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分律》,亦稱《曇無德律》(曇無德意譯法藏或法密),原四十五卷,現行本六十卷,姚秦弘始十年(408)罽賓佛陀耶舍於長安中寺譯。它是漢語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廣律。《四分律》因全部由四分構成而得名。

  初分為比丘戒,第二分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個半犍度(北宋麗藏本,依舊寫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前二犍度),第三分為中間十四個半犍度(北宋、麗藏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十六個犍度),第四分為最後二犍度等。這樣的分段,道宣等都以為因結集時分四次誦出,但後來義淨說是因梵本分為四筴故稱四分。定賓《飾宗記》從義淨說,元照《資持記》則仍依道宣之說。

  《四分律》為曇無德部所傳,一般稱為五部廣律之一。《僧祇律》後記說"優波崛多後遂有五部名生",曇無德名列於最初。故此部律系從優波崛多系統下分出。唐代玄奘到烏仗那國時,其地還是五部並行,並以曇無德為首(見《西域記》卷三)。

  本律原屬聲聞乘,但律宗學者北魏慧光即已判為大乘。唐代道宣更明確的主張《四分律》通於大乘。象《行事鈔》卷上三說:"四分宗義當大乘。"同書卷四說:"四分律一宗是大乘。"《羯磨疏》並以五義證"四分通明佛乘"。
  他所引的五義中有勸信頌及戒本迴向文,都是曇無德部流傳本所加。

  《四分律》的譯出,據《出三藏記集》說,是秦主姚興因鳩摩羅什的建議迎佛陀耶舍來長安,因佛陀耶舍能誦《曇無德律》,司隸校尉姚爽就請他翻譯。姚興懷疑他只憑記憶會有錯誤,經過測驗,耶舍能以三天功夫記憶藥方戶籍四十餘紙,誦出一字不錯,才加信服。譯出的時期是弘始十年(408)。另據《四分律》序說:支法領曾在于闐遇著佛陀耶舍,知道他通《四分律》等,就在那裡寫出梵本,於弘始十年偕回中國,姚興即於其年請耶舍譯出此書。當時有持律沙門三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參加,而以支法領的弟子慧辯任校定之事。這樣《四分律》又有校改的一本,唐定賓作《飾宗記》時,還是已校改本和未校改本並行的。《法經錄》謂《四分律》題為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這大概是因《高僧傳》總說佛陀耶舍曾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等,就認為譯《四分律》也是二人共譯了。今通行本即從《法經錄》之說。《宋高僧傳·曇一傳》說本書為佛陀耶舍共鳩摩羅什譯,未詳所據。

  《四分律》主要說明僧尼五眾別解脫戒的內容和受持的方法。但關於本書的主旨,古代諸律師說法不一:一、有說此律以止(二部戒)作(犍度等)為宗,二、道暉說以受(受戒時總發戒體)隨(受戒後隨事別修)為宗,三、有說以止惡為宗,四、法願、智首說以教行(專精不犯,犯已能悔)為宗,五、有說以因(戒本及犍度所明止作)果(大小持戒犍度)為宗,六、道雲以為戒在多處別說不可論宗旨,七、法礪說以止善為宗,八、道宣說以淨戒為宗,九、懷素說以戒行為宗,十、定賓說以善說毗奈耶為宗(見《四分律開宗記》卷一,《律宗綱要》卷上)。

  本律內容,可分為序、正、流通三分。初五言頌四十六頌半為勸信序,次長行"如來自知時"以上敘舍利弗請佛結戒因緣為發起序。此二序為序分。

  正宗分包含二部戒及二十犍度。

  二部戒中,初比丘戒(卷一至二十一),即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百眾學,七滅諍法,共二百五十戒。每一戒下各各說明緣起(為何事結戒)、其緣起人(因誰結戒)、立戒(佛結戒的經過和所結戒的條文)、分別所立戒(條文的解釋)、判決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輕重的判斷)。每結一戒必說十句義(結戒的意義),即"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長,難調者令調順,慚愧者得安樂,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正法得久住"。(本律與今斯里蘭卡所傳的《巴利律》同出於法藏部,故內容極相近。
  特別是比丘戒墮罪的條文次第,二律多作對應的互換,例如《四分律》波逸提第四和第六條,在《巴利律》即為第六和第四條等,可見二律有近支的關係。)

