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兩個:

(一)機緣未至,默然待時:假如眾生善根尚未成熟,若為他說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這時佛陀默然,等待未來的因緣。

(二)機緣既熟,應病與藥:如果眾生善根已成熟,佛陀就為眾生開演種種的法門,以對治眾生的諸病。以上說明佛陀說法能契理契機。

這段的佛以度生為懷,值得我們注意:佛陀不論以什麼方便來度眾生,他的內心只有一個目的,完全是為利益眾生,弘法的目的就是只為眾生能得到利益。《金剛經》說,事實上佛陀並沒有說法,若說佛陀有說法則是謗佛。如果佛陀沒有說法,世間怎會有佛法的流通呢?智者大師解釋說,因有四悉檀因緣而安立佛法。這是說,佛法的建立是基於使眾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悉檀,如果沒有四悉檀因緣,佛陀不說法。

到了末法時代,尤其唐朝以後宗派的爭執,如中觀學者譭謗唯識學者,他們認為建立阿賴耶識是著相;唯識學者也批判中觀學者,認為為他們安住在偏空。如是宗派間的批評紛爭,使佛法的修學落入意識形態的爭執,這是由於不明白佛法安立的因緣,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就是說這個人心中的障礙,必須借由這個法門才能解脫,另一個人的障礙,又必須要借另一個法門才能解脫,所以藥是用來治病的,病治好時,病不可得,藥也不可得。

所以佛法是應病與藥,可能你不需要這個藥,但別人需要,所以選擇自己所需服用的藥物,但對別人所需服用的藥物,保持尊重與讚歎,這才是佛教興盛的相貌。因此我們不應該落於有所得的法執,如是才不會失去佛陀說法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