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各位同修,今天是我們《淨土十疑論》進入到第四講。

剛好今天也是我們這個月的初一,也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想必在四天王巡遊我們一四天下的時候,他也是隨喜讚歎我們今天來此聽經聞法的善舉。由於在上一講的時候,講的是這個十疑的第二疑,第二疑呢從教理、理論上來講呢,它是比較深邃的。特別是講到這個無生法的時候,由於在凡夫階段,那麼我們對於這個不生不滅,還只能是做一種形而上的、下意識的理解。很難真正地契入到它的這個真實的悟境之中。所以在下來的時候也有同修、不管是線上線下都有個反映,說有些未必全都能夠聽得懂。那麼我們在講的時候,也給大家做了一個警醒,就是說我們在聽這個理和具體修這個事的時候呢,大家有一個訣竅,上次也說過,如果理上不能完全明瞭,還無妨,只要你事上能夠隨順認真去踐行,那麼這個理它會漸漸顯現的,記住它是顯現,而不是去抽出來把它拔出來,它是自然而然地顯露。

所以說我們是在事上只管老老實實去做。為了說配合我們上一講,給大家好像留下這麼一個小小的後遺症一樣,今天我在講之前,特別摘錄了一段我們蓮宗十二祖,就是徹悟禪師他講到的修淨土的八個要點,這個先給大家今天在開始我們學習一下。

徹悟禪師說從我們生而為人,認認真真地起學、起修,那麼一共這八個步驟,第一個是面向整個學佛弟子的。首先第一點是什麼呢?「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就是只要你來學修佛法,那麼如果離開這個根,這個底盤,基本上你得不到利益。大家想想,因為我們現在講佛法,各種層次、各種這樣的一種所對的根性等等而言來講,有時候會有一些世俗化的弊病。可是你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你學修佛法不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那麼一切開示都是戲論,就是沒用,就是當時虛熱鬧一下,或者偶爾有點靈感觸發,過了頭了沒用了。所以這裡說「真為生死」這個問題,來「發菩提心」學修佛法,這是任何一宗、任何一派、任何一個法門所有學道的通途,都得走這個,邁這一道,這是第一點,如果不為生死的話一切開示都是白說。

那麼第二點就落到我們淨土法門上來講,「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淨土的正宗,核心。」佛在講淨土法門的時候,我們再再地給大家講,所有的《三經》也罷、《五經》也罷、乃至這個四十八願的核心眼目也罷,甚至是在經典裡面來聽聞常隨眾也罷,等等都是表的信、願、行三資糧,這個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更加是一個核心眼目。特別是淨土宗,所以說為淨土正宗。我們在專修、學修淨土上面來講,只要咬定這三個,就是勘驗一下你信不信?是不是真的信?有時候大家要知道我們在學修淨土上面來講,因為人人都會麻痹,有時候也會掉鏈子,但是大家要知道你的心可以麻木懈怠,但是你的性永遠都是明亮的,這個不能馬虎。

有時候我們的這個念佛號上進進退退,可是你的願力不能夠打折。這種狀態怎麼講呢?就是我們有時候很可能我們這段時間違緣比較多,甚至可以說心念提不起來,但是這個信願它就似乎說,你也沒有去把它抱到前面來,它哪怕在你的後面,它也是始終在你身上的。就像我們經常說搭了一個褡褳一樣,很可能你現在看不到它是搭在後面的,但是在你身上,這個東西不能夠脫離,這是以深信願,然後由念阿彌陀佛來體現,持佛名號,這是淨土的正宗。拋開這三條,修淨土都是沒有走到心裡。

那麼第三點就是開始怎麼樣,就是要具體地修,往上走了,往緊密的走了,怎麼呢?「以攝心專念為下手方便」十個字。以攝心專念為下手方便,這就是我們得開始管好自己了。這兩天我在五台山走了一遭,路途中去給那住在山裡面,下的雪很厚,兩個師父去送點蔬菜,給兩個同修,那麼走路過程中腿腳也酸,雪也很厚,走得也挺累的,當時就拿著珠子在那掐,我發現我們常有一個,我不是再再地給大家弘宣十念法,希望大家都保本最低十念法,那麼我們可以怎麼樣呢?把十念法作為執持名號結合起來,這是我自己感受了一下,諸位同修可以回去試一試,如果你相應的話也可以這麼來。

就是說每念十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說十句,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十句你每這十句都把它當作一組十念,那麼十念完了,再十念,十念完了再十念,盡量這一天把它這樣的執持名號,始終不散,但是有時候因為我們在一天的執持名號的時候,心會起伏嘛,那麼怎麼樣調心?那麼你看這一說,「攝心專念」,就是把心始終調在那個穩定的高頻率狀態。十念又十念、十念又十念,不斷地念十念,但是這十念反映是在不斷地念,每十個一組,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什麼呢?就可以把信仰調頻在說,比如說我這會已經到臨終了,就是這十念是我唯一的希望,那麼你念這十句,這十句一個回合完了以後,下一個回合又在觀想,馬上你要臨終了,這樣的話就等於說快馬加鞭一樣,因人而異,當時我自己這麼試了一會會兒,感覺還不錯,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無非就是攝心,「攝心專念為下手方便」。

有時候就得管自己,不能念你就要跟自己作對,偏要念,不能專,東想西想,你就讓它專,把這個念慢慢地念的。大家要知道剛開始是很不容易的,禪門裡面講到拴猴子,大家知道說把比喻我們調心當作拴猴子,那一開始它會亂蹦,跟馬戲團練猴子一樣,可是你練得久而久之它就聽話了,再久而久之就是相應了,怎麼說怎麼來,整個就跟這個訓猴師跟猴子兩個人合二為一了一樣,我們心也是如此。這個方法說出來,當然我也未必做得好,可是各人修個人的,誰練就了誰就能得利益。所以說在這個攝心上面,慢慢地就跟我們常說的,「生鐵鑄成、渾鋼打就」一樣,就先開始你要鑄,鑄的時候你先要去熔化,生鐵你需要熔化。渾鋼打就,你打鋼鐵的時候,你先得把它燒紅,這個階段是比較痛苦的,可是慢慢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了,就是可以上道了,所以說「以攝心專念為下手方便」。

那麼第四個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還會每個人都會犯業障,都有煩惱,那怎麼辦呢?「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的要務。」主要的任務,修心要務。折伏現行煩惱。什麼叫做現行煩惱呢?大家發現了沒有,如果我們發心開始比如說求生淨土,比如說念佛,那麼有時候,不得力是為什麼?往往就是我們首先一開始可能發心就有疑惑,他會夾雜著一些自己覺察不到的疑惑,一定要剖開自己的心肝,仔細看看,我是不是一個真信的人?

再一個呢,有時候還沒有起行的時候,我是特別容易,現在所謂的號稱講經法師,特別容易犯這一條,還沒有起行,就想讓別人知道,就開始到處誇口怎麼怎麼樣,你看我往往有時候講法的時候就會犯這個過失。「尚未起行,便欲人知」那麼這個就會讓你的念佛的過程當中容易滋生違緣,現行煩惱。這是很容易的,為什麼?就是有那種虛榮心,向外求的,心外求法心,這是特別自己都不易覺察的。所以說這個折伏現行煩惱,首先當我們有一些大的這比如說今天、明天、後天,哪一天出現了,那麼我們要知道,既然我確確實實是一個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那我就得對自己負責,怎麼個負責方法?我都要往生極樂世界了,你要關照說,當下的一切、這個世間的這些將來與我何干呀?

