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家的房子著火了,你是先救火,還是放著燃燒的房子不管,去追究引火者的責任呢?顯然,我們應當先救火,等到火被徹底撲滅了,再去追求責任也不遲;如果放著燃燒的房子不管,自己的財產轉眼之間就會燒盡,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內心「著火」了,我們是放著內心的火氣不管,去喋喋不休地抱怨、指責、批評他人,還是先息滅內心的憤怒之火呢?很顯然,如果放著內心的憤怒之火不管,任憑其熊熊燃燒,就像放著燃燒的房子不管,而去追究責任一樣愚蠢。

《入行論·安忍品》中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意思是說,一念嗔心可以摧毀自己在過去一千劫中通過佈施以及供養佛陀等善行所積聚的一切福德善根。

《菩薩藏經》中說:「夫瞋恚者,速能損害,百千萬劫,所集善根,是故我當,披忍辱鎧,摧忿恚軍。」意思是說,我們內心的瞋恚,能夠迅速損害自己過去在百千萬劫中所積累的善根,所以應當披上忍辱的鎧甲,摧毀憤怒的魔軍。

《楞嚴經》中說:「十方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意思說,十方如來看待瞋恚就像凡夫見到鋒利的刀劍一樣;而菩薩見到瞋恚,就像躲避被殺戮一樣。

《寒山詩》中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嗔就像心中熊熊燃燒的烈火,能夠燒燬功德的樹林,所以想行持菩薩道的人一定要用忍辱來護持真心。

憤怒不僅能摧毀自己的福德善根,而且還能障蔽自己的智慧。《法句經》中說:「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意思是說,忿怒的人智慧被忿怒所蒙蔽,不能見到諸法的法性真諦,也不能明白因果之道,能夠去除內心忿怒的人,福德和喜悅會常常伴隨。

從上面的諸多教證可以看出,內心的憤怒確實如火一般會燒燬自己的福德,如果我們的內心已經生起憤怒,卻置之不理,反而隨順憤怒,喋喋不休地到外境上去抱怨指責,那麼就像火上加油一般,內心的怒火會燃燒得更加厲害,最後就會將自己過去所行持的善業燒燬殆盡。

在我們很多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種「放著自心憤怒之火不救,而去追究責任」的習慣:如果某人做了讓我不開心的事情,我內心會感到憤怒,於是就希望用諸如抱怨、指責,甚至打罵等各種報復的方式,也讓對方不開心。我們心裡會想:「你害得我痛苦,我要懲罰你,也讓你痛苦。只要看到你痛苦,我就會覺得好受。」

我們的內心是這樣想的,其實對方也會這麼想。如果你真的做出了傷害對方的言行或者舉動,對方也不會服服帖帖地就此善罷甘休,他或者她也會以牙還牙,用讓你痛苦的方式來平衡自己的內心,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彼此不斷地互相報復,最後肯定是兩敗俱傷。

在此世間,有很多起初關係很好的朋友、夫妻、父子、上下級等,最後反目成仇,其原因大抵如此——最初受傷害者,可能只是覺得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是對自己的傷害,然後就耿耿於懷,並且想通過傷害對方的手段,來達到平衡內心的目的。其實,通過抱怨、指責和打罵等報複方式傷害對方並不能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反而會使自己受到二次、三次等重複傷害,最後導致內心極大的痛苦。

其實,當我們受到他人的傷害時,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理智的行動就是先來呵護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真的受到傷害,而不是放著內心的痛苦不管,去與傷害你的人作鬥爭。就像拿起滅火器去息滅自己房屋上的火一樣,我們要本著「善待自心」的目標,提起「戒定慧」的滅火器,息滅心頭之火。

如何用「戒」來息滅心中火呢?就是不斷思維憤怒的過患,遇事無嗔的功德,內心經常想像自己能夠「熟視無睹」外境的傷害。《阿含經》說:「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如果用諍論、抱怨、指責來止息諍論,永遠都不會有停止的時候,只有以忍才能息滅諍論,忍是世間非常尊貴的品德與智慧。《法句經》中說:「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意思是說,抱怨永遠息滅不了外境上的抱怨之事,心中沒有絲毫的抱怨,外境上的抱怨之事就自然會消失,我們應當牢記並奉行這個道理。

如何用「定」來息滅心中火呢?就是在遭遇痛苦時,一邊觀察自心,一邊讓自心一念不生,避免讓自心沉浸在痛苦與憤怒的火焰之中。據說有一次,佛陀曾用海龜避免海狗傷害的方式來教導用禪定的方法調伏內心煩惱的原理。海龜在沙灘上伸出頭與四肢,海狗過來,試圖咬海龜的頭、四肢,海龜就迅速將頭與四肢縮回龜殼中,於是海狗對海龜就無可奈何了。外境上的種種傷害就像海狗,我們內心的種種不正確的思想就像海龜的頭與四肢,如果任憑其伸展,我們的心必然會受到種種傷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心,不讓自心生起任何念頭,傷害就無從進入自心。禪定就是止息念頭的方式。禪定時,未必需要正襟危坐,我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讓自心一念不起,只要保持內心明瞭即可。如果不想走路,也不想跏趺坐,可以用右側臥的方式來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安詳。總之,不要讓不好的妄念佔據自心。

如何用「慧」來息滅心中火呢?《中論》中說:「業惑分別起,彼從戲論生,戲論空能滅。」意思是,業與煩惱是從自心的好壞等分別而起,而分別則是由自心執有執無的戲論而起,而執有執無的戲論以空性的智慧可以滅除。我們先是執著外境上的事物真實存在,在真實存在的基礎上,內心又去評判外境的好壞優劣;由於評判外境的好壞優劣,於是內心就生起種種痛苦與煩惱,並造下種種惡業。

其實,外境上的一切事物,猶如夢境般幻化不實,子虛烏有。執著外境實有就是一種愚昧,判定其優劣也是一種愚昧,如果能不斷地觀察外境的虛幻不實,就可以從根本上滅除痛苦與煩惱。《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一切有生住異滅的有為法虛幻不實——像夢境,又像幻師幻變出的幻境,又像水泡,又像空中影像;這些有為法剎那不住——像早晨的露水會迅速消失一般,又像閃電只是可以顯現一剎那而已。我們應該時時這樣觀察身、心、世界,執著實有的習氣就會漸漸減弱,內心執著優劣的分別戲論也會漸漸息滅,內心不執著外境的優劣,瞋恚等煩惱痛苦根本就無由而生。《釋量論》中說:「凡夫見到好的外境就生貪,見到不好的外境就生嗔,要想斷除貪嗔等煩惱痛苦,必須明白外境上的好壞根本就不存在,只是自心的捏造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的內心生起了憤怒或者不滿之火,不要去抱怨指責,而要用戒定慧的方法先滅除自己的心頭火,這是真正的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