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如瑞法師文章
我們都在學習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時候,都是唯恐不深不妙。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
大乘寺的法堂和圖書館,都是以蓮花為主題裝潢的,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人見後常會問:為...
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34歲隻身返回五台山建...
有幾位學生,見了我說道:師父,我們急切地希望學得快些、多學一些。隨後又調皮地說...
春節是一家人團聚最為開心的時候,但我聽說有幾位女士卻高興不起來,她們不敢讓家人...
今天我們學習《淨行品》偈頌的第一〇七願: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
有位喜歡收藏古玩的中年居士說:以前喜歡古玩,碰到看好的,能力允許就得想辦法買回...
有一對親兄弟從小關係很好,各自成家後也經常往來,但近來卻因為父母去世留下的財產...
無常吞噬著歲月,太習慣於擁有,就會忽視無常的存在。正如一位大善知識所言:今後我...
有位居士見到我抱怨說:好人不好當,人善受人欺呀! 我講了一段虛雲老和尚的開示來...
我年青的時候接觸過一些老和尚,一說到修行他們常常會流淚,感慨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有人問:怎樣面對生病? 下面就這個話題談談我的一點認識,給大家作個參考。 我們...
我年輕時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間的牆上貼著作息表和功課表,旁邊寫著:自...
也許我是那種不是閑人閑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時候,最忙的一件事,就是為寺內的住...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禾谷孰也。在此,孰通於熟。所...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淨行品》偈頌第六部分乞食道行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講的是,...
見到在一起共事的人,埋怨對方不能和自己溝通。是別人不和自己溝通,還是自身存在問...
為了紀念本師的誕生,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寺院會舉行隆重的浴佛法會,供奉太子佛...
常常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應該想一想是否是我的想法不...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當中,佛告訴一位菩薩說: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
弘一律師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經講過一篇《改過實驗談》,提到改過十事。其中第三事是寬...
云何作願 世親菩薩在《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往生論)中講:若善男子善女人,...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
檢驗出離心 佛說死無常,死來無定期。若已經得到人身,而不聽聞修習佛法、精進斷惡...
昨天我們簡單了解了發菩提心的原因和廣大功德。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發起菩提心呢?...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花香一篇,說到:庭院中百合花開,白天雖然也能聞到花香...
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莫嗜美味。意即:著衣遮...
各位網友,大家新春吉祥! 豬年即將過去,鼠年就要來臨,在這辭舊迎新之際,送給大...
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惡業,想想因果不虛的,如果一件一件去承受,那是多麼恐怖的...
道德首要做人基,學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歷練,心平氣和成大器。 有年輕人來訪...
論語裡面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天天學佛的教法,就是要把自己培養...
在學佛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單顧自己不顧家庭,那是不可以的。 當我們了解到佛法以...
我們出家人要做得像出家人,一切時心要在道上,要防心離過,所以金山活佛說,修行就...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華嚴經淨行品》 這首偈的大意...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段時間。我對她說:你為什麼會...
大磬響起,開悟在即。看我們當下能不能息滅妄想分別之心。如果大磬一響,因為正在追...要出家就沒有遠和近,就要發起心來,慈悲喜捨四等心遍佈在一切眾生身上,這樣出家無家才能以大家為家,以眾生的心...
我們要謙下,實際謙下裡面就包含著理解、包容、同情。我們同情一個人,就能讓他一下...
生值佛世難。只有生在佛世,才有機會見到佛。而法是從恭敬中求的,如果我們見到佛像...
阿彌陀佛,大家好!上堂課我們學習到《吉祥經》正宗分第五首偈佈施好品德,幫助眾親...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世間人所迷了的、顛倒了的事給顛倒過來。本來我們這個心從本體...
小時侯讀《一千零一夜》,記得裡面有這麼幾句話:塵世間就像為旅客開的一個客棧,投...
《雜寶藏經》裡有一個故事,在久遠世以前,古印度波羅奈國有一個長者家的孩子,名叫...
我們大家都熟悉奔貢甲的修行,他是強盜出身,但他醒悟過來之後便出家修行。他的實際...
不管執事(執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務大眾的人)也好,同學也好,我覺的培養慈悲、謙...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
大磬一響,苦空無常,思惟人生,積極向上。 大家來參加念佛,通過一點一點學習《觀...
一聲大磬響,妄想頓時亡,思惟真心與妄想,又是怎麼樣。 昨天上課我們了解了,《觀...
一句彌陀,真心頂戴,人命無常,光陰不再。 來念佛的人,根據《阿彌陀經》裡面所說...
