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濁」的由來

看第五段的「命濁」。

這個命濁主要是由識陰引生的,就是內心當中一種生滅的、了別的作用,當然這個主要是講第八識了。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搭配,說是這個受陰主要是前五識,就是前五識引生的這個受;想陰是第六意識;行陰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陰。這是從多分的功能來說。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說是汝等眾生,我們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個六根的明瞭功能,是「元無異性」,它本來是一體的,本來是沒有差別的相狀。我們前面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依體起用的時候變成六根,但是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念心性。

那麼一念心性怎麼產生六根的呢?「眾塵隔越」,就是一念心性因為受到了外境的牽動(這個塵就是外境,外在的塵相的牽動),比方說明暗這種色塵的牽動,比方說動靜這個聲塵的牽動,所以把一念心性就隔成了六種差別的功能,而產生了彼此的障礙。

「無狀異生」,所以心性表現在眼根就變成為見,在耳根名之為聞,乃至於在意根就名之為知,這六種作用。

那麼這六種作用,六根的相互關係是什麼呢?「性中相知,用中相背。」這六根,當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在體性上是可以相通的。

比方說,你耳朵聽到了佛法的音聲,你是用耳朵在聽,聽到以後你很恭敬,你雙手就知道合掌,心中就能夠稱讚佛陀。奇怪了,你聽佛法是耳朵,怎麼會牽動到你的手、牽動到你的嘴巴呢?那就是六根它的內在有相通的作用。

你拜佛的時候眼睛看佛像,你就知道要很自然就拜下去。你眼睛看是眼根,但是你拜佛是身根。你眼睛看你的,身體拜身體的,不可能。它作用的時候,它的體性是相同。它會互相配合,配合得很好,所以它性中是相知的,內在的體性是可以互相的了知。

但是,它的外在的作用卻互相的獨立。你看我們眼睛只能夠看色塵,耳朵只能夠聽聲音,其實在用中是有獨立的。所以,六根當中有它的各別的獨立相,也有它互相的相通相,所以「同異失准」。

六根它們的關係到底是相同還是相異(相異就是不同),是很難有一定的標準。總而言之,「相織妄成」,六根的明瞭功能跟六塵的塵境交互作用,構成我們生命當中第五重的污濁相,名為命濁。

這個命濁就更微細了,你更難了知它了,那是內心當中一種了別的生滅相。在唯識學上對這個命濁有一個偈頌,說「去後來先作主公」。這個明瞭性它是最先來。你是怎麼投胎呢?你就是那個明瞭的心投胎到父精母血的色身裡面去,那一念心識來投胎的,那個明瞭性。

但是走的時候,那個明瞭性最後離開。它一離開的時候你全身就冰冷。當然,那個了別性是受業力主導的,就是我們這個業力主導著這個命濁。這個阿賴耶識到天上、到人間去投胎,就構成一個所謂的命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