大家想想,如果說百年之後,現前的情景還於我何干呀?只不過是捆綁在一攬子的業力而已。那麼既然我都要(往生)極樂世界了,我就沒必要在這裡貪戀娑婆了。這是一個方法,就是首先提高自己的姿態。有的大德也開示過,就是說比如說吧,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現行的生活中就跟吃飯一樣,那麼大家設想一下,比如說有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判了死刑的罪犯臨終的時候一般都會給他置一桌酒席,古時候拉出去問斬的時候,都問你想吃什麼,給你倒好一點的酒,給你炒幾個好的菜,但是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是臨將赴死的囚犯,你說這頓飯吃得還會有滋有味嗎?還會生吞活咽地說這麼香、酒這麼美,喝起來那麼有勁嗎?沒有了!為什麼?馬上就要死了。所以說我們一個淨土的行人,在自己的這種心裡要藏著這個秘密,有可能我們是隨時可以赴死的囚犯,那麼現前一切娑婆世界的場景你就要當作說,盡管它如此的美,因為我們有妄想,認為它美呀,可是你要當作說,吃的時候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的心勁不在這個上面,這就是一個折伏現行煩惱的一個方法。

現行煩惱是什麼?就是娑婆世界境界現前了,你自己掌控不住了,你想投入到它的懷抱、不斷地上它的當,那就沒辦法了。所以說第四點就是「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特別是各位同修如果說你念佛念的,假如果你還是每天有些功課,確確實實念佛念的有時候相應,會出來心亂的時候呢,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再假借什麼呢?咒,咒心來降伏這個熾盛的煩惱。

這個我自己也,現在確確實實也慚愧,那麼有一段時間呢,我記得我曾經有過二十一天這樣的一個足不出戶,在第四、五天的時候呢就念不下去了,這句佛號念的就不知道,當時可能這個福報可能當時就不夠了嘛,大家想想一個修行人需要多大福報,光他能夠面對自己沉下心來,這是一個莫大的福報,一般人在稀裡糊塗、熙熙攘攘中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個福報,也不知道維持這個狀態有多難?所以當時就這個心煩意亂,老想出這個門,那門很容易出,手柄一揭門開了我就出去,但是人死要面子,當時要面子不好意思出去,我給我師父誇下海口,還有二十一天,給師弟也安頓好,你每天把飯給我放在門口,一敲門你走人,一個人都不見的,真正的正式閉關皆是如此。

那麼在第三、四、五天的時候就不行了,一天比一天心亂,後來沒辦法我就想了一招,因為我跟觀音菩薩比較相應,正在普陀山那麼就每天加持什麼呢?這個《大悲神咒》,每天跪在那兒念四十九遍,我記得當時這個數,因為念一遍也記不住,就是拿那個木香,就是檀木那個小棍,念完了,往這放一枝,念完了往這放一個,每天四十九遍。傍晚的時候,念完了隔著窗戶把這水撒出去,跟這個其他道眾生結緣,還就跟走後門說點人情的話一樣,說希望諸位不要惱亂,多護持護持,讓我這一段時間能夠修行圓滿。

慢慢慢慢,其實這個心煩惱現前都是我們內心的心魔,慢慢用這個咒心輔助一下,用《大悲咒》,或者你自己相應的,我想或者是《楞嚴心咒》、或者說這個《准提咒》、或者是《往生咒》都可以,只要你自己相應。當然這不是一個正業,但是有時候有的人根性上可能在這方面會有一個受用吧,這也是一個方法可以用。但是等等這些說白了都是要建立在我們確確實實在用功,這段時間用功的基礎上,否則你根本就到不了這,也不知道有這麼回事。這是說「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那麼第五點呢,就是要「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這都給大家講事呀,就是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匡正你的行為。昨晚咱們聞思講堂不是還在線上,這段時間不是在線上講三皈五戒嘛。四重戒法就是說,五戒裡邊的除了酒戒,殺、盜、淫、妄這四件事作為居士來講,就是不要邪淫,亂搞男女關係,一定要認認真真的當回事,一旦有悔犯就等於要了我們修行的命一樣,大家知道嗎?這個戒律特別是念佛的話,我們雖然說念佛殊勝,可是呢你要與這個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不能幹的絕不能幹。

昨天在現場講的時候我也講到了,當時我是一個心念想起來就是說,因為我們不是要信因果嗎,大家要知道制的戒律呀,就是佛陀依照著我們身口意的一個慣性、一個習性,已經摸透了凡夫的這個樣子,那麼他就量身定作了,我們把戒律叫制教,就是給你死死地,一(條)一條製出來,你機械性地聽他的話,老老實實去不要犯,那麼在這個這樣的一個像孫悟空畫的一個圈裡邊一樣,你永遠是安全的,也不會瞞因也不會昧果,他跟因果是一致的,不會昧因果,那麼這就是一種機械的修行,一直老實持行就可以了。在這樣的保障下,你才能夠依照持戒功德而步步為營、如履薄冰,那麼在修學佛法上大步地往前邁,它就是事半功倍。

你如果說對根本的戒法都有毀壞了話,那麼修學佛法就很難很難入道,縱然你有一些相續的功德,那麼你將來也是為入魔業而種下的種子。所以說要大家一定要看重五戒,這裡講到的四重戒法只不過是把酒戒,因為顧忌到有人沒有受酒戒的也可能在念佛,求生淨土,但是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戒律給重視起來,它是入道的根本,五大施,任何一個宗派都不能跟戒律這種原則有違。所以說呢這個戒法來講,我們有時候覺得五戒特別簡單,就這五條,甚至有的居士就這麼受一下就行了,所有的一切最高層次,菩薩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這個受的沙彌戒,全部是以五戒為基本的框架而延伸出來的。大家不要小看五戒,所以我們要以殺、盜、邪淫、妄這四重為根本入道的原則,這是第五。

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大家想這個苦行呀,一個就是說你得在身口意上面跟自己鬥爭鬥爭,比如說每天去禮拜,因為大家磕頭的時候累,還得不斷地起來下去、起來下去,枯燥呀,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把它當作一種自己刻意地這樣的苦行去什麼呢,為助道的因緣,這個道你要,就是左右你得有幫手呀,什麼為幫手呢?就是種種的苦行。

當然我也再再地講到說,什麼是真正的苦行?就是堅持,堅持你得有一樣,堅持的這種苦行到了忘我的時候,它往往容易出東西,助道。這個我們說每天在家禮拜,如果你有機緣、有條件,或者結伴而行,最好一個人孤獨而去,就到山裡面去朝山,去參學。大家要知道這個種種的面對自己的這種身苦、心苦呀,它對於我們入道真的是有莫大的幫助,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往往我們有時候覺得,掀開教典,或者說翻開祖師的言教,覺得說這祖師已經圓寂了,佛已經涅槃了,好像這就是一種文字書本,大家想想,佛示現的涅槃,可是他的法身永在呀,他是跟我們同在的,祖師們一代一代,歷代的祖師都已經圓寂了,這個坐化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他不是說像我們這種生死的已經死了,你只要相應一個道場、一個開示,你只要相應了,那你就跟他同步了。

而且大家我再再地說,這些聖者,這些成就的祖師他去哪裡了呢?他始終是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就是一件一件地換衣服,攆著跟我們結緣。那麼我們在這種參學的路途中,你一定會有,只要你的心在那個道上,在那個我想了這個道的道上。這個很重要。你得面對自己,我們常說的建立一個孤獨道場才能鑄成這個出離的鐵心。你說天天跟大家打成一片、熱熱乎乎的,哪怕說一塊兒的同修居士,三三兩兩,佛友呀同修呀,你說到了一塊大家捫心一下,你是天天在講道嗎?咱們也不要說在死心念佛了,說的時候能說多少佛法,一不留神就講到世間法了。

