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因緣文章《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淨土往生,要須大善根、大福德...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從小到大幾乎都生活在順境之中:自小受父母寵愛;考上國家...疾病由來是藥方,深知生死是無常。 重刑受過悲牢獄,劇苦嘗來厭革囊。 念念彌陀休...這以下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追究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征問原由。 此空為當因土所...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別的重逢 《不肯去觀音》裡有句很經典的台詞:所有的相遇,都是...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執取。什麼叫局部的執取...前幾天,有位居士給我看他珍藏的一塊玉。玉的名字我記不起來了。這是一塊非常珍貴稀...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在唐朝時,有個居士李源,他父親因為安史之亂,被殺了。他就不為官,把房子貢獻出來...施捨財物是富貴的正因,拚命工作只不過是導致富貴的一種助緣而已。假如過去(世)沒有佈施,今生再怎麼努力賺錢,...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漏已盡,神通明達。諸眾聖其名曰:尊者阿難...蘇軾與水陸法會緣分甚深,水陸儀文中許多辭藻和韻律俱佳的篇目就出自他手,可以說,...知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故空,不必等到它消失。這個空性的好處就是當體即空。為什麼...我們把墮入鬼道的四種因緣簡單地說明一下。 第一種,是他現生在人道當中造下品的十...為什麼般舟三昧這麼勇猛,見效這麼快呢?實際上他這裡邊也要有因緣條件的。在《般舟...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修空觀,破除我們對於身心...三千多年前,世尊為報親恩,於結夏三個月期間,至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說法圓...佛經的第一段經常有一個很相似的開篇,如《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禪宗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是北天竺人,他的智慧淵博,化導了無量眾生。 後來闍夜多尊...巍巍南嶽,層巒疊翠,草木崢嶸,在從磨鏡台去南台寺的山坡上,有座三生塔。說起這塔...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有一個老禪師帶著一個沙彌在山中修行。這個沙彌跟著老禪師久了,慢慢地心中也有一點...問: 是不是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 夢參老和尚答: 一樣的,看你念哪一...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孔子在回答其弟子顏淵如何克...我們看甲二的懺悔方法。前面講到懺悔的善根,這個是滅罪的正因。這以下是滅罪的助緣...問: 法師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裡來學《文鈔》的。我知道念佛要有出離之心,可是...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宏海法...我家族從祖輩開始,男眾有一種共業壽命都短。我沒有見過爺爺,據奶奶說,爺爺生前從...問: 南無阿彌陀佛,至誠頂禮宏海法師!家人十多年來,每天早上幾乎都上香禮佛,再...佛陀的五百位釋迦族弟子中,有兩位比丘同名為須菩提:一位是大長者之子,另一位則是...是何因緣,一家八口,相繼出家,同往淨土...(1)從前,有一位巨富長者沒有兒女,就聘娶了一個貧寒人家的女子做小妾。長者寵愛...原文: 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出家因緣?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仗、雜物,...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沁陽縣),生而超異,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大致上我們有二種的差別:一...緣起性空·從一支筆說起...香嚴禪師和溈山禪師同為百丈禪師的弟子。香嚴禪師對於佛經的道理,研究得很透徹,如...一、故鄉僧俗眷屬的淨土啟蒙之緣 一九五四年,長老在故鄉遼寧莊河普化寺依崇仁法師...因緣所生法是這樣,你越執著它,它對你的限制、傷害就越重。你把它放下以後,你不隨...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 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讚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時,提播婆底城的燈照王以正法治理國家,人民生活安穩而豐樂。燈照...佛陀住在維耶羅國樂音這地方時,有位貧窮的老母親,來問佛說:生老病死到底是從哪裡...序文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無量法門,...阿彌陀佛因地發心修道,啟建大願的過程,在諸多淨宗經典,尤其在《無量壽經》中多有...我們看《唯識學》是怎麼去解釋十二因緣? 第一個無明,跟前面的無明是一樣的,就是...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首先是讚歎這...【原文】 復次,有三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如前說。二者、鬼神...一次,比丘們問佛:世尊!您成正覺後,曾入娑羅聚落乞食,卻一無所得,空缽而還;這...《法華經》有一句話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叫減劫,諸位知道嗎?我們的劫有增劫、減劫,佛陀不在增劫出...釋迦牟尼佛(前565前486)發現了人生規律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他自己遵循這一...【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觀音菩薩,關鍵的時候都會祈禱觀音菩薩,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六祖壇經》上講,迷即眾生,覺...我們從我們內心的相狀,看到過去的因,也看到你現在面對的緣,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果...問: 師父!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怎麼面對如灰塵的人事因緣,弟子已經很清楚掌握到...從我們一念心性來看人生,人生沒有開始,就是無生。為什麼生呢?那是因緣生,滅也是...二、名字即佛。 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方、梵天、極微...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婦人,跑到河邊準備要跳河自殺。正當要跳的時候,佛印禪師一看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丙二、別明,分二: 一、輪迴真相;二、對治方法。...一日,佛與大眾比丘游化至毗耶離國柰女林樹精舍(即柰苑)。柰女聽聞佛陀及諸聖眾到...昔日,波斯匿王聞佛說十善、五戒之功德,乃進一步問佛:為何令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雲居山就有過這個事情。某某禪師他聽說雲居山真如寺道風好,就想到雲居山來。那時候...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當時,有位國王名犍...《維摩詰經方便品》中說: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維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那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可以生西方嗎?當然可以!...我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鬧饑荒,六零、六一、六二連續三年都鬧饑荒,以後也都...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為、不空、有種種念,而...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勸願後,望眾生力...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最有緣啦~這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認證過的,他曾經就告訴過觀世...過去,佛為眾人說頻婆娑羅王因聽聞佛說法即得法眼淨之宿緣,聽聞此,眾人心中對優樓...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這個地方就把為什麼...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法會上的二大肋...《佛說九橫經》原文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過去,佛在迦奈國時,此國中有一位名為耶祇的大富婆羅門,原本奉事九十六種外道,以...【原文】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偏指歸極樂者,略有三意: 一為彼佛與此土人...《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簡單講: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學習佛法要懂得佛法有兩條根本規律:一條叫法從緣起,一條叫果從因生。這兩條規律是...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菩提心有本質上的差別跟作用上的差別,在本質上的差別就是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 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往生。常見彼...一切佛法的基本原理緣起性空,或者叫性空緣起,也可以說緣起和性起,。這個就是佛法...問:在戒律中,佛陀說:你們若不互相看視病人,那麼誰應當來做這件事呢? 答:故律...現在這個地球,有六十五億人口,能夠念他的名號,跟他結上緣的,很少很少,不多。這...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時,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以佛教的說法,當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臨走之前,把...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的一念心識去跟妄想對治,你不是它對手,因為這個妄想是它的活動...大智度論問。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嘗。可觸可識者。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在此城中有一位婆羅門,以耕田為業,娶了門當戶對...我們生命中一直主導我們的業力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常常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陀轉法輪以後,既然示現是一個凡夫,就必須要示現老病死,這個才是正常的情況,所...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這種人是不簡單,他知道《楞嚴...昔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一日,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二位尊者於受食前,先觀察...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