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
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
每天早晨,我們靜坐的時間實在不長。然而,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在一念靜寂時,聽聞大地的聲音——幾隻鳥兒總是輕柔地叫喚,群鳥也溫和地回應,這的確是很美的聲調。盡管我們無法明瞭小鳥彼此間對答的內容,卻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片充滿祥和的世界。
大地眾生何其多!萬物共住是一件多麼奧妙的事。「和」就是萬物共同的依據,彼此若能相互尊重,才能在和睦的世界裡共同生活。
佛陀時時警惕我們,人生有很多的困難,最難的就是度過心靈難關。在重重關卡中無法超越,只要心念一轉,就可以看破人我是非,透徹人生的道理。所以說「一理通,萬理徹」,如果破除了困難,我們的心就會很平和。
佛陀說修行人的心態有二十種困難,接下來是第十三難。
丈夫豈可輕少年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人人都有我見,這種自我的心態與見解,就是造成「心」的困難之因。我們要知道數學,不一定在學校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彼此教導與學習,互為師也互為徒。當老師的人,可以從學生身上得到很多東西;而老師為了教人,也必須精進探討,所以一邊教一邊也在學。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些都值得彼此分享。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在原地踏步,等到必須教人時,自己才會提起精進心,無形中就能學到更多,來求教的人,他們以不同的心境看相同的事物,也可能發現更好的方法。因此很多時候,在教的同時也就是在學。
有一位剛上中學的孩子,接受大愛電視台採訪。他的智識見解都十分成熟,此外,動作也非常利落。我們大人已走過幾十年的人生歲月,然而要學習一樣新事物,也不一定能像他如此熟練。那一天,看他在工作裡推著工人載重物的獨轉車,很輕鬆地將粗重的東西運送到目的地,甚至還用跑的。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懂得運用自己的智識,分辨眼前的工作應該用什麼方法完成,應該如何使力才能操作自如。
很多時候,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本能(本具的智慧)來發揮良能,所以我們應該以謙虛、尊重的心,來看待四週圍的一切人事物。謙虛,才能擁有更寬闊的空間,如果太自大了,周圍的空間就會被自我填滿。
下一句是「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曾經種過田的人就知道,必須彎下身體才能插秧。我們待人要謙和,時時懂得禮貌和尊重,就像在種田一樣——插秧一定要往後退,每後退一步,就插好一列秧苗,人雖是向後退一步,工作則是往前增加了。
因此,待人處事如果能夠退讓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不需要與人爭論是非得失。學佛就是要做到「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如果時時謙虛、退讓,自然就能縮小自己,周圍的境界也就會更開闊。
接著是「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從前的聖人都十分謙虛,並且縮小自己。真正的聖人,必須超越種種人我是非的考驗,同時尊重大地眾生。佛陀說,一切眾生的智慧與佛平等,因此聖人敬畏後生。
老和尚與小沙彌
有句話說「後生可畏」,意思就是不是只有我行,後來的人比我還行。在禪宗公案裡,有這麼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帶著小徒弟出門行腳,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輕鬆地走在前面,自己卻背著包袱跟在後面,心裡就想:「因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輕鬆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薩道,將來也要教化眾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願。這一動念,前面的老和尚馬上轉頭說:「來!包袱讓我背,請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師父怎麼突然對我這麼尊重,待我這麼好?老和尚輕聲細語,恭敬地說:「因為你發大心要行菩薩道,拯救天下眾生,所以我應該尊重你,讓你走前面,東西我來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從命。走著,走著,心裡又開始想:這樣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發一念心,師父就這麼恭敬我,將來我如果再進步,就可以當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當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態時,老和尚又出聲叫他停下來,態度很不好地對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後面走。」
小徒弟覺得師父真奇怪,剛才是那樣,現在又變成這樣。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說:「剛才你很謙卑又發大心,願意精進認真以拯救眾生,這個志願很高貴,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現在你還沒成就,就想要博取別人的恭敬,實在太自大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從這個小故事裡,我們就知道,謙虛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對人謙虛,還要立大志願,這是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態度。學佛必定要具足謙和,才懂得尊重年輕、未學的人。所以「丈夫豈可輕少年」,大人物也是從無名小卒一路走過來的,因此不應該輕視年輕或資淺的人。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三人同行,另外兩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為善良正當的當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感恩及學習;然而,示現不良形態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他能讓我們提高警覺,反觀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裡,我們要彼此相教、相學,互為師徒,這就叫做「教學相長」。我們能夠當老師,就是因為有人願意接受教導,自己才能更精進去探究,總之,我們在世間要能夠心和謙虛,才能過著真正美滿的生活,學佛的心態不要有「缺角」,應該要學得圓滿,這才是真學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