一句彌陀,生大信心,願行相資,能得大用。 曾經有人問我:我每天忙著修行,國內國...
一聲磬響,煩惱頓息。我與彌陀,是二是一? 也許有些人和我們一牆之隔,卻不知道推...
我給大家講個真人真事吧!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名為《布朗的手帕》的故事。布朗是大...
佛在《法句經》裡說: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在《四分比...
《智論》裡面說,一種可能,或可螞蟻在自己的前面成佛。你現在不要看它是地上爬的螞...
眾生的心是很複雜的,實際慢慢地就能體會到,不管我們來上課學習,或者到念佛堂去念...
佛在世的時候領上比丘們去乞食,乞食不能超過七家。有時候乞到了,有時候甚至沒有。...
在法供養裡面,如說修行這是根本,也可以說七種法供的總說,後面的六種是別說。在論...
為什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不能相互溝通?實際每件事情的發生,如果是五個人,這五個人可...
從我們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來反省自己的心:當我和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一點傲慢...
《禪林寶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思無越行...
壹: 老和尚弘法路經香港,入住賓館即問:此房一夜何價?居士答:您老但住,無需問...
如果一個人常常地打妄想,打什麼樣的妄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語言。有了這樣的語言,...
今早,我和三位出家人踏上了回山的路。從臨時住處出來,欲乘電梯下樓,長長的樓道裡...
有些人問:是不是念佛不需要次第啊?實際念佛也離不開次第,只是在行門用功的時候,...
我們現在念佛,從哪兒開始念?一定要從當下的這一念心開始。只是口念心不念,喊破喉...
人常常有一種衝動:我一定要到什麼地方去看看!實際去了以後,心從妄想躁動到平靜以...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清朝的紀曉嵐記載了一個公案。他認識的一個人,給他講了這...
在末法時代,大勢至菩薩教授的念佛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契機殊勝。上至文殊普賢,...
昨天有同學說到學和修,善導大師曾經說過,三藏十二部歸納一下,無非說了解、行這兩...
有人問:我念這尊菩薩好呢,還是念那尊菩薩好呢?告訴大家,念哪一尊菩薩,功德都是...
如果我今天煩惱了,就要想想是誰給的我煩惱,實際是自己心裡接受了不順的境,所以就...
八十年代初,我和妙師父一起去陝西乾縣落髮,當時我穿著一件帶帽子的猴猴衣(棉猴兒...
在佛法當中,我們學來學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心。 在廣東的一個農村裡,有一個人一...
有人說,受了戒就有了束縛,而且還有犯戒的危險,犯戒又要墮落,所以還是不受為好。...
《釋門自鏡錄》裡記載,有一位叫法衡的比丘,他也是好心出家,羨慕於道來修行的。但...
對任何事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滿熱情。同樣做一件事情,如果你沒有熱情,...
世間是因緣和合的,不能說學了佛法就壞了世間的相,只是隨做而不著。 就像在家庭中...
在修道當中應如蕅益大師所說: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 ...
佛教裡說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夠真正地學佛。自己學佛,發願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在《法句經》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比丘出家修行,因為道心不足,貪戀於世...
我現在發現,我們同學說起來比我說得好,也都說得頭頭是道的。但行起來呢,卻是打問...
人們通常認為快樂離不開財富,因此為了爭取得到更多的物質,有的人會不惜一切手段。...
一個人的善根也是無始劫來累積而成的,人們常常只見其果,而忽視其往生因地的勤苦修...
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西面有一個偏僻的民族叫盧舍那,那個地方的人生性比較好鬥,大...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這首偈頌的大意是說,奉侍孝...
安住正念修自我,明續初心利群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說的自利,也是推薦給大家的一種...
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要從不抱怨,知足感恩當中來修。 不管出...
曾經有個年輕人,因為家中燒火做飯的原故,所以天天要劈柴,可他卻天天都在喊木柴太...
出家三十多年,感覺每天一轉身就是一個白天,睡一個晚上就是一個瞬間。有時候我也會...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很容易被誘惑。我們常常說境不...
有人問:你們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嗎? 答:不但出家人能役使鬼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之第三法端身持名,就是用持名念佛來攝護好我們的身業,就是練習在...
慈舟老法師說,學佛從受戒開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不要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極...
大聰明的人在世間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發議論能夠出口成章,寫文章下筆千言,像這樣...
我在十七歲的時候上山下鄉,在農村廣闊的天地裡和一些熱血青年,我們在一起經常討論...
謙讓是一種美德。儒家講:謙謙君子,必以自卑。如果做人能從謙下做起,很容易進步。...
一位搞研究的學者問:整天在緊張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課題,心很浮躁。該如何靜下心來...
在世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睡覺的時候聽見兩個大臣在爭執...
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苦惱?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把心放在什麼地方,於是就用這顆心去尋找...

