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門中,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既然來學佛法,入哪個法門,起哪個行門,這是大有來頭的。對於淨土法門我們一定要把目光最後鎖定到以下幾個核心要點。首先是,在往生之前,我們要知道往生快速成佛之法的的確確與你我都有關,只要聽法入心,老實肯幹,自己這輩子是完全能成道的,成佛與你我並不遙遠。其次就是掌握住利用心地法門來往生的這個訣竅。再有就是從教法上了解到往生後意味著什麼,一旦成功往生,成為清淨海眾的一份子,經典裡面講說,「皆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補處」,他們有什麼待遇,一個凡夫一旦入到這個清淨的「極樂會所」裡邊,這個人脈圈裡邊,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加持。只有以上三點都了解了,有把握了,才能夠說把自己的心依在淨土上。

接下來我們看到,蕅益大師在一切方便之中,推出來說「莫若念佛求生淨土」。一切念佛法門之中,「莫若信願專持名號」,這是從佛的通途攝化中又格外地引出了這個橫超的圓頓法門。這兩句話是從法門和行門上開始揀擇。蕅益大師形容淨土法門為「直捷圓頓」。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淨土法門的圓頓之處。

第一個圓頓即是可以「以信代解」。一切佛法的修證過程無非是信解行證。要先見道才算開始修道,然後再論證道,其中最難的就是見道一關。可是要論見道,也就是開悟,依照著教下叫「大開圓解」,依照宗門叫「明心見性」,是很不容易的,這一關過不去都叫盲修瞎練。哪怕是密宗裡邊的「即身成佛」,也並非是說即身成就同佛一樣三德圓滿的報身,而是見與佛齊,即開悟。淨土的圓頓之處就在於它不必求非得開悟,只要信心純粹,不夾雜,就能憑藉信心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導入念佛之圓修正行,憑藉信願行三資糧即可以往生。一旦往生,即如常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淨土第一圓頓之處就在於它不必求開悟,但憑「信」之一字打通念佛圓修之正行。

第二圓頓是從法門校量上來看淨土的直捷圓頓。通常說所有法門之中最直捷不過禪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觀無量壽經》亦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表述。「諸佛菩薩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在憶念觀想阿彌陀佛的時候,當體就「是心作佛」,「作」就是向那兒靠攏,「是」就是當體本來就是。所以就這麼一個法,更為痛快直捷。淨土一法首先就是舉信,講信的同時已經把「悟」連帶過來了,然後講到舉修的時候,「證」就給它帶過來了,就不說先修後證,而是修的時候就是證,證本身就是修,這就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大家要留心,這就是往生的關鍵點所在,所謂的直捷圓頓,就是看我們的純真信心。

確實從難易上相校而言,持名觀想比起見性來說顯然更適合大部分現代人。就拿近代大德虛雲老和尚來說,早年經歷了多少坎坷磨礪,就為了這桶底脫落、應無所住之一念。然對於一般根性之人,想要離開心意識向上一著去用功夫,實在不啻於離開地球引力騰空而躍一般。但若是換成持名觀想,只要我們想著阿彌陀佛,想著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作佛是佛」。

所以第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就評價過淨土法門,他說「如此看來,見性難,作佛易」。甚至有的講到說,得人身比往生都要難。這個雖沒有經典依據,但若從策勵修行的角度權且來看,得人身,殺盜淫妄酒五樣兒你得持全,至少一樣兒要全了,無漏了,才有資格得人身。往生只需要三個資糧:信、願、持名。所以諸位應該算明白這個修行賬。

第三圓頓之處,就這個淨土法門可以「臨時抱佛腳」,能夠抱得住。在《觀無量壽經》裡邊說到下品下生之條件,臨終十念,哪怕是五逆十惡的這不善之人,只要有重悔,發自內心的懺悔和善知識的開示,再重的業只要受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真的是一句名號,千穩萬當,直捷圓頓之法。

除以上三個圓頓之處以外,我們還要把握住一個知見,那就是凡夫為什麼能夠帶業往生?其原因就在於淨土得度一法成就的標準不同於通途修法在斷煩惱之多少上來論,而是在遇緣之大小上來論。遇什麼緣呢?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相信這個四十八願與決定的增上的強緣,可以攝受我們帶業往生,就能成功。這又是它的直捷圓頓之處。很多時候,我們若了解不到這個點,就會覺得修行很難,或者我自己還是個罪惡生死凡夫,就覺得往生與己無關。