所以說對這些等等等等呀,我們要跟自己作對,用這個朝拜、用這個每天大量的功課、說一句不恰當的話,折磨自己,放下身段,生起這種苦難感,生起對三寶的這種仰求,對於這個聖者的這個親近感,那麼自然而然你的心在道上他會來感應你,這個東西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位多多保重吧。這是「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那麼最後說一千道一萬,我們還是什麼呢?「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這是第七點。咱們現在也不說去高攀三昧了,就是最起碼的我的理想是什麼呢?一心不亂,什麼是一心不亂?這裡講的一心不亂呢,就是說我們在修和證上來講的,就是至少我們粗淺地講,這個佛號你能念的明明白白、清清晰晰,不會散失掉。

那我自己聽過法師給我講,我在普陀山讀書的時候,我們的法師給我們講,他們廟裡老和尚呢有的念阿彌陀佛,念得睡著的還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睡著了那一句佛號還縈繞在他的夢鄉裡邊,這就慢慢的就趨向於一心了。你看我們現在說夢裡面能不能做得了主?大家想想我們都有過 「鬼壓身」,這個在夢魘的時候,在那個作噩夢或者是有一些非常難受、半夢半醒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能不能下意識的把一句佛號提起來呢?一句佛號如果你有過經歷,提起佛號境界馬上就消失了。這個我有經歷的,我在最相應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情形,作噩夢半夢半醒、或者被誰追了,或者馬上掉到一個什麼地方,他就一句佛號提起來,有時候那會兒也念《大悲咒》念的比較多,下意識會念大悲咒,一念生起來,就是甚至還沒有出口呢它就沒了。你看看佛號、經咒的功德。

所以說就是說把這句佛號要念熟,熟之又熟,讓它滾動成一個慣性,甚至你想停都停不下來,不管你每天在迎來送往、參與世事,乃至工作、生活、做飯、起居等等不違背你念佛的,如果你掌握了這個訣竅,南無阿彌陀佛,下意識的散心裡面都在熏習著,大家發現了我們有時候念分兩路了,這個念佛、念佛、念佛,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很可能你打著閑岔,或者跟別人這個戲論著,這句佛號有可能還斷不了,養成一個慣性,這些東西慢慢地摸索,總歸以自己相應為主,念得一心不亂了,再進而再堅持還可以,按照印光祖師說的,還可以得念佛三昧。入到念佛三昧,再堅持的話那就能夠發辯才、得神通,你就不要說,我在這裡還講經說法,大家在聽了,你自己就可以把別人肚子裡的經,這個心裡的論,信手拈來就給別人講了。在這個佛門裡邊,曾經有過呀,大字不識的一個老實念佛人,念著、念著就可以說了,再念著念著就可以寫了,都成了大通家,隨便寫著作了,《印祖文鈔》裡面講到有這一個人,這就是「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那麼第八的話,就是說「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證明的證,驗收的驗,當然這個呢,就是說從這個利益眾生的角度來講,確確實實這輩子我自知時至。你們怎麼認知自知時至呢?大家要知道剛才講的這些這都是說,讓我們一步一步就在這個相上來去,就這麼老老實實地修。那麼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真信切願具足,大家知道,一定是阿彌陀佛來通知你,說我什麼時候來接你的,這個真正的淨土行人,修到老實處,肯定是這樣的。

我們也不要心懷著說,到底這個往生的時候我會不會亂,或者怎樣怎樣,你如果真正的修到這個感應度的話,他一定是來通知你什麼時候走,為什麼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就是自知時至呢?自知時至這就是一種靈瑞,這就說明你感應道交了。再如果功夫好走的時候天樂迎空,香盈滿室等等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的。我那一年在東林寺打佛七的時候,玉佛樓的一個悅眾師父就給我講了嘛,頭一次打完了,第二年又去,他就給講,他的媽媽還是姥姥,往生的時候,就是帶著全家人都看見,屋子的這個上空就是有那個蓮花嘛。

我們也不要把這種當作說,這又是自心的顯現等等等等,當然了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都是自心的顯現,可是你出現了這個情景的時候,就表示你淨土緣熟了,要成功往生了這就叫靈瑞。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我也常講現在的人苦難這麼重、煩惱這麼多、福報這麼薄等等等等,甚至我們的生命在終結的時候,大部分都得生重病,在僧在俗都是如此,很可能將來的時候我們走的時候能夠落一個健健康康不生病的走,已經就是大德裡邊的大德,算作靈瑞了,節節敗退呀。在此之前時候,很可能有的大德說我走了,佛來迎了。印光法師往那一坐,端端的就走了。甚至有的這種老實念佛人,站著就走了,或者躺著說一句就走了等等都有。很可能將來的靈瑞,我們說落一個身心健康的走了這也有可能,因為福報越來越淺了,但是等等這些都是為往生的證驗,就是不但我自己走的利索我去了,還得為了利他而留這麼一個口碑。當然我們也不要執著,非得執著地求這麼個我得往生的時候有靈驗,但是呢,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自然、不期而然的東西,就可以了。

總而言之呢,這是今天插的小曲,因為上次有沒聽懂的,好像覺得這理論這麼高,那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八條就是你怎麼樣去做?總歸生西方是我們的心上事兒,你把這個鋪開一張鋪天蓋地的這個信願之網,那麼所有的功德都落不下,以念佛為正業,萬善同迴向為副業,這個就唯西方為是圖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我們說做善是往生淨土的淨業三福,是往生的資糧,作惡也很可能成為功德,為什麼?就是你的真信心起來了,那麼我的違緣來了,比如說我可能控制不住了要作惡了,這會兒我會憶念呀,覺得這樣我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嗎?這樣我是不是愧對西方三聖呢?愧對我的當來教主阿彌陀佛注視著我呢?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想想,這也是不是念佛的功德呢?我還在念佛呀,也在憶念。那麼這時候,這惡境界也成了你念佛的助行了。這都是一個狀態,為什麼?就是因為心裡有佛,有西方三聖,有極樂淨土,那麼就自然而然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所以修淨土法門非常妙得很。

我們大家今天就先抽一點時間,大家回去琢磨琢磨,領會領會吧。就是道理上聽不懂沒關係,我們就從這些方方面面去做。你這八條裡面,特別是前七條,咬定一條,其他六條都具足。這也是分門別類地給大家說而已,這是補一點點,就是具體的修行上面的宗旨和綱領。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的前提第一條就是說,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是所有學道的通途。都不能落。

下面呢,我們今天來講到第三疑,開始把《淨土十疑論》的法本大家拿起來,從第三疑開始。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你看,上一講我們講到的是說佛法是無生法,那麼我們非得求生。這一講呢,也其實從這個道理邊換一個角度延伸出來的疑情。為什麼呢?十方諸佛都有淨土,我們萬佛《佛說佛名經》裡邊,拜懺也有萬佛懺,有千佛懺,三千佛名。每一尊佛都有他的佛國淨土,那麼從這個佛的法性上來講,一般我們稱之為什麼叫做法性,什麼叫佛性呢?從正報有情上而言,就是每一個眾生上而言。我們把成佛性叫做成佛的可能性,稱之為佛性。這是從正報有情而言。那麼這個法性從什麼?就是從國土依報山河大地上,他們都有法性。

這個法性,佛佛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也沒有一個高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一個求解脫的人,為什麼非得鎖定極樂世界呢?隨便念一尊佛,瞧著哪尊佛名順耳,哪一尊相應你就念就行了。為什麼非得要念一佛呢?非得要求一個淨土呢,這不是跟平等的法性相乖了嗎?相違了嗎?

