊呢,這就是特別苦,我們稱之為苦苦。那麼從三善道來講,人道、天道,包括阿修羅道,特別是天道來講,他就屬於壞苦,人道也是有壞苦,為什麼?樂極生悲呀。縱然你人道苦樂參半,可是,好的事情它一定要過去要消失要散滅,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那麼這個時候樂盡了享盡了苦就來了,這就叫壞苦。縱然三界來講不是還有無色界嘛,可能有的人會問,像人家那樣的生命狀態怎麼會有苦呢?只有一個意識的相續狀態,你說人家沒有身體了哪兒來的生老病嘛?也不會有壞呀。錯了!真正的無色界的眾生他還有行苦。所以說總而言之,有漏皆苦。
整個我們從十法界來講,誰都有苦,除了佛一人之外。像羅漢他也住到空性裡邊不出來是很可悲的,再不能上進;像小一點的菩薩呢,他有時候觀照的時候不能夠一心起觀,一樣一樣地觀、慢慢地修,很痛苦;包括有的這些登地的法身大士菩薩,他的法身還不圓滿,他的真常境界還守不住。所以總而言之都是苦的,唯有究竟成佛了才能夠了苦,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所以說這裡講到一切都是有漏的,有般若就沒有漏,有漏就沒有般若。以前祖師們講到說一個修行人不可以一天、一刻、一念中沒有般若。
那我們大家想想,歸根結底這麼多的苦,就我們自身而言怎麼來的呢?就是因為有「我」呀!有我的身體,我們的一切分別、慾望、貪著,你說我們的這些苦能有一點點能逃出為「我」而服務的這個範疇嗎?都是由「我」而導致的。所以說我們為什麼說佛法的智慧如此的高妙呢。咱們也不要說這樣嚴謹地去觀照去修次第地修空法,就是有時候我們說「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這麼一句話,我們一聽以後很多時候就能夠頓然釋懷。這就是跟幾分相似的般若空性,說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馬上就能點醒你,說「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說「最後都是一抔黃土蓋風流了」。那大家想想,我們的一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我記得那會兒有一次去藏地去參訪,他們那兒有天葬。天葬這個事呢,後來人家也覺得好像我們去看好像真的跟獵奇心理一樣,就慢慢地沒有這個方便了。早幾年我那會兒還去五明、甘孜去看過這個天葬,那真正是如此。我記得我住在五明有一個扶貧招待所,進進出出的時候呢,旁邊好多覺母,覺母就是藏地的女眾的出家人她們叫覺母。她們每天都在那兒念,念經、念咒,我覺得為什麼她們躲在這個棚子下面在這兒念呢?心裡還沒什麼感受,覺得這裡又不像個法堂,還很凌亂,好像還有一股什麼味道,當時沒有在意,後來才發現,我住的這個房間的窗戶就直接朝著這個地方原來是停尸房。因為剛開始覺得有幾個袋子在那兒綁著,好像他們這個人死了以後呢就把身體卷曲起來綁得緊緊的。
那麼有的呢可能袋子比較大點兒的還能綁得住,後來又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過了幾天,他們有的等於說開半個月車,有的從青海過來的,就是要在這個天葬台、他覺得對這個地方有信心,那麼有的袋子大概是沒有綁得住、都兜不住了,我仔細一看上面有個頭在那兒露著,突然間我說阿彌陀佛呀,這一天一天怎麼窗子對面都成了停尸廳、停了十幾具尸體。就是那些覺母都在那兒念經,那麼才打聽到了,他們都是來天葬的。
那天打聽到了,我也租了一個摩托,馱著我就一起去看。去到那個天葬台,一去了以後這個味道就極其地難聞,大家想想那地方不知道已經被吃了多少尸體了。有的人還有人的執著、我執呀,有的人為了消災免難,還去到那個天葬台那個有一塊石頭就是把頭躺在那兒把尸體給剖解了,有的人還去那兒故意讓那個天葬師在頭上這樣做一個勢、假動作砍幾刀子,然後就覺得說消災了、免難了。可能唯心所現,他有這樣的發心可能就會得到這樣的加持吧。但是真正的狀態呢,是把那些死人在那兒一展開、繩子解開以後,這個天葬師呀,當然藏地的天葬師都說是由大菩薩金剛轉世吧。
確實他們也就司空見慣了,拿著個刀子把這個頭皮給一刀子抹開,把這個兩隻胳膊兩條腿都給這樣把皮給拉開以後,因為後面不是有好多禿鷲嘛,一去的時候我感覺到怎麼山頭好像有東西,一看,半個人、大半個人高的大禿鷲,好幾百隻就在那兒等著。結果呢,一開始它們不下來,等到這個天葬師把這個尸體這樣剖開以後,頭一次看的時候距離非常近,當時就是一股尸臭味撲過來,再看一下把這些人給剖開了,有年老的有年少的,再加上那個禿鷲呼呼呼跑下來蜂擁而上,等第二次跑開的時候所有尸體上的肉都不見了,只剩下骨頭。
當時我就是在想:這個人人都這麼一生都珍愛的、最鐘愛的我們這個色身,最後就這麼一個下場。確實那種加持力、當時就覺得說,真的是什麼都無所謂了。可是這種人的我執它不是那麼好斷掉的,那個情境中無所謂了,過一會兒它又萌發了。但是當時確實那麼講的,就覺得真的最後人人皆如此。不但是把那肉吃了,又把那骨頭給敲碎了,第二輪上去,吃的一點兒都不剩了,只剩下幾件破衣服在風中被吹散。這就是我們每個五蘊之身的眾生最後的、真實的展示,就這麼回事兒。
所以說,這個苦厄就是,你越對這個身見、包括你的心裡的見解這種執著越重,那麼苦厄就越多,痛苦和危險就越多。如果你沒有了這個,那麼就等於說把這個苦厄給度掉了。只要把自己的身體的這種執著放下,再放下我們心裡的這個妄想,身體和心裡都放下的時候五蘊皆空了,就不會有這個苦厄的感受了。這就叫度一切苦厄。雖然說,真正的空性講五蘊度一切苦厄空掉了以後,一句話就道盡了。那麼下面開始的經文就是依著空的原則來解釋,進一步的細分的闡述五蘊空的道理。