但我們其實沒有看清遇緣大小的微妙玄機。就拿我們世間裡面的一件事情舉例:比如一樣的碳元素,它在常溫常壓下就是一塊兒煤球;但是一樣的碳元素在高溫高壓下它就是金剛石。元素是一樣的,差別就在於遇緣大小不同。因此就是再陋劣的一個罪惡凡夫,只要你有往生的願力,跟這個四十八願一對接,眾生有感彌陀即應,就像磁鐵跟鐵一樣,則一定能夠往生。因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淨土法門殊勝奧妙的圓頓之處就在於此。故蕅益大師在這裡說「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行門抉擇

「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蕅益大師在這裡就從行門上把念佛法門之中的執持名號一法給它單提出來講其殊勝。

我們先看下三種念佛方法中的實相念佛。《佛說阿彌陀經》裡邊的唯一的提到的就是執持名號,但依著華嚴宗宗密祖師的分判,其實念佛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禪門下的參究,本質上也未超出念佛之外,只不過叫實相念佛,就是念這個自性天真佛,本來面目。再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也是同樣道理,都是念我們本有的這個與佛無二無別的自性清淨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是它這個根基要求很高,所謂實相無相,如果我們教理吃不透,不修行還好,若一旦修行,越到高處越危險,還容易著魔。比如咱們山上很多出家師父閉關,有的比較順水順帆,修得漸入佳境,有的有時候就會有問題。因為隨著心地越清淨,那麼但凡起一念,就很容易一下子「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時候就看出來善知識的重要性了。

猶記得那會兒在普陀山,關房裡邊有一位師父,可能就是一念著相生起來,有了一點煩惱想要出關下山參善知識去,那會兒大和尚給他去開示說:「你哪裡去參善知識,哪裡有?你不參自己的自性善知識,你跑去向外參什麼善知識。」就這麼一點撥,幫助他把這個妄心給息掉了。另外我們去念這個實相的時候,有時候還會入到斷滅空。因為實相無不相,一切萬法都是實相的一相。有的就認不清這個路頭,誤以為是這個了,那麼就可能執著斷滅空,比那個執著貪瞋癡煩惱更麻煩。所以說,這個念實相佛對於根基要求非常高。

觀想念佛就是《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法,從落日觀開始,進而水想觀、地想觀、慢慢開始到寶樹、寶池、寶樓等等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再到西方三聖的正報莊嚴,都要一一觀成。我本人還是很相應這樣的觀法,那會兒初宏淨土五經,第一部講的就是《觀無量壽經》,平時學修生活中,不論站在哪,心會下意識的系緣西方,然後再加以持名,這樣子去念。可是善導大師講到若心不定,障重心粗,在觀很細的境時,心識就很容易飛揚散亂,觀法不易成就。比如境細心粗,觀一下阿彌陀佛,可能觀著觀著就成了冤親債主或者貪戀的人或事了。所以對於目前大部分人,觀想念佛也不太容易相應。

觀像念佛,顧名思義就是觀與自己相應的佛像,盯著他念佛,這個雖然不容易走神,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不對特定的這尊像境界就容易打失,就修不起來了。

蕅益大師在序文裡提倡的是「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指的是持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簡潔明快,下手易,成功高。所以後來的祖師們,雖然註釋淨土經典時也會講到這樣那樣的念佛法,可最後都導歸到這個持名上。智者大師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中就講到「觀雖十六」雖然有十六種觀法,「言佛便周」就只要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全了。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說「汝好持是語」就是你好好念這句話,「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就是你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部《無量壽經》最後落腳點,還是讓我們執持名號。所以,從上面祖師和經典的開示裡面我們了解到,確實執持名號是最簡單的方法,不可思議。

持名一法確實是非常不可思議,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瞭。有時我們念佛久了會慢慢產生麻木和疲厭,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但身邊偶爾總會有些念佛往生的消息引發激盪我們的信心。比如像現在北京等很多一線城市里面都有助念團組織,有一些發心的居士志願者自發的、有秩序的輪番給往生的有緣人助念,而且有的甚至自帶水、自備飲食,有的亡者走的時候身體僵硬,志願者們念著念著,他身體就給念軟了,去火化的時候面色還很紅潤。這就是持名念佛給他成就的功德。

有些同修可能聽到這樣的消息可能還是有些將信將疑,其實善導大師在給《觀無量壽經》寫註釋的《觀經四帖疏》裡,已經回答了相似的疑慮,當時教內的很多祖師用通途的教理來給淨土三輩九品進行判攝,說只有登地菩薩才有上品上生的資格、聲聞聖者才有中品的這個資格、而薄地凡夫只能靠下品而往生。這就是典型的講橫超法做豎出解,善導大師有感於很多人因此對淨土望洋興嘆,於是每天晚上他寫《觀經四帖疏》之前都虔誠祈禱,最終阿彌陀佛在定境中指導他寫了這部論典,被稱作楷定書,道出了淨土法門就是攝凡夫入報土的本懷。