所以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佛法中的又要講到事理的老調了,確實我們在經典裡面,大家熟悉的比如說還有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琉璃世界啊,還有這個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大家知道妙喜世界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裡面它是有女人的。這個國土裡面好像講過,就是說以出家眾居多,以在家眾居少。

那麼再一個你比如說有時候我們到藏地去禮拜的話,還會常聽到一個香巴拉,聽過吧?香巴拉也是這個佛土,甚至是兜率內院,一生補處菩薩所居,也算作淨土。那麼這些淨土呢,確確實實是從法性上來講,它是平等的。從性上來講,它是平等的;從相上來講,十方三世無量佛剎,我們在聽經文裡面描繪的時候,的的確確讓人心馳神往。從理上來講沒有差別,從性上來講一個一個皆是佛國淨土。但是為什麼這裡一定要求生西方呢?

大家要知道,我們常講說契理,就是我們明白佛佛的淨土是平等的,但是還得有一個契機的問題,什麼叫做契機呢?就是你道理總是這麼一個,就是這麼個樣子,但是別人每個人領會的樣子不一樣,你就得給他呈現不同的樣子。我們在講這個淨土的時候,大家還記得,一心具足四種國土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對吧,還記得吧?

那就是說從法性平等的功德中,每一個佛的淨土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但是眾生的根性不一,那麼就一定是會隨緣而現差別相,從體上是平等,用上的話,他就分別示現的呀。我們現在的這個國土是怎麼來的啊,釋迦牟尼佛看我們娑婆世界就是他的佛國淨土,可是我們為什麼看到是染呢?有隔、有局、有高、有下、有平原、有山谷,為什麼呢?我們的心有差別相,有分別,有高矮。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十方諸佛所證的常寂光土,就常寂光土這個層面上來講,是什麼啊?是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但是這個常寂光土是佛的自受用土,就是他只有唯佛自能所見。還有他受用土,是要什麼呢?是依著眾生相應的水平而呈現出它的狀態,顯示不同。所以說度菩薩的話,他要度化菩薩,顯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土。他要度化二乘阿羅漢、聲聞緣覺,那麼就是要顯現的是什麼?方便有餘土。那度化我們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那麼他一定會顯現就是我們看見的凡聖同居土。這個差別相上來講,就不一樣,誰都知道常寂光土遍一切處,當下就是,任何地方都是常寂光土,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水平,平等不起來,那就有差異相了,所以說應眾生的根機而感受有差別的,每一個佛土都有他度化眾生法門施設的強調點不一樣。對於我們這個眾生來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講。那麼我們每一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大家再往下看。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這是沒問題的。「但」,開始轉捩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你看到了嗎?這就是來解釋我們的差別相的。就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而言啊,大家要知道我們都是鈍根眾生的。大家知道我們鈍到什麼程度嗎?鈍到現在你看我們再再地講佛法,講這個清白之法,大家都聽來聽去,聽來聽去就是聽這麼個理,行上還是老樣子,就是你說來說去我就是不答理,反正我也說你對,似乎有些首肯,他不跟著走,就鈍到這個地步。所以有時候我想想大家常說鈍根鈍根眾生,他一個體現的表達方法有一個層面是什麼呢?就是臉皮厚,大家知道嗎?

我這次去五台山的時候,為什麼記住那兩個師父去給他們送點菜呢?山路都封了,以為車能開不上去,山路都封了。山路都封了,為什麼跟他們倆印象深呢?可能我跟大家講過,就是我在夏天拜的時候,每天衣衫濕了。我一到一個地方什麼都不幹,趕緊找地方烤乾了,先換幹的衣服,趕緊烤乾了,明天再換。那麼他這兩個師父屋裡有一個爐子,夏天是生不了的,一生就燻煙,煙熏火燎,整個屋裡都是煙。我就非得把它生著了,那兩個法師就看著我非得,知道是死胡同,只能由著我撞。

那麼我把這個火生好了後,他們連5秒都呆不了,我在裡面差不多呆了15分鐘。我就在裡面一邊咳嗽,一邊就守著那個衣服想讓它早點幹。大家想想後來又有同修去拜山,歇在他們倆個那個小院子叫華嚴嶺裡面的時候,他們還記得我。拜山這個同修也認得我,其中還有的是弟子,說起說北京佛學院那高個兒法師,他太厲害了,說我們都嗆得不行了,他在裡面呆著就是不出來。這話聽了以後,我就特別地慚愧,我想這可能兩個法師就表法呢,說什麼呢?說眾生就是這樣,呆在三界裡面就不出去,你說煙熏火燎地就嗆成那樣。他就是不出去,我就執著說我的衣服一定得明天干,執著啊,就在那足足呆了最少有15分鐘以上,等我往出走的時候,已經嗆得就是一出去差點暈倒了,那個空氣新鮮了嘛。大家看看,我們現在鈍根眾生,最主要的體現在沒有出離心,所以剛才講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他不是真為生死的,就圖熱鬧,大家湊個熱鬧,在這坐著,反正聽這麼一講,今天算做了點佛事。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覺得確確實實真的是不在多,而在於精,我想這輩子我們走哪,這裡結法緣,那裡做供養,就是有一個同修我說能夠這輩子往生的話,確實也算了不起。那麼如果是鈍根眾生的話,那麼就懷揣著這個濁亂心是我們的特性,所以這裡是迫不得已才講到這個要專修,要專念,為什麼?貪多嚼不爛啊。

大家想想如果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專念阿彌陀佛,那麼你一行一相,三昧就難成啊。所以這裡說對於濁亂的眾生而言,一定要給一個專一的境界,專念阿彌陀佛,專求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一行,求生極樂世界就是一相,這樣才能修出來個親切關聯的常規心態,到臨終的時候,想不生西也由不得我們,自然而然生了,養成習慣了。古德形容的是什麼呢?大家想想,每天一棵大樹,我今天砍一斧子,明天推一下,那麼天天方向掌握定了,是往西,那它大樹倒的時候會往東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每天,大家也不要小看,你就說我今天說沒有好好修行,我說又這個西方怎麼辦啊,往生的時候今天資糧又沒積攢夠,你就在那著急著慚愧著懺悔著,每天也這麼想著,他也算一種趨向西方啊。所以說這裡講到不是說不知道法性佛性平等,而是我們現在的眾生濁亂的心態,他體現的就是這個特色。

他是這個特色你不給他一個特色,指定一個特色,他就修不了。所以你看我記得這段法義,大安法師講的時候還說,我們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啊,腳踏幾條船的這種偷心,就是眾生的特性。為什麼濁亂啊?你看我們現在學習知識,大家知道嗎?看的書越多,知見就越多啊,知見越多,你這個思維繫統就會亂。那麼如果你就再不能進行整合、契合,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服務我們的人生的話,那麼你最後,我們說實話不要說生西了,連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都建立不起來了,不用說生活、學習、工作啊。

大家看看所謂的社會時代社會潮流,說白了就是跟風,說實在的,確實就跟跳樑小丑一樣這樣生活一輩子。就是不要說出世間的,世間的學問都是這樣,這段時間有個什麼倡導,那段時間流行什麼就跟著走了,心是亂的,逐境而生嘛,《地藏經》裡面「為善為惡,逐境而生」,再再地給大家講,學佛同樣如此。世間法如此,學佛同樣如此,頭頭不了,賬賬不清。看得越多,心越亂。所以說問題就是一個接一個,簡單地說的話,不知道一門入,門門入的道理。大家知道說一門入門門入嗎?簡簡單單地或者是說初機淺學的還尚好,有些同修學得很久,書也看得不少,甚至很多了,一個妄想起來了,怎麼樣啊?想做大通家了,就等於說這個經文我也沒看,那個經文我也沒學啊。跟諸位說句實心話,我都沒看過幾本經典,三藏十二部那麼多,有的經題我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部經。