  次比丘尼戒(卷二十二至三十),即八波羅夷,十七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波羅提提舍尼,百眾學,七滅諍法,共三百四十八戒。眾學法及七滅諍法與比丘共,文中略去。波羅夷前四戒,僧伽婆尸沙前三戒,尼薩耆波逸提前十八戒,波逸提前六十九戒,與比丘共,其緣起等已見比丘戒中,故此中僅有結戒條文。其餘與比丘不共的各條,每條下也都有緣起等五段,如比丘戒。

  二十犍度中:一、受戒犍度(卷三十一至三十五),說釋迦佛出家成佛,度人出家受戒,立受戒法的經過,和所立的受戒法。二、說戒犍度(卷三十五至三十六),說建立說戒法的緣起和說戒法。三、安居犍度(卷三十七),說安居緣起和安居法。四、自恣犍度(卷三十七至三十八),說自恣緣起和自恣法。五、皮革犍度(卷三十八至三十九),說用皮革的緣起和各種開遮。六、衣犍度(卷三十九至四十一),說糞掃衣和受施衣等的開遮。七、藥犍度(卷四十二至四十三),說關於飲食的各種開遮。八、迦絺那衣犍度(卷四十三),說迦絺那衣的製法、受法和舍法。九、拘睒彌犍度(卷四十三),說拘睒彌比丘僧破複合的經過和羯磨法。十、瞻波犍度(卷四十四),說作羯磨如法非法的分別。十一、呵責犍度(卷四十四至四十五),說呵責等七種羯磨的內容和如法非法的分別。十二、人犍度(卷四十五),說犯僧伽婆尸沙的治罪法。十三、復藏犍度(卷四十六),說行復藏法。十四、遮犍度(卷四十六),說遮說戒法。十五、破僧犍度(卷四十六),說調達破僧,舍利弗、目犍連復令僧和合的經過以及破僧的內容與果報。十六、滅諍犍度(卷四十七至四十八),說以七種毗尼滅四諍法。十七、比丘尼犍度(卷四十八至四十九),說比丘尼與比丘不共的受戒法,比丘應不應與比丘尼作羯磨等。十八、法犍度(卷四十九),說客比丘與舊比丘共住法和乞食等雜行法。十九、房舍犍度(卷五十至五十一),說關於房舍的各種開遮。二十、雜犍度(卷五十一至五十三),廣說各種雜事的開遮。雜犍度後半部分有大小持戒犍度,為其餘諸律所無。其內容從生信出家,沙彌十戒,防過十七事,守護根門等五種行,成化身等五勝法,最後得三種智明,為大小乘所共學。

  最後流通分,包含五百結集,七百結集,調部毗尼和毗尼增一。五百結集(卷五十四)說迦葉集五百阿羅漢結法毗尼的經過。五百結集(卷五十四)說佛涅槃後百年上座一切去等七百阿羅漢論法毗尼審查跋闍子比丘所行十事非法的經過。調部毗尼(卷五十五至五十七),說優波離問佛諸戒是犯非犯的分別。毗尼增一(卷五十七至六十)為律學的法數,從一數乃至十三、十七及二十二。

