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一個修行人有八種思考模式,我們首先先了解的,我們要對一對我們目前是屬於哪一種,再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調整。那麼既然我們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導我們,那麼我們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

我們看甲二、發心的差別相。那麼先講八種發心,再講四種差別。先看八種發心的第一和第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我們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兩種的差別。那麼第一種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這個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麼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觀察他內心的活動,他的內心習慣性往哪個方向活動,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當然他也就沒辦法去調整。

那麼這個人幹什麼呢,但知外務,攀緣人、攀緣事,總是向外攀緣。那麼這一下講出了四種攀緣:

第一個,或求利養,他心中追求物質的享受;或好名聞,他攀緣美好的名聲,博取別人的讚美;或貪現世欲樂,今生五欲的安樂或望來生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那麼這種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聽經,那當然他也不能用教理來觀心、來調整自己,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那麼這種人就是邪惡了。

這種邪惡的人,以印光大師說即便他來生不墮落,他福報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業,第二生的時候享受快樂,第三生就墮落到惡道去了,三世怨!因為他的種性已經形成了三塗種性了,那麼即便他不馬上墮落,也是遲早的問題了,因為他的因種已經種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那麼這個人對物質的享受淡薄,對名聞利養、別人的讚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對五欲的快樂,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這方面跑,那麼他的心是調整到為了了生死,為了圓證菩提,他的心盡量往這兩個方向去經營,如是發心,名之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