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真如自性文章
佛陀在講楞嚴咒之前,他把楞嚴咒的一個持誦的方法,跟它的一個受持的功德,用一個簡...
《法華經》認為,你應該是歷事煉心,把順逆的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歷練。它是透過內觀...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這個是徹悟禪師非常重要的法語。就...
問: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無情,與草木何異? 妙境法師答: 知道與草木何異的這...
我們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識大性。這個藏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這個識,是眼識、耳...
本品中舍利弗又打了一個妄想飯點到了,大家的午餐怎麼解決?維摩大士馬上觀到了他的...
倓虛老和尚講過一個偈頌,值得大家深思。倓虛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中打坐,打完坐出來,...
邁春法師的往生故事...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完全讚歎、完全訶責,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應該這兩個法門都...
在楞嚴經中,提到離塵無體的概念。佛陀對阿難說: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
問: 請問如何修自性空觀? 妙境長老答: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自性空、什麼是自性有...
寅一、非從舌生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秖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
這是十緣發心的第七項了尊重己靈。 這個己靈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有時候說是佛...
我們讀天台教觀,關鍵在哪裡呢?就是你的善根很重要!一般來說,事修不影響你回家的...
我們看第六段,明意與法即藏性。 這個意是內處,意根;這個法是外處,是法塵。意根...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無陰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
我們這一科講到明藏性即水大性。前一科是先破妄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都是心外...
其實妄想、執著是長時間被我們忽略了。我們一般在修行強調調伏煩惱,滅除罪障。淨罪...
諸位,你說我學《法華經》,我繼承什麼家業? 你繼承兩個家業:第一個,自性清淨心...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得念:得到正念,總持就是說總一切義,總一切義,持一切法...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整部《楞嚴經》都是在講這八個字,你那個錯誤、狂心就是不...
生也作無生義,往生就是無生的意思。乍一聽,往生嘛又說無生,完全是兩個牴觸的,這...
有情眾生有佛性,但草木石頭等屬無情,是否具有佛性,歷來有爭論。但天台教理給出了...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有《五方便念佛門》一文,其介紹念佛門的修法有五: 一、稱名往生...
請看第十段:至誠念佛蓮已種。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發起至誠心稱念彌陀的名...
這個身根,是一個內處;外在的觸塵冷熱澀滑,是外處。身根跟這個觸接觸的時候,其實...
我們看第二段,明聽與聲即藏性。 聽,是一個內處;聲,聲音、聲塵是外處。當這個聽...
我們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謂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聽聞的功能,其實只是我們過...
這個色塵是一個外處;見,眼根中的見,是一個內處。見去攀緣色塵,產生一種相互的作...
我們一個人念大悲咒,凡夫來念大悲咒,跟觀世音菩薩來念大悲咒,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在《楞嚴經》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觀。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遠保持空假中三觀...
十番顯見的道理,就是在說明我們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兩個原...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當...
佛陀對我們面對五陰魔鏡的一個很重要的開示。他說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 ,所有的魔王...
《阿含經》曾說有一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後與比丘們修...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
有一個老禪師帶著一個沙彌在山中修行。這個沙彌跟著老禪師久了,慢慢地心中也有一點...
見性是恆常不變、恆常隨緣,恆常隨緣、恆常不變;雖然是清淨本然,但它又隨緣顯現,...
諸位要知道,禪定是現量境,這不是妄想哦。禪定的境永遠是現量境,都是真實的。禪定...
倓虛老和尚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他在期中考時出了一個題目。他說我這個期中考一道...
過去趙州老人,有人來問他說:狗子有沒有佛性呢? 趙州老人說:沒有佛性! 後來又...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別的莊嚴,也特別的大,敲起來...
我們看第一個,開合寶掌來證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經文: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眾生能見的功能當中,來開顯...
下面把妄想作一個總結: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
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
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產生一個識,一個明瞭性。根塵一碰撞就會產生一種心識。...
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在...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說:...
衣裡寶珠的譬喻...
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糾結很久,萬法都有因果,佛性為什麼沒有因果?本自清淨的佛性...
問: 請益法師,念實相佛,非再來大士,難以即生親證。再來大士即法身菩薩,入登地...
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識,種子相續,一直不斷地叫...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徹悟禪師語錄》,大家看這個文句: 吾人現...
問: 當自己遇到人或事兒,剎那間就會一絲貪嗔閃過心頭,第二念是思惟還真是和上一...
自性時時刻刻顯現在我們的面前,無時不見、無處不見。...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三種問難,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一、真妄...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在的;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兩...
問: 我們知道了通過念佛,與佛感應道交,能去到彼岸;知道了去向,知道了發願的重...
問: 請益法師,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貼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識了這句...
我有明珠一顆...
這個《華嚴經》的境界呀,談四種法界。事法界,就是從隨緣生起的現象界,他有種種的...
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全修在性。你這個時候在心性當中要修習...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果我們要走上既堅固又圓滿的...
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大致上我們有二種的差別:一...
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故云萬法虛偽,唯是...
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件大事,就是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修行人自修...
在《六祖壇經》懺悔品中,六祖首先開示: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此事是指生死解...
【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
禪是總持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能夠相信,修持這一法真是火中...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一念清淨心,你才能夠跟過去徹...
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現。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
佛法在世界上存在,世界上有災有難,我們也要跟著受災受難。像高旻寺,解放了,來果...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三種主要的思想,或者講...
【原文】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雲乎?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胡為是僕...
圓頓止觀為什麼對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沒有用?就是說,圓頓止觀的修法,簡單就四個字,...
《大報恩經》裡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寶,要滿眾生願。我們這個寶是如意寶,我們...
真心不墮妄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可以照了整個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沒有真實地結合。...
問:淨土法門攝受各類不同根機的眾生,果然是很廣大的,我不敢再評議了。然而我也曾...
《楞嚴經》的觀念,覓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說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我們這一念...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觀跟假觀,都是培養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狀、因緣,正常。生死凡夫...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沒有生滅變化,那是恆常存在,沒有消失跟斷滅的情況,叫...
【觀性元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剛開始都是帶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來聽聽課,也來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後,回去...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 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這個無生法忍我們也解釋一下。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也提到,其實這個忍不是忍辱的忍,這...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真...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們兩個是漢賊不兩立的,所以...
那時候在雲居山,也有人偷懶,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香、午板香不願來,虛雲老和尚...
空性的智慧跟淨土事修的佛號,應該怎麼融通呢?這就要談一談性相圓融的問題。很多人...
今天是打七的最後一天,我們打七的目的,是用參禪的方法或是念佛的方法,離卻攀緣心...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但明天就產生變化了。凡是會...
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
問: 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
一個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麼去修?從哪裡下手?這不得不加以討論。菩薩的六度前五度...