上段時間我才知道犯睏了,業障現前了,大家知道佛還說過一個《佛說離睡經》,就是專門讓你對治你修行念佛的時候犯睏的,什麼方法,什麼方法,大家聽過嗎?不知道啊。那麼似乎好像這就那我們就好像不算一個大通家、大法師了。我告訴諸位,真正地大通家啊,我們要聽這三個字,大通家不在大,不在家,而在於什麼啊?要通啊。看看你知見上通不通,你的行門上通不通,你是不是偷心死盡才叫做通,通了啊,偷心死盡就是沒有障礙了,我徹底信了,發了願了就等著往生了,我敞亮了,就這樣了,我明白了,我了生死咬定這個就行了,這叫大通家。

不是說你一來了個問題,馬上就引經,馬上去據典,結果人家聽了還從羊皮上颳風一樣,沒啥感覺,你自己通不了,讓人家也通不了。我很多時候我也犯這個過失,我也得到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就是講得麻木了以後,人家有一個問題,很可能修行得沒有共鳴,那麼你似乎致祖師的幾句言教,經文裡面來摘出一段來應應景,可是這個東西是生的、硬的,你沒把它化掉,那麼用不出來。所以說這就叫心濁亂、學濁亂、修濁亂。

那麼最好的我們常說的,你能夠廣學多聞地往這個淨土一道上會,慢慢慢慢地越會越完美,越會是為了真信切願服務的,越會越會,原來念阿彌陀佛就是一句總持法門。萬善同修,六度全在阿彌陀佛一句一真法界的六字洪名中就表達出來了,就全體具足了,那麼你越學越學對了。你說越學越學得說今天也不行,明天也不對,最後動的動的怎麼樣?就越學越亂了,這就心越來越濁亂了。

所以大家想如果我們把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心鎖定的話,一切的教理,一切的行法都是生西的資糧,如果說你貪婪這個功德,又想做一個經教上似乎說有點資歷,那麼你的心可能沒有定在這個真信切願上,有時候會出問題。有的人為什麼越學越散亂,越學越模糊呢,就是他把根本的東西給失掉了,捆綁不住了。你想我們在世間古人都說學一個十八般武藝,你們看到十八般武器了嗎?看到過沒有?古代皇帝出來的時候,那鑾駕排列兩邊就會拿著這個東西,那有十八樣啊。

那我們形容一個人武藝高強的就會說,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一定的,你這個刀也會使兩下,箭也會弄一把,甚至矛、杖都能夠拿得上手,可是問題是你能夠把這十八般武藝就是這十八個武器同時就用一隻手全使出來,能嗎?有可能嗎?大家想,你得一樣一樣地來,那就是花拳繡腿。而且你可能學箭、學刀學多了,矛和盾,這個杖都要用的時候,就分散掉了。那麼在分散這個情況下,如果真正入到戰場裡面,到了殺敵的層面時候呢,你這個雄心壯志這個狀態不在了,那麼你想想,分散掉了你就用不了了,你平常只會表演。我自己就常覺得我自己像個表演家。可是到了殺敵層面的話,你不管什麼,這一招那一式,你只要能使得上勁,你能夠派得上用場,就可以了啊。我們只是為了這個,學武藝,這明白嗎?就是為了在生死關頭能夠派得上用場,到了殺敵的層面它頂事,那這才叫做什麼呢,叫做一相三昧。只要你練這招,你能用上就可以了,其他的你管那麼多呢?學了那麼多,表演的時候花裡胡哨地,到了殺敵的時候誰管你那樣,還這一招那一式地跟你對啊,先誰把誰打敗了為止。臨終的時候大家要知道就是一個殺敵的戰場,比殺敵的戰場要亂多了,要恐怖多了。

所以說我們要知道,只要你派得上用場,練上一招,比如說射箭。你這一箭射得準,你能射得拉弓拉得滿,那麼大家想想,箭落到地上之處,必然箭最後會落在哪裡啊?它會落在地上,大家想想這一箭落在地上,那麼我們想,哪一處不是地上啊,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落在地上了,極樂世界就是一切國土平等法性的代表,一國土就可以代表一切國土,但下來我們就會講到,這就是都會落在這個地上。所以大家要知道,不要這裡說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誰都沒有逃得出去這個範疇。

不要說我們去修了,跟諸位講,我在這講,一開始那會,我記得去東林寺打佛七,淨土法門一入心以後,那種相應,現在回想起來,很可能那是一種虛浮的,可是那個時候那種激情,那種自信,就覺得說確確實實我就是一個淨土行人。後來這緣分出來了,不是要去弘法,弘法不一定走哪啊。我那會兒只會講《淨土資糧信願行》,學著大安法師作為教材,我自己又在上面就這麼編排一下到處去講。誰讓我去講,就只會講信願行,其他的稿子沒有準備,所以說我還講其他的講什麼啊。後來沒辦法,為什麼?人家邀請的時候提出來要求了,要講《心經》,要講《信心銘》,要講《藥師經》,要聽《普門品》,那沒辦法了。

可能這個好講經說法的這個習氣也在,就慢慢地開始一步一步地準備,這個緣就什麼呢,一股子心勁把它兵分八路,那麼這樣不斷地去講,不斷地去講,一會兒《心經》,《藥師經》,《金剛經》,就會分散掉了。這個時候會怎麼樣,說上、說下、說深、說淺,有時候自己的心就收不住了,不像原來一講淨土信願行資糧那麼篤定,那麼親切,為什麼?這就是心力不夠了,濁亂啊,你隨什麼緣,你就會附到什麼狀態上,這個心收不住的。

所以說從這點來講的話,我們要知道繫心一相一境,這是一種什麼呢?是最為一個我們常說的得力常途辦法。不要說修行,出世間了生死了,你們觀察一下我們在世間,大家都開店做生意,搞批發,哪是買賣零售,不管哪家店,他一定會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就是這個批發部它的物品再怎麼豐富,真正賺錢的就幾樣,甚至只有一樣。為什麼現在我們大家不是說有代理商嗎?代理的話就是說這個只給你代理,其他人都要通過你這,我就咬定我這個店生存就靠這一個產品,看上去貨架子上很多,可是主打的發家的就是這一樣。世間的道理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出世間呢?

修行了生死嘛,我遇過這樣的同修,原來自己的弟子裡面也有,一開始說念觀音菩薩好不好,說好,你老實念吧,說他喜歡念觀音菩薩。過兩天又要持地藏菩薩名號,說一天持一千聲,持滿千日怎樣怎樣,說那行吧,你相應就行,又要念《金剛經》,又要念《童子滅罪陀羅尼經》,又要說准提咒,為什麼?他那個時候他是在家修,那有時候蔥、蒜、肉他還不能忌得清淨,那麼這個准提咒裡面號稱是什麼呢?就是你這個忌口不太清淨,哪怕還在吃肉,他的功德不會打折扣,他聽見這個好處了,又要說念准提咒。最後估計後來什麼都來了,我知道中藥也要學,針灸、推拿、最後什麼原始點啊,一樣都捨不得就都要搞了。最後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大概呵斥了一頓了,自己也有點覺察了,過了半月十天以後,打電話又來問了,說他聽到有一個人能夠算到什麼時候往生,問我說師父你說我要不要去。這就是根鈍濁亂啊,不能夠專系一心一境,那就三昧難成。

