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菩提心呢

昨天我們簡單了解了發菩提心的原因和廣大功德。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發起菩提心呢?

四心具足,真正圓滿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有四種發心,如果都能夠做到,才算真正圓滿發了菩提心。哪四種發心呢?

第一種發心,正發菩提心。文中說道:「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這是說,正發菩提心有三個條件:一、不求現世名聞利養和後世人天果報。二、具足出離心,「唯為生死」。三、發菩提心,「為菩提」。

第二種發心,真發菩提心。文中說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這是說,真發菩提心,就要離開虛偽。一、要有真實成佛利益眾生的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菩提心的內涵。二、具備堅固不退的心,即「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也是我們常說的,「假如熱鐵輪,於我頭上旋,終不因此故,退失菩提心。」

因為知道眾生在六道受苦,而六道眾生無一不曾為我們的父母。決定度他們成佛,不論成佛的路有多遠,不論眾生多麼難度,為了讓一切如母之有情得到究竟安樂,一定要堅持到底。這才是真發菩提心。

第三種發心,大發菩提心。文中說:「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大」指願大,一者度盡一切眾生。只要有一個眾生沒度盡,我的願就不會窮盡;二者直至圓滿佛果,我的大願才算完成。

第四種發心,圓發菩提心。文中說道:「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是說,發心到究竟處,不見一法離開心而別有。所謂的眾生、佛道都是自性本具的,沒離開自心。而心是找不到相貌的。因此,以虛空之心來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如此發心才合乎於本性,故名圓發菩提心。

以上簡單介紹了四種發心標準。有了標準才不不會落入邪心、偽心、小心、偏心。我們懂得了怎樣發心,就要在生活中去落實。

善用其心,隨事發願

印光法師倡導佛弟子常誦《華嚴經·淨行品》,依於經中所說,舉一反三,隨事發願。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淨行品》中文殊菩薩告智首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意思是,如果能夠善於用心,一切往道上會,就會收穫各種殊勝微妙的功德。

善用其心,隨事發願,這就是修行的方便和下手處。若能一切時處念念不忘眾生、心心直趣菩提,所做的一切皆可與道相應,都是成佛的資糧。

發菩提心,不忘自度

很多年前,香港聖一老和尚在世時給我寫了一句話:發菩提心度自己。通常,順向思惟是發菩提心「度眾生」,怎能發菩提心「度自己」呢?然而我聽到這句話,當下似醍醐灌頂,心想:真發菩提心就要破我執,不放下所謂的「我」,怎麼能真正自他二利呢?

由此感嘆,學佛之語容易,行佛之行就難了。發菩提心,不要忘了度自己,不要忘記度眾生!

隔山隔水不隔情,一句彌陀心相通。

借事練心戒急躁,善願遍施諸有情!

請大家和我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

願大家如說而行,福慧增長!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