問: 什麼叫見佛?是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還是見自性佛?自性佛是無相無色又有何見呢?...

為什麼楞嚴咒一定要用心去持

把順逆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歷練

兩個人同時佈施,為何差別那麼大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與草木何異

六識其實是一念心性當下具足的

十方國土中進食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可思議

為什麼打妄想的就是真如

【佛學漫畫】明心見性為什麼還要精進念佛

你要做三件事情: 內觀真如、離相清淨、借相修心

離塵無體,你的心跟誰借來的

如何修自性空觀

美好的滋味是從舌根而來的嗎

煩惱中有佛性

你是用什麼道理來說服自己厭離娑婆的

第六意識是怎麼去創造法塵的

五陰的本質,到底是真還是妄

明藏性即水大性

煩惱活動的時候,為何提佛號沒有用

學《法華經》繼承了什麼家業

明心見性並不難,悟後起修才是個大問題

無明雖然顛倒,覺性依然不動

極樂現前時,才能體悟到生即無生義

【推薦】無情物也有佛性嗎

五方便念佛門

至誠念佛蓮已種

身與觸即如來藏性

聽與聲即如來藏性

一念心性具足十如是

為什麼聽聞的功能當體就是真如本性

我們見到各種景像是怎麼有的呢

放掉生命的假相,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

先修空觀來破執著

如何將中道之理運用於實際修行中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迷惑凡夫

臨終的時候,拼的就是決心了

短暫的十念佛號怎能滅除這麼多的罪業呢

六道的十類眾生是怎麼來的呢

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自性的功德

為什麼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日常生活中要怎麼用功

狗子為何沒有佛性

從本來面目來發動佛號,每一句佛號都是不可思議

見性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擾動相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沒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會寂寞

凡夫的一念心被兩種障礙所纏繞

先找到根本,才有資格修學

找到清淨本性,這才是成佛的根本

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

法性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

清淨本然的本體,怎麼會有染淨因果呢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種地獄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衣裡寶珠的譬喻

佛性為何沒有因果,它是如何產生染污的法

法身大士為什麼選擇實相念佛這個難行道

覺得環境不好,為何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

大安法師2024年正月初三開示|一念與十界

第一念是哪裡來的?如何讓它不起

【佛學漫畫】水中月

真如緣起的三種問難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我們本來是清淨的,怎麼染上了貪瞋癡的

反聞聞自性有沒有修持的具體方法

【佛學漫畫】我有明珠一顆

《華嚴經》的四種法界

把心帶回到心性時,應該怎麼修

雖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妄想

不管遇到什麼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這個明瞭的心性

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

【佛學漫畫】真心

五分法身香

心若有迷,便要至誠念佛,即能喚起心性覺醒

心地一明萬法明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這個名號開顯自性寶藏的力量太大了

入了那伽大定,打那麼厲害都不知道

【推薦】要走出你的妄想,才可以感應道交

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不要求因果的回報,因為真如會回報你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求生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互相矛盾嗎

「覓心了不可得」的含義

先把自性功德力現出來,再來處理問題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能常住呢

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善根增長,煩惱淡薄的兩帖藥

什麼是真如

何謂「無生法忍」

真如三昧能遣除煩惱障、所知障

臨終時,沒有一個妄想可以對治的

你一造新殃,等於又添了一層污染

我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裡呢

【推薦】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安住一念心性會讓念佛的檔次提高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