大家想想究其原因是為什麼?我們凡夫第一個就是貪功德,這是修行人一門深入的修法上大忌,就貪功德,所有的修學功德包括放生、印經等等這些,他都認為說這個東西會怎樣怎樣,可是我們在修這個功德的時候,你有沒有步調一致地發的是真為生死的心呢?如果你潛意識裡面沒有真為生死用上心,還可能帶著點世間的求回報,這個一定要自己對治,那麼將來一定把所有出世間的功德都轉化為世間的福報了,很可能你還是沒辦法。甚至有時候總愛聽一些高妙的,現前平鋪直敘的親切的話,他覺得太常見了,覺得這個不高妙,他不以為然。再一個就是把世間的散亂帶到學佛的習氣裡面來。世間的散亂大家都知道,什麼東西說,這個人有本事,說到一個人有本事的時候,就是他會的多,樣樣能行,都精通,那麼世間的這些都會反而助長了(散亂)。

有時候我們學佛,大家知道學佛是治散亂之法,可是你學著學著成了助散亂之作用了,那你說學得不是顛倒了嗎?再一個剛才就講到說,也有時候說就是想在佛的經教上面他有一個總體的掌控,自以為是他能學透,學通,殊不知越學越遠,一點都沒通,一點都沒透,等等等等這些,反正我們在這方面要有一個注意,就是要咬定了這個行門一定要一門深入。這個太重要了,要知道我們有時候說,為什麼世間人說三天不拿就手生呢?何況我們的心念,這個心念你要念念地要管它,這個真正地進入高度修行了,你一念稍不慎馬上就走。這個《地藏經》裡面講到: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他不是說業力排山倒海地來襲擊你,他很可能就是你輕微地一個習氣,就是一念生起來,馬上就能把你轉了,那你也沒辦法。這就是我們心想的,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就治不了散亂這個常態了,所以這樣三昧就難成。

所以光鎖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跟鑽木取火一樣,我就在這鑽,就在這鑽,不斷地鑽,它肯定有溫度,甚至有時候我們可惜的是什麼?已經鑽出來溫度了,你有時候沒有鑽出溫度冷冰冰的時候,這挪一下,那挪一下,就守不住還好說,有的已經鑽出來溫度了,甚至已經生煙了,就差一點了,馬上被轉了。所以修淨土裡面最大忌的就是被他宗知識轉了,這已經不是說歪道、邪說,被他宗,今天來了讓你持咒,明天來了讓你說上生兜率內院,甚至說琉璃世界,香巴拉國土,什麼在修行的要這輩子現證大圓滿,即身成佛,開悟等等這些,在修淨土裡面來全屬於擾亂,副作用。為什麼?你鎖定了這個你覺得相應,那麼你的根性就是這樣,而且淨土一門它是說適合所有的根性,就是你自我以為是一個上上的根性,那麼你念佛念得一相三昧,自然現前跟其他的三昧,什麼首楞嚴三昧,持大悲咒三昧、陀羅尼三昧都是一致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咬定這個一相三昧,你只管走嘛,這一條路走,條條路通羅馬。而且這就是一條大莊嚴路,這個路上不會著魔,有人護駕,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念念攝受不取,你還怕什麼呢?妙莊嚴路。所以怕的是什麼呢,就是你轉頭換路,而且眾條路展現在前面的時候,你舉棋不定,不知道走哪一條,這個走一會兒掉回頭,那個走一會,甚至在中間橫穿馬路,這是很危險的,等等等等皆是如此。這就是我們智者大師在這答的,為什麼說佛的淨土法性平等,而要偏求往生極樂呢,就是眾生的原因。

好,時間關係,我們休息10分鐘分鐘,到4點一刻的時候,4點10分的時候,大家再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再定定心,那麼繼續我們《淨土十疑論》第四講下半場的講解。

剛才我們講到了說智者大師回應這道問題的時候講到說,因為眾生是鈍根,心濁亂,所以要這個專至生一國,那麼這樣的話呢,才能夠比較有把握。後面又用一段文字其實是引的經文裡邊用佛的教證來印證他的這個回答是有依據的,我們再往下看。

如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這是在《隨願往生經》裡邊普廣菩薩也提出來這個問題問佛,那麼「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閻浮提是哪裡,就是咱們這,「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這裡這段經文就開始講到什麼呢?講到我們常說的專修了。為什麼說這麼提倡專修?你看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我們翻開經論去看一下,確確實實是每一部經典裡邊,如果說完全沒有提及淨土就不說了,一旦勸人往生,乃至說甚至在《藥師經》裡邊都講到說,若遇有人,受持藥師法門到臨終的時候欲往生極樂世界。那麼《藥師經》裡邊提出有八大菩薩前來引路送他往生,在東方講東方教主琉璃國教主的這個經典裡邊還說勸說到往生西方,你看是不是說偏讚一國,釋迦牟尼佛在每一部經典裡邊不管正說、旁說、隱說、代說都講到極樂世界,總歸匯總最重要的歸學處就是西方淨土,西方淨土這是佛語啊。

那麼我們為什麼這裡講到說閻浮提眾生生西沒有保障,就是由於你看這裡,還是眾生根性問題,由於我們是濁亂眾生,所以要專心西方之境才易得往生,由於我們是取相凡夫,所以一定要從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那確確實實十方皆有淨土,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本事顧全大局,只能就自己所能及處而鎖定西方極樂。

這裡這個是在經典裡面的教證,對智者大師回答的一個首肯。因為一行一門是凡夫很難做到的。大家想想我們現在一行一門都很難做到,就念個阿彌陀佛一天都念不起來,想不起來,念念說我要念佛,念著念著一會兒一下子就想不起來了,何況多行多門同時並進能入三昧嗎?過來人都是從一行一相入的法界啊,《法華經》裡面常不輕菩薩修什麼法,就只磕頭,什麼也不幹。這個周利槃陀伽,佛的弟子,只說了笤就忘了帚,說了帚就忘了笤,只說笤帚兩字,整天念來念去,七天開悟了。大家想想,就念掃把,什麼都不會管,念掃把兩個字都念了前字忘的後字,就這樣的根性也是淨土當機者啊。《彌陀經》裡面,一行一相。

歷史上有個葛繼芝夫人,她是用怎麼念佛呢?她是織布的,這邊梭子扔過來,織過來念一聲佛號,織過去念一聲,念得就光織布的時候念佛,什麼也不想,念得滿屋子放光,把她夫君也給度了。一個打鐵漢天天念阿彌陀佛「叮叮噹噹我往西方」,就天天打一錘子鐵念一聲佛號,走的時候自知時至。這都是從一行一相入的三昧啊。在此之前給大家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心入的無生忍。所以說以偏求一土,是由於凡夫的什麼呀?他境越寬心越散,所以一定要偏求一土。真正證到無生法忍這就是凡聖的區別了,如果入到這個一行三昧,證到無生法忍以後,念佛三昧以後,你在那個時候往往相反了,正好相反了,怎麼樣啊?凡夫是境越寬心越散,收不住。

聖者是什麼啊?境越廣心越淨,正好相反,菩薩他是怎麼,為什麼說果位越高,才能夠分身散影到更多的國土去度眾生,初地菩薩可以同時去一百個佛土,二地菩薩就去一千個,為什麼?就是境越廣他心越淨,空性越證得高。如果登到聖人的時候,那個時候為什麼說觀音菩薩的普門就是因為他的境寬啊,所以心淨。心淨是由什麼體現,由他的境寬來體現的,普門示現,以無門為門,境寬是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是他的心越淨,沒有一絲一毫的這種著相分別。