意即三輩九品全部是給生死凡夫而設的,是為了救水深火熱中的凡夫眾生,只是在凡夫的修證差別相裡邊論品位的不同,從祖師的正法眼中我們才了解到了淨土一法的不可思議,雖然往生了,可他還是一個凡夫,但處凡聖同居土,卻又和聖人在同一法境,同享上三土的一切功德。所以淨土一法確實簡易至捷、又非常不可思議。

圓瑛法師就曾對念佛的穩當至極做過開示,說念佛眾生,只要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被佛的光明所照,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魔事就不會來擾,所以現世穩當。另外念佛人一生精進,臨命終的時候蒙接引,他可免這個隔陰之迷。因為在四大分離的時候一般人第六意識不起現行,是做不了主的,一旦認錯了消息,憑著阿賴耶識裡面積攢的業力,就隨業而去了,所以進入中陰身階段就很麻煩。

我們看《彌陀經》後面講「是人臨命終時」,說明念佛人將要終而未終之時,阿彌陀佛就會現在其前,這時我們就不怕做不了主,由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主。此臨終接引法,可以說法界獨此一家,雖然十方法界淨土無量,藥師琉璃淨土、藏傳的蓮師烏金剎土等等也各有殊勝之處,但至少從我們娑婆世界所知的教典來看,只有阿彌陀佛巧妙的把臨終接引與他的四十八大願整合在了一起。

願文中透露「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是很驚心動魄的信息,這個穩當甚至到了什麼程度,就是說你能夠修到哪兒,佛就能夠接到哪兒,唯一的條件只要你願意。再進一步,從往生之後意味著什麼來看,念佛一法更是穩當至極。且不管你什麼品位,反正往生到西方哪怕邊地疑城,都不會再墮入輪迴,這是其一;另外一個蒙佛接引,到了那兒即刻入不退位。哪怕你是個凡夫,還沒有到這個位不退,位不退至少要證到阿羅漢了,不會再退入生死了。但是,往生了以後,他就圓證三不退,就是也不會墮入到生死了,也不會退失這個大菩提心了,也不會退你不斷修行的六度萬行這個資質。所以蕅益大師在序文這裡也講到說,念佛法門是穩當至極之法。

當然說了這麼多,都是從法門從行門上來獨顯淨土的圓頓和簡易保險,當然一切的法門行門都是方便,我們說一切方便都是為引導我們解脫成佛而服務的。因此回過頭來看,即便是再殊勝方便的描繪,我們得領這個情,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得首先切實生起想了生死的心,真想了生死,想快點了生死,速速成就佛道,那麼這個法才有價值、才對我們有意義,我們才能吃透它的相關利害。這兩段序文蕅益大師給我們提煉得非常到位。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這裡的淨土三經就是指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這就是說所有天下叢林道場早晚課誦中為什麼有《彌陀經》,就是因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這就是蕅益大師對淨土一法的盛讚,即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有千經萬論同宣,前有文殊普賢、後有龍樹馬鳴諸大菩薩勸修示現,無論是上根利智如智者永明等諸大祖師,還是下愚凡夫如《淨土聖賢錄》所載打鐵殺牛等輩,都能成功往生。一想到往生之法人人有份,與你我息息相關,成就佛道就在此生,我們應該生起無限的法喜。「攝事理以無遺」,我們後面會說什麼叫事執持名號,什麼叫理執持名號。

「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蕅益大師這裡把淨土一法提到了統攝宗門教下的高度,這並不過分。實際上雖然禪宗叫教外別傳,淨土也叫教外別傳,它不但是別傳而且教內也是別傳,因為是橫超法,故「尤為這不可思議」。

從廣義的念佛涵義來看,一切三藏十二部所講皆不出念佛所攝之外,無論是思維教義還是實修實證,只有心常住於淨土法門之中,才確實感嘆祖師爺的那句「若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是真實不虛。窮極而論,連散心念還是攝心念你都不要想,你就只管念,便是無上深妙禪。這就是不可思議法,我們只有信的份兒。在《西方合論》裡面講到說,淨土法門是攝受一切有情之不思議之究竟不思議淨土,擬議就不堪,所以諸佛菩薩吐心吐膽也只說一個稀有難信而已。

宏海法師《彌陀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