今天和大家談一談清代畫家鄭板橋的《竹石》。詩中寫道: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

修行中種種的不順障礙,跟我們的福報是有關係的

為什麼佛教常用蓮花呢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知行合一最實際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身外之財終捨離,所造之業如影隨

福報不是靠爭搶,而是由辛苦培植而來

思惟世無常,珍惜好時光

好人不好當,人善受人欺

人生短暫須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徑

怎樣面對生病

自律管好自己,慎獨切莫放逸

不喜不憂,善調自心至清涼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錫杖功用與功德

尊重對方,檢討自己

灌浴如來淨自心

要平息憤怒,必須捨去對他人的懷恨

應該幫助的人不去幫,那你和文殊菩薩不相應

聖賢處事,惟寬惟厚

淨土三資糧之如何發願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怎樣檢驗出離心及出離三界火宅

怎樣發菩提心呢

【推薦】制心一處,才能無事不辦

飲食為止飢渴,莫貪圖美味佳餚

2020如瑞法師新春寄語

過去造了很多惡業,怎樣消除這些恐懼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學會從奉獻中獲得法喜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而是讓人看破

找到業障的根,才能夠真正懺悔

善用其心就在當下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珍惜這一生,讓善根在這裡增
人間如劇場,個個是演員

一個人的道德很深,名聲一定就會長久

一句佛號作大舟,載運往生極樂國

生活中有哪些簡便易行的佈施方法呢

我們為什麼會有憂愁恐懼

這裡不是我們的久留之地

少許奉養父母就能得到大福報

對治自己的缺點毛病

為大眾服務應該要有慈悲心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想讓佛菩薩加持,自己也要積極努力

轉凡成聖並不遙遠,只在一念之間

一句彌陀,真心頂戴

一句彌陀,願行相資,能得大用

【推薦】不管念佛與否都希望你抓緊時間

學以致用,才是真正的佛子之行

不觀他人過,但觀自身行

結了善緣,才能得蒙救度

何曾生過,又何曾死過

聽佛的話,能做到的盡量去做到

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

原諒別人也是一種慈悲

不要急於求心念一下子能清淨

出家人,其實一點也不閑

如瑞法師追憶夢參老和尚:老和尚是為眾生而活

造作的善惡業必由自己承擔

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讓阿彌陀佛住到心裡來

笨有笨的辦法,就這樣去堅持

從妄想躁動歸回於平靜

偷懶實際是損了自己的福報

修行法門中沒有超過念佛、供養三寶這兩門了

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

念哪一尊菩薩好呢?

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猴猴衣的故事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風水

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

培養修行習慣的重要性

對人生充滿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變豐富多彩

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學佛

常念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

佛門裡的大孝

解生死無常,不被境界所轉

福報的水養智慧的魚

法樂之樂才是無窮而長久的甘味

善根是無始劫來累積而成的

保持正念去面對一切

有兩種惡行,其果報之快能令人速墮地獄

自利利他是圓滿成功的人生

不抱怨也是一種修行

不管做什麼,都要想到三寶在加持自己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不能離開佛法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嗎

一句彌陀三業皆攝,此生成就利益一切

學佛從受戒開始,要勇爭上游

這種大聰明與內在的性德不相干

調伏自心需要善法的扶助

能從謙下做起,就很容易進步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為想的太多

依於業力而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