那麼在這種地步才可能越空越有,越有越空,令一個良性的循環,凡夫不行的,凡夫稍微境寬一點,大家想一想,我在這講經的,今天在咱們福慧慈緣,明天在居士林,又在西海南苑,這境越廣心就不行,心力就上不去了,貪多嘛,所以這就是差別相,凡夫不行。不行的話,你就只能夠咬定一佛一土,佛告普廣菩薩,你看專心一境易得往生,這是說從教證上來講給智者大師的,為什麼我們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給智者大師做一個首肯,他的回答跟佛經裡邊是完全步調一致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我們還有一個疑問,顧忌到說,那麼光鎖定一佛國土,那麼會不會功德有所折扣呢?我們再往下看。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你看,這是給匯通呀,就是說《華嚴經》裡邊的一多無礙境界,大家不知道你們能不能夠心力提升,什麼叫一多無礙,就是一個跟多個它是相通的,是相互具足的,是相互無礙的,一個可以代表多個,多個就是一個,匯成一個。為什麼這就講到,最近也在講《地藏經》,為什麼說《地藏經》分身集會品,分身就可以每一身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集會就是無量百千萬億地藏王菩薩共復一形,化現成一個。一個和多個無礙的,見一尊就是見百千萬億尊,百千萬億尊就可以匯成一尊,這是整個宇宙萬法裡面的真實狀態,所以說我們求生一淨土,就等於具足無量佛國土求生成功了。

所以在《彌陀經》裡面,你看大家還記得有這麼一個情節嗎?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怎麼樣?各以衣裓,就是這個裙子的前面的前擺,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個從事相上來講,說好像神通無礙,就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其實就是用念,意念,一個意念就具足了一佛,具足了無量佛啊,同時並行不悖,一頓飯的功夫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後來蕅益大師解釋這個是什麼呢?就等於說極樂世界一念啊,一舉首一投足都跟十方三寶貫徹無礙,為什麼貫徹無礙啊?就是因為一多無礙,一佛土就是多佛國土,一佛就代表十方一切諸佛,所以我們說極樂世界是一個總持國土。

在《無量壽經》裡邊其中有一願力是: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承佛的什麼神力呢?就是承佛的平等功德之力。供養諸佛,怎麼樣供養啊?諸佛就是供養一佛就是供養一切諸佛啊,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你看,只要從這個內涵來講,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同於往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這就不要說往深了講往遠了說,就近而言。大家都知道,你們簽過證嗎?去旅遊過吧,到歐洲,整個一個歐共體,你只要簽到一個國家,比如說法國你簽了,整個歐洲好像就是暢通無阻了,就等於說歐洲都承認了,大家想想世間的這個簽證就這麼一個事兒,我們都覺得說有如此的方便,何況整個法界來講事事無礙,就是這個道理。生一佛國,為什麼你看這裡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為什麼?以同一佛法性故。大家知道就土而言,常寂光土是遍一切處的。

那麼我們生到凡聖同居,生到方便有餘,生到實報莊嚴,能離得開當下的常寂光的遍一切處嗎,能離得開嗎?那麼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面說,阿彌陀佛就是說往東方去,無量國土裡邊化現一個國度裡面一尊佛去化現,去度化眾生。那從這點來講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化身佛啊,我們念化身佛,尚且可以怎麼樣啊?念得平等功德顯現,何況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呢,更優一等。而且統共就暫且來講,比如說阿彌陀佛他也是法身佛裡邊稱性發揮出來的報身,釋迦牟尼佛也是法身佛裡面稱性發揮出來的化身,不管報身化身他有一個身,那我們就念一佛身,哪一個佛身能離得開這個清淨法身毗盧遮那的遍一切處狀態,就是我們禮一佛,拜一佛,念一佛,乃至見一佛,見一佛的時候能離得開一切法遍一切處的法身佛,能離得開嗎?不能離得開。

所以說生一國土就是生一切國土,見一佛身就是見一切佛身,它是貫徹無礙的。但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事相上來講,你必須只能鎖定一佛土一佛,為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在溝通上面你只能用一道,剛才講了兩道就不行,大家誰見過說用兩條腿走在兩條道上你能往前走嗎?兩條腿只能走一條道,兩個腿分開走兩條道走不了,一個方向不對,二一個它有分歧,那麼所有的路最後還是通到一個地方。

我們再打個比方,大家都坐過飛機吧,飛機我們如果說從地面往上飛的時候中間不是有云層嗎,對吧,過了雲層以後就是外邊的外圍,整個一個湛藍無邊無際的一個天際,那麼就這個無邊無際的天際來講,這是十方三世平等國土,可是我們在穿透雲層的時候,你是不是只能找一個點而過呢?你能夠整個把這雲層都同時越過嗎,飛機它只能找一個點過,通過這個點越過雲層,那麼就等於豁然開朗,一切天際一覽無餘,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都要通過這些比喻來講,為什麼說偏指極樂國土,就是為了一個方便,為了一個快速成就,為了一個這是諸佛弘法的一個常法範式,要偏指。為什麼,境不能廣一定要一,因為什麼,凡夫只有這個本事。所以說對於這個一切的佛土的這個理啊,還有所有佛土呈現出來差別相的這個事,我們要學會自我調度活學活用。就今天第三疑裡邊我們講到的這個理,當然這段開示也比較高妙,我們來做一個領悟,這是在淨土十要裡邊有一個序分裡邊有講到這樣一段話,我們來領悟一下,他講到怎麼說呢?這個祖師講到說,彌陀之岸,在此我也講過,彌陀之岸就是說阿彌陀佛不是在彼岸嘛,極樂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此岸嘛,彌陀之岸呢本無彼此,那麼這就說一切國土法性是平等的,對不對,本無彼此。

釋迦之船,釋迦牟尼佛講法讓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度化眾生的船啊,釋迦之船,實無往來,也確確實實沒有一個往來,為什麼?平等法性。譬如一燈,分照八鏡,好比有一個燈,旁邊立了八面鏡子,一個燈照八個鏡子,大家知道那是一種什麼境界啊,什麼境界呢?鏡有東西,這個鏡子有東邊有西邊有南北對吧,光影無二,燈發的這個光的這個影子有二嗎?統共就是一團光明,這是說的平等功德,光影無二,但是不要忘了差別相上鏡有東西,對不對。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彌陀說法,遍光影中,就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現前說法,所有的這個往生極樂信願行三資糧之法呢,是平等的,遍於一切處的光影中,都在,不知道在哪個國土裡邊表現是什麼形式我們不曉得,但在娑婆世界它的形式就是信願持名往生極樂,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這句話要聽明白了,就是釋迦牟尼佛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他設一個方便,怎麼樣的方便呢,獨指西鏡,東、南、北或者東西、西南、西北、南北等等這些方面,八面鏡子,八個方向都沒有講。從光影上來講一切國土法性功德平等,對不對,光影無二。從方便上來講,釋迦牟尼佛只說了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你一入西方之鏡,所有鏡面的光影在不在現前呢?所有的光影有分別有高下嗎?沒有。

可是在於凡夫來講為什麼呢?已到彼岸者可以忘彼此,就是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一切佛國土平等無二,未入法界者,你還沒有成功往生,沒有融入法界,沒有融入成平等的法性的時候,不可以泯東西,東就是東,西就是西,東西同時南北同時,你就顧及不了,只能夠從東到西。所以說釋迦方便獨指西鏡,你看這是一個佛的平等法性,我們明白,二一個自己的身份水平一定要弄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可以說是說非說理說自說他,一切平等。可是現在我們平等不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如此的來認知,我講的這段大家能明白嗎?能聽明白嗎?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你看:「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就是你能悟到平等法性中就屬於光影無二,那麼方便說法中就等於說獨指西境,可這雖然獨指西鏡,什麼呢,八鏡光影平等,所以說一影就是指的西鏡,一切影就是指的八鏡,八鏡裡面的影就是指的平等之光,雖然是平等之光獨指西鏡,一合八,八合一,所有的光影和一月影,一月影和無量光影都是相互無礙的,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切切,為什麼就只說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就是由於我們眾生的障重,由於境細我們的心粗啊,由於我們的識始終是揚的,散亂的,所以只能夠鎖定一個佛土,相續易成就而得往生啊,念念這樣,這輩子始終就這樣,心中唯有這麼一個追求。那十個就有十個可以往生,一百個就有一百個可以往生。因為沒有雜緣啊,唯西方是趨,能夠得這個正念。