  本律全體的結構,依律中毗尼增一分五大段:一、序,謂"知時"以前;二、制,謂僧戒本;三、重制,謂尼戒本;四、修多羅,受戒犍度以下;五、隨順修多羅,調部毗尼以下。又依五百結集說,比丘律、尼律、犍度、調部毗尼、增一,亦為五段。法礪、懷素、定賓等則開為三十七法,即比丘戒八法(波羅夷、僧伽婆尸沙、不定、尼薩耆波逸提、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法、滅諍),尼戒六法(少不定及滅諍,滅諍法智首以下都說應有,當是律文省略),二十犍度為二十法,二結集合為一法,調部及增一各為一法,共為三十七法。中國比丘戒的傳授是從曇柯迦羅始的。但曇柯迦羅只譯了《僧祇戒本》。他來後不久,康僧鎧和曇諦也來到洛陽。曇諦譯出了《曇無德羯磨》,康僧鎧譯出了《郁伽長者》等四部經。《開元釋教錄》說唐時所得《四分雜羯磨》一卷即四經之一(此書不見於以前諸經錄,故是否鎧譯尚有可疑)。《高僧傳》說曇柯迦羅譯出《僧祇戒本》後"更請梵僧立羯磨受戒"。這些梵僧所立羯磨屬於何部雖無顯明記載,但那時已有《四分羯磨》的譯本,受戒所用很可能就是四分。又《智首傳》云:"海內誦戒並誦法正(即曇無德)之文"。《續高僧傳·明律篇· 論》也說:"窮其受戒之源宗歸四分"。道宣《續高僧傳》對以前南方律師受(受戒)遵《四分》,隨(行持)依《十誦》表示遺憾。可見自來受戒都依著《四分》的。就戒而言,所受的與所持的應當求得一致,故後來《四分律》的通行乃是必然的趨勢,但已是《四分律》譯出六十餘年以後的事了。那時元魏北台法聰開始弘《四分律》,而南方還盛行《十誦律》,至唐中宗時明令禁止,而後《四分律》才南北通行。道宣《續高僧傳·論》云:"今混一唐統普行四分之宗。"即指此而言。從唐時推行《四分律》,併發展為律宗,直至現在,漢地佛教僧尼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

  屬於曇無德部的律典多和本律有關,現存別譯或集錄而成的,就有:佛陀耶舍譯《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懷素校定《比丘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道宣《刪定僧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明弘讚輯《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曹魏康僧鎧譯《雜羯磨》一卷,曇諦譯《羯磨》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比丘尼羯磨》一卷,道宣集《刪補隨機羯磨》二卷,懷素集《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

  關於本書的註疏,舊注將近二十家(見《雲雨鈔》),現多佚失。現存的重要註疏有下列各種:智言《疏》二十卷(只存第九卷),法礪《疏》十卷(一作二十卷),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一作三卷或六卷),《比丘含注戒本疏》八卷(一作四卷),《刪補隨機羯磨疏》八卷,《拾毗尼義鈔》六卷,《比丘尼鈔》六卷,懷素《開宗記》十卷(一作二十卷),定賓《戒本疏》二卷,大覺《行事鈔批》二十八卷,志鴻《搜玄錄》二十卷,後唐景霄《行事鈔簡正記》十七卷,宋允堪《行事鈔會正記》(卷一、二及殘冊二卷存),《戒疏發揮記》(卷三存),《業疏正源記》八卷,《毗尼義鈔輔要記》六卷,元照《行事鈔科》十二卷,《資持記》四十二卷,《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二十一卷,《業疏科》八卷,慧顯《行事鈔諸家記標目》一卷,道世《毗尼討要》六卷,道言《釋四分戒本序》一卷,明元賢《四分戒本約義》四卷,廣莫《四分戒本緣起事義》一卷,智旭《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十八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毗尼珍敬錄》二卷(廣承輯錄,智旭會補),明弘讚《名義標釋》四十卷,《四分戒本如釋》十二卷,清德基《毗尼關要》十六卷,《事義》一卷,讀體《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此外敦煌出土本還有法成《疏》的殘簡,和佚名的著作:《四分戒本疏》卷一至三,《律戒本疏》一卷,又一卷,《律雜抄》一卷,《宗四分隨門要略行儀》一卷(《大正藏》古逸部),《四分律戒心疏》,《四分律頌》,《四分律行》,《四分律並論要用抄》卷上,《四分律及論明三寶義》第十二(《敦煌本古逸經論章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