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世事生生息息,福禍相生。老子早就有過事物都可以相互轉化的說法:有無相生、福禍相依、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禪宗有"即心即佛"、"動靜相宜"、"色空不二"的觀念,都是在講主客不二、相互圓通的思想。

宋朝的佛果圓悟禪師,當年在汾州太平寺任住持時,其師五祖法演曾對他說:"住持此院,即是給你自己的勸誡。"五祖法演所指的就是"法演四戒":福不可受盡,勢不可使盡,好話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獲此戒的佛果圓悟禪師,獲得上乘的智慧,終成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為臨濟宗十世法孫,並著有高深微妙的《碧岩錄》一書,成為宋朝的大禪師。

證嚴法師開示說:"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有一種果實,嘗起來是這種味道,第一口咬下去那苦味可以和膽汁相比,然而慢慢咀嚼,你會發覺味道由苦變甜,前面越苦後面越甜。聯繫生活你會發現,苦盡甘來是個非常淺顯而又意蘊深刻的道理。

席勒被病魔糾纏15年,而他的最有價值的書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彌爾頓在雙目失明、貧病交迫的時候,寫下了他著名的作品。大無畏的人,愈為環境所迫,愈加奮勇,不退縮,胸膛直挺,意志堅定,敢於對付任何困難,輕視任何厄運,嘲笑任何逆境。因為憂患、困苦不足以損他毫釐,反而鍛煉了他的意志、力量與品格,使他成為了不起的人物。這真是世間最可敬佩、最可艷羨的一種人物了。

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到數不清的磨難。貧困、失戀、耳聾幾乎毀掉了他的事業,貝多芬並未一蹶不振,而是向"命運"挑戰!他在兩耳失聰、生活最悲痛的時候,寫出了他的最偉大的樂曲。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則是靠我自己。"

人生在世,遭遇淒風苦雨實屬自然。困苦如春日的早晨,雖帶霜寒,但已有暖意;天氣的冷,足以殺掉土中的害蟲,但仍能容許植物的生長。世上沒有始終波瀾不驚的大海,也沒有永遠平坦的大道。縱使驚濤駭浪,縱使溝壑縱橫,跨過去了人生也就變得多彩而豐富。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瑩光亮,生命也需要錘煉才能飽滿厚重。

苦盡甘來,福盡悲來。享福就是消福,吃苦就是了苦。在這個娑婆世界裡,每個人的福報不是無窮盡的。如果一味地貪圖享樂,終有一天你會把福報消耗盡。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福不可盡享。"如果每天只想著吃喝玩樂,過著頹廢的生活,日子久了,自己也變成一個懶人。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懶於用腦,飽於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在沙發和床上度過的。豈不知如此"享福",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往往會疾病上身,易於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患。

"享福"會導致未老先衰。大量事實證明,中年人的健康有賴於心理上的平衡,有賴於神經系統保持一定的緊張性。過逸少動可使中年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享福"會導致智能降低,大腦功能呈漸行性退化,思維及智能逐漸遲鈍,分析判斷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懶散健忘。

苦與樂是交替出現的,相互轉化,相互襯托,相互補充,構成人生的節奏。中國有句俗話:"沒有吃不了的苦,卻有享不了的福。"凡事不可做過,過度必然導致災害。我們享受快樂,不要陷入物慾上的極度貪婪之中,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這樣就不會有災禍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