再一個我們跟本願的,與佛的本願相應的,為什麼說與佛的本願相應求生極樂,求生其他的國土,它的條件不一樣,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與佛本願相應,這個佛的本願有兩個本願,一個彌陀本願四十八願,就是攝受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另外一個是釋迦本願,釋迦牟尼佛來這幹什麼啊,唯講彌陀本願,就是只是攝受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多會說法的最後總結陳辭,就是從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可不要把光記著彌陀本願忘了釋迦本願,這兩尊佛一唱一合,一個遣發,一個接引,這是他們兩位的本願,往生極樂世界,隨順佛語不違言教,不違佛教,這是一個佛弟子真正的本分啊,在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裡面有一段話,大概就是說,身為佛弟子,佛說幹嘛就幹嘛,佛遣去哪裡就去哪裡啊。要隨順佛語,佛讓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才不失為真實佛弟子啊,為什麼?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你就聽話就可以了。只要能守得穩,信得極,那麼每天與西方相應,將來我們的出現就在九品蓮花為父母在西方,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我們為什麼偏讚一佛國土啊。

下面我們再從差別相上進行一個了知,就是為什麼說差別相上,我們說極樂世界跟其他國土還是有差別相的,那麼就我們剛才講到的平等法性我們先拋開不講,就作為一個娑婆世界,一個具縛的凡夫而言,差別相上為什麼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極樂世界的什麼啊,境勝,就是外境是殊勝;二一個緣具,因緣具足,外境殊勝那麼使我們的修行穩紮穩打,常說的節節高陞。這個修緣具足是什麼呢?使我們能夠念念不退,始終在道。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我們看一下,從差別相來講為什麼說要往生極樂國土這一個國土,就是因為它最具足修行成道之因緣,從平等性中有差別相,為什麼呢?彼佛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啊。

鎖定我們現在本位而言大家看看,我們這裡首先最障道的因緣是哪四種呢?就是生、老、病、死,大家說是不是,有生的苦惱,那麼每生一次,必然就要死一回,生死之際是最障道的,為什麼一隔陰就迷掉了,可是極樂世界它是蓮花化生,沒有生苦啊,那麼我們在這個這裡是七十的話,就古來稀了,無常迅速,可是極樂世界壽命光壽無量沒有死苦。一生必至補處,他的修行保障就是你不會有這個生死之苦的障道,中間障道因緣,每一次都得重新洗牌又忘掉了,再重頭再來,能不能接的上還是兩碼事,會不會說上輩子的功德轉成世間福報又是一碼事,又是一層都沒有保障,在此之中還有老苦,為什麼?衰老代謝,寒暑來往的時候,你會有老苦啊。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就說明沒有生老病死啊。特別是老,四大不調的話,我們生病就有苦患感,如果是根器上一點的話,生個病反而成了他修行的助道因緣。那根機差一點的話,一生病全沒了,一切道行就沒有,馬上就這個病業因緣就給轉掉了。所以說身安則道隆,就是身不安了,道不隆了,修不起來。極樂世界這就為什麼他具足修行因緣,境勝緣具足就是這個意思。

再一個我們這個世界有情愛眷屬啊,為什麼是要出家,有出家,有在家啊,在家就是情愛眷屬,眷屬圍繞你捨不下,有愛別離苦啊。極樂世界沒有父母、妻子,沒有愛別離苦,人人都是一個修行者啊。我們這個世界有仇敵會怨會,怨憎會苦。極樂世界就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怨憎會苦。我們這個世界有時候會痛苦飢寒,福報三六九等,所求不足。那麼極樂世界衣食珍寶都是自然具足,就沒有一個求不得啊,什麼東西都是應念即至,完全把這種念力功德給打開,一念起妙有裡面就顯現什麼境界,就這樣的殊勝,境界殊勝,緣法具足。當然這還是從分段,就是凡夫的討厭的八苦上來講。那麼從這個修行的法上來講的話,我們這裡有輪轉生死,一到極樂世界永證無生法忍,不會退啊。我們這個世界有三惡趣,修行上講最害怕的就是墮三途,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我們這個世界,這個由於我們的心所感,穢心所感,分別心所感是穢土,有這個土、石、山,穢惡充滿,高矮平下。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寶樹參天等等這些,都是不間斷成就(我們的往生極樂世界)。

在這個世界,釋迦佛已經滅度,彌勒佛還沒有成,可是阿彌陀佛在那兒正現在說法啊。大家要設想一下這些,這個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在這個供的佛像中來當真,徒仰他的名號。一旦成功往生極樂世界的那兩尊大菩薩跟我們是勝友啊,就是把手同行的大菩薩,每天都在一塊共事。這些我再再地說,再再地講,祖師們都講過,可是這種功用,這種殊勝,這種好處利益,大家能不能徹頭徹尾從全盤的接受,認知他。提鞋都沒資格的對像,到那跟他平起平坐,觀音勢至。所以說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境界殊勝,緣法具足,我們這個地方現在群魔外道有多多啊,大家知道這種邪知邪見到處都是,到底有的學佛很多年來都不知道學佛是幹什麼的,可是在極樂世界連個魔外道的,根本就無蹤無影,你上哪去入這個邪知邪見去,沒有機會,所以說從這個境界殊勝和修學緣法具足上,唯有極樂世界設身處地,就是量身訂做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一個指向,要生極樂國土,要對接上。

在這個經典裡面,論著裡面,事實的佛法流傳中,多少大德往生極樂世界啊。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娑婆到極樂,就是一個凡聖之間的綠色通道。大家知道綠色通道是什麼?就是很快,暢通的啊。乘佛願力,就跟說你不經過安檢,直接就跟著貴賓混過去了,就是這樣的,橫超法啊。所以不但說我們有時候講到說,從凡夫來講是為了求生,因為我們的心比較濁亂,很這個難入這個一行三昧,所以才能鎖定一行。就聖人而言同樣如此啊,你看這龍樹菩薩在佛教史上是釋迦牟尼佛以後佛門的第一人啊,可是在佛經中給他授記說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已經證到初地,開始破無明的這樣的果報了,果位了,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大聖人啊。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碰到這個德雲比丘,教給他憶念一切諸佛法門。後來已經見到這個彌勒閣樓了,就是見到我們剛才講到的事事無礙的這個境界了,已經入到這個境界了,還禮普賢菩薩為他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什麼人啊,這是什麼法啊,這是什麼根器啊。你看祖師們說了,說有的人為了說求開悟,先暫且不往生,祖師就說了,你如果開悟了以後不求生極樂世界,敢保你沒有悟,敢擔保你老兄沒有悟。說悟後不求生極樂世界的話,沒有這樣的大徹大悟。文殊菩薩在這個《觀佛三昧經》裡面也是自己陳述自己宿世因緣是什麼,得了念佛三昧,常生淨土。而佛,當時佛給他授記說,汝當往生極樂世界,像這個《起信論》、《往生論》、在《觀無量壽經》裡面,人人就是皆是去向極樂國土啊。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就知道,往生極樂國土,這一方法是一切如來的入道榜樣,那我們就要學習諸佛好榜樣,死心塌地鎖定極樂世界。

各位同修,不管我們對什麼法門吧,或者平常也做什麼功德,一定要記住死心塌地往極樂世界靠,這個確確實實是我們最後的靠山了,身處末法時期。

這是今天給大家講的第三,這是第三疑了,為了回答說這個一切諸佛皆有國土,為什麼又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因為極樂世界是總持國土,法界之都。

好,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