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憨山大師文章
【原文】 已矣哉!一切眾生,流轉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之過咎也。原因最初一念無明...
【原文】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
【原文】 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是觀之,眾生...
【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
近來諸方少年,有志參禪者多;及乎相見,都是顛倒漢。以固守妄想為誓願,以養懶惰為...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
予居五羊,一時從游者眾。睹劉子,骨剛氣渾,謂夙具般若緣種器近於道。予將有南嶽之...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波逐流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古...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云:弟子某,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惟我六祖大師說法曹溪。天下衲子歸之。祖設安居。以容廣眾。此禪堂之設最初之始也。...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蓋因不得直捷...
一、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金陵全椒縣人,生於明世...
佛教宗旨,單以一心為宗。原其此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了無纖塵,清淨無物。此中...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所動作言行舉措,無一事而不真;行...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是知聖人之心。以...
夫善惡感應,捷如影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故聖人不言因果,但言為善降之百祥,為...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種妙行。利他謂之修福,自利謂之修慧。菩薩發心,勤...
大悲觀音像讚 我聞大士本無住。但在眾生心想中。眾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顛倒若不見。...
徹悟心性 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師從河東出發一起到五...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
身為大患之本,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所謂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
知老居士,為己躬下一著,決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當急時也。但參究工夫,一向都說...
在家居士,五欲濃厚,煩惱根深。日逐現行,交錯於前。如沸湯滾滾,安能得一念清涼?...
蘄陽慧玉慧覺二禪人,參老人於黃梅紫雲山。自云心中生滅,念念不停,猶如野馬,特求...
問:古人云:參究,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今之學者,要在靜坐,參功有力。若在四威儀...
古德教人參禪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
吾人多在學地,其用力之功,不必向外馳求,當知自性為主,於此著力,不能頓見自性,...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
雙輪照禪人來參,且雲將隱居山中,單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 古人住...
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於提處,即下疑情,審問這念佛的是誰?...
原文: 古人云:熱亂場中,難當冷眼。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為其...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程序、次序),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
佛說二十難中云:得人身難,生中國難,得遇佛法難,親近善知識難,生正信難,此五乃...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
出家人,先須要知,出家割愛辭親,本為求出生死。若為生死大事,要知世間一切諸法,...
禪人以持明(持咒)為專行,從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發明。乞老人指示。 老人因示之...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發心出家,遂自剪髮走匡廬,禮...
承示近來做工夫,於本地漸有入處,欲得秘密一語,以為捷徑。原夫此事本來無密不密,...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忍辱法門,更為開導之曰: 永嘉大師...
禪人生長休邑,少賈於江湖,因厭塵俗,至匡山禮續芳和尚薙發。老人自南嶽來休夏金竹...
原文: 古人云:熱亂場中,難當冷眼。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為其...
餘昔游海門,登妙高峰,入無際三昧,入楞伽室。睹東坡老人代張方平手書《楞伽經》,...
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
道學人,往參老人於曹溪,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修念佛求生淨土...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只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屬安徽)。憨山...
示石鏡一禪人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雲智慧。 稱波羅蜜多者何?...
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係的夢。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
居士鮑中素來信,近來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處,故問大師,有沒有秘密的竅訣,做為捷...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以此智慧。乃...
無明生死的根源就是當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遊十方,盡了一輩子的力,說已經跋涉了...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經云:若淨佛土,當淨自...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徹...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佛所說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門,但其中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直捷簡要。經曰:若修淨土,當淨自心。現在...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難,信願全無總是閑;淨戒不持...學佛沒有其他伎倆,也沒有什麼訣竅,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對生的念佛修善要熟練,而對熟習的情愛五欲則要生疏...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命。 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 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 放...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世事起落無常,變化多端,就像鬧市飛揚的塵埃...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 以單法為名者,論...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一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序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嘉興藏函。止刻法語五卷。丙申歲...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來自【佛光大辭典】的解釋... 來自【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然娑婆穢土,全是眾生染想感結,純一穢惡;而蠡髻梵王見之,純一淨土。正如恆河,人...

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

念佛雖易,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心若有迷,便要至誠念佛,即能喚起心性覺醒

憨山大師:淨土法門法要

歷觀古人,無一不從辛苦中來

向外求安,自古學人之通病

但看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

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曹溪寶林禪堂十方常住清規

修悟的下手處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什麼是禪,參禪又是什麼

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

妄想斷則惡業消,惡業消則百福集

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種妙行

憨山大師《觀音讚》

憨山大師徹悟心性的故事

憨山大師的一生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著最省力

在家修行之要

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處

只要話頭得力,不拘動靜,自然不被他轉

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

修行應發三種心

不必向外馳求,當知自性為主

憨山大師與母親的故事

萬境本閑,惟人自鬧

如何參究「念佛是誰」這個話頭

若從烈焰中覓得清涼地,非冷眼人不能得

淨土行人早課功課之法

心如弦直,可以入道

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

現前見聞知覺,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

憨山大師開示持咒之方法

真學佛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妄念紛紜只是一念

「忍」為成佛第一行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圖自在

人生如夢了不可得

萬法一幻叢,死生一幻場

憨山大師開示學道十要

古人最初發心,真為生死大事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要出生死,必以此為第一義

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憨山大師示參禪切要

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生死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憨山大師《心經直說》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

生死心切,念佛成片

在一念上究破,方能永斷無明

憨山大師論般若

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