大家來看,經文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幾乎就是說太流行在佛門內和外。幾乎好多人都對這句話在沒學佛的時候甚至還有一些錯解,認為色不異空就是酒色財氣的色,他說的時候會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有一些歪門邪道的解釋和戲論,這些都是可能也是一種大家不能夠了解信受佛法的一種悲哀吧。那麼真正要把這句話吃透了,整個宇宙萬法就搞定了,這四句話。那首先我們要把這個舍利子要吃透,舍利子是誰呢?就是舍利弗,這個經的當機者。可能我們另外說一句,就是我們在學《心經》的時候發現,《心經》裡面沒有說從如是我聞呀,一時佛在哪裡這樣,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心經》一個是當時玄奘法師,他翻譯是觀音菩薩化現的梵僧給他授的版本;另外一個《心經》是從《大品般若經》裡邊的小品,就是一小段的核心內容。所以有另外其他版本,就是《心經》還有好多翻譯的版本,其他的版本裡面也有講到佛在哪裡,當時有聽法眾在哪裡,那麼個時候一時怎麼怎麼樣。但是我們現在學的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就是直接就是從觀自在菩薩起的。雖然是這樣它還是有一個聽法的主要的領納人就是舍利弗。你看在《彌陀經》,也是舍利弗來聽聞佛法。那麼這就是特別要給大家說明般若法門與淨土法門其實是無二無別的,都是最殊勝的法門,理上沒有差別,只是在事相上有差別。
那麼這裡講到的舍利子,就是佛當時要給他講色空不二的圓頓妙法,就呼喚一下他,就跟我們現在說,你們聽著啊誰誰誰你聽著,就是這個意思。舍利弗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跟目犍連原來是在印度的一個大外道,依著外道學了很多年,就是為了尋求宇宙萬法的真理。但是在外道那裡沒有學習究竟,就放棄了外道學習。再找一個聖者,中途的時候碰到佛的另外一個弟子叫馬勝比丘,看到他相貌非常威儀就問他說你這是跟誰學的,怎麼會有這樣的氣象。馬勝比丘就給他們倆說了,我師是大沙門,說這個一切都是因緣生的,緣謝了法還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倆就去見佛陀,因為聽了這句話就得度了,就是歸順了佛陀,成為了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
舍利弗當時他的媽媽很有特色,為什麼呢?這跟他的名字都有直接的關係,舍利在印度來講是一種鳥的稱呼,這個鳥叫做鶖鷺,秋天的秋下面一個鳥,秋天的秋下面一個走路的路,叫鶖鷺。鶖鷺在印度叫做美目鳥,也叫智慧第一,由於舍利弗的媽媽她的形象上有一個特色,就是她的眼睛非常像鶖鷺的眼睛。那麼鶖鷺它是以眼睛漂亮而著稱的,所以就形容舍利弗的媽媽非常漂亮,她得了一個外號就叫做舍利,由於她叫舍利,那麼舍利生的兒子那當然理所當然就叫舍利子。印度人起名字特別有意思,就稱之為舍利子了。舍利弗在他媽媽懷他的時候就很有感應,為什麼呢?自從他媽媽懷到他以後呢,舍利也就是他媽媽老跟她弟弟,也就是舍利弗的舅舅辯論嘛,每次辯論的時候呢她都辯不過她兄弟。
然而自從懷了這個舍利弗以後,一跟她兄弟辯論,兄弟辯論不過她了。所以大家都說這是舍利由於懷了舍利弗以後得到的這個功德,可見她的兒子也是不一般的,有來頭的。那確確實實舍利弗生生世世追隨佛陀,最後跟目犍連兩個人還曾經過去有過大願力,說要發願成為佛陀最大的上首弟子,後來果然成就了。這是他們這一世跟佛陀的因緣。由於舍利弗他的智慧第一,所以佛每次講重要的經典、高妙的經典的時候,一定是針對他為主要的聽法眾而開宣講的。
所以既然《心經》是我們講到是佛法的核心,當之無愧這裡也是呼喚著舍利子,意思是你來聽這個法,我要說了。就是說的這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妙法。這句話當然很多人張口就能來,可是這一句話其實是又進一步非常到位的來解釋般若的這個空性,這個畢竟空的真意是什麼呢,是色和空,也就是緣起和性空完美的結合的這種畢竟空義,中道空義。這是我們知道的,因為般若的空性雖然是一空到底,但是絕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空掉我們的執著心,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所以什麼時候真正我們證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才能夠領略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實境界,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
那麼今天的時間正好要到了,我們只能夠說什麼是色、怎麼個空,為什麼又是色即是空、空又即是色呢?下回分解。現在我們一起來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聲,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的《心經》第四講就到這裡,隨喜諸位同修的聞法功德,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希望大家有空性的受用,同時也有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鍥而不捨,這兩個最後打通了以後,就是色空不異的境界了,我們能夠領略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