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眾生因無明煩惱的迷惑,才有六道輪迴的業報,如何出輪迴而到達佛果,是每一個佛教徒急需解決的問題。

佛陀為了解決眾生的輪迴生死問題,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修證成佛,但是在修行的路上,有難易,快慢的差別,求其最圓頓,最簡易,契機契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為捷徑者,即是可以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是釋迦為末法時代眾生所說,是文殊和普賢所指歸的,是馬鳴和龍樹所弘揚的,是匡盧、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藕益之所倡導的,在百千法門中,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在當念佛教諸宗中是最容易成就的一種,正是由於它的方便易行,簡單穩當,使得人們歡喜修學,信受尊奉。

一、淨土宗的緣起

(一)淨宗起緣入其中土的發展

《無最壽經》中記載說:「世尊在靈山法會上神態愉悅,通身放光,光色晃耀數千百變,光中還映現出十方佛剎,殊妙異常。尊者阿難睹見這前未見的瑞相,便恭敬稟佛:「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世尊對阿難的這一啟問,非常讚歎:「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佈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阿難這一問的功德之所以有這麼大,就在於把念佛法門問出來了,未來一切眾生皆因念佛法門而得橫超生死,圓成佛道。

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低劣,修其餘法門難以成功,故特地放光現瑞,為末法時期的眾生而說了這個法門。

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則是在晉朝的時候。在江西廬山東林寺有一位慧遠法師,以他的學說德行在當時無人不敬,被稱為當時佛教界的大德,他在東林寺建立了蓮社,與一百二十三人,期願念佛往生西方,由那時起念佛法門漸漸普及並且為廣大佛弟子樂於修持,大概也是從那時起,在中國大地上也流行著「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念佛法門在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於是淨土宗就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地迅速發展起來了。

(二)中國淨土宗祖師了傳承

佛法傳到中國以後隨著佛教經典的翻譯,淨土宗的經典逐漸完備,因此,淨土法門才得以發展,淨土法門收機甚廣,又容易成就,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淨土宗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在當時慧遠法師沒有開宗立派的用意,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本宗雖流佈廣泛但沒有師資授受的系統。直到宋代四明的宗曉法師將把不同朝代同修淨業而又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為淨宗七祖,次第為: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中間經過元明清的追加,在民國的時候,由印光大師再立淨宗十二祖,即加上宗曉法師立的七位祖師外又立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九祖北天目靈峰藕益大師、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印光大師為十三祖。這不過時景仰先德,並不如宗教家的師資相承,而是由後來的人以其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及貢獻而推為祖師的。

(三)淨宗在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因緣。

隨著社會的前進,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人們忙於奔波應付各項事業,很少有空閑時間靜心,端坐讀誦經典,而念佛法門以其簡單易行的方法,特別適應現今未法時代眾生的根機,他之所以當今時代代如此契機契時,就在於它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因一句阿彌陀佛人人會念,隨處了隨地都可以念。在知識暴發的今天,人事紛繁,八面應酬的情況下,在家仍不妨念佛,念佛更不影響的世事,正如古德所說:「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實如此。淨土法門教人只要具足真信切願,然後二六時中隨忙隨閑,有空則提起一句滿名念念於心,信願行三資糧皆俱,就可以伏彌陀大慈願力,往生西方,一生成辦。在八萬四千法門中再沒有一個法門如此方便快捷,由上可知,念佛法門現實生活是相互圓融無礙的。

現在不論是寺院長老,還是在家居士在談論如何修證佛法時就是說但持彌陀聖號,准生極樂國土。正是因為淨土宗的修持方式,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修持佛法,淨土宗還有「十念法」在《無量壽經》中說:「十念必生」。這就體現了淨土法門的殊勝與方便。從以上我們就能夠深刻地感受至佛陀的慈悲,為了末法時代眾生能夠脫憑輪迴之苦,設了種種方便,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修習的無上殊勝法門。

二、淨宗修行的方法論

(一)淨宗與其它宗的融合與歧異

念佛法門是貫通於各宗的,自宋初以後,禪宗、天台宗、律宗、華嚴宗等的學者,多兼弘揚淨土法門,因而形成了一種台淨融合,禪淨雙修,淨律合一的思潮,如法眼宗的永明延壽即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六祖他盛唱禪淨合行說;雲門示的天衣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宗本,均密修淨業,並著《勸修淨土說》,以上諸師都是禪淨雙修的行者;而天台宗與淨土的關係更密切,所以天台的學者多修淨業以期往生。尤其是知禮尊者的弟子本如的系統,更盛行淨業。本如亦仰慕廬山之風結白蓮社;禪宗即有靈芝元照,他讀誦《觀經》和《普賢行願品》結蓮花淨土念佛社,以弘淨土;華嚴宗有長水子璿,五台承遷等。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的一分,與淨土法門有密切的關係,故華嚴宗大德修習淨土法門者也很多。由此可知淨土宗自宋以後,成為諸宗學者共同同修學的中心。

淨宗雖與天台宗、禪宗等有融洽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天台宗典籍浩如煙海,名相之多,令初學是望佛的思想,是超言說超理論的,在修證上是全靠自力,接引的人根機比較高,必須是上根利智者才能領悟,一般人很難走進其中,即使能走進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往往會不容易修證。有的教派的淨宗比較起來就大不相同了。如密教謂大日如來所說金、胎兩部教法,是為法但對壇場,法器、供養、儀規、傳承、加行等都有嚴格要求和規定,並要經過精勤艱苦的加行方能成就,它沒有淨土宗容易與單純。

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加上福德因緣的缺乏,很多的時候我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接受一個理論繁瑣,行又艱難的法門,即使有一些收穫和受益,卻又老死將至,無所適從了,就是阿賴耶識保持種子不失,但生死大海的流轉,不知種子何時有緣現行才能再來學佛,而淨土法門卻是不手容易,只需具足信願行三條件,便能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所以而對生死的逼迫,所以只有選擇淨土念佛法門。

(二)往生淨土的資糧

淨土法門易行難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要對西方淨土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確信有此法門,有西方極樂淨土,然後發願往生,切實實踐,修持必然能成就。下面對三資糧分述如下:

1、信:對西方淨土的實有彌陀願力不虛和念佛必定可以往生,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可從三點堅定信心:

(1)信釋尊所說不妄;念佛法門是釋尊無問自說的,在彌陀經中特別的經我們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是親證諸法實相的智人,他的教法絕對沒有錯誤。

(2)信彌陀願力不虛;極樂淨土是彌陀願力所成,彌陀因中發了四十八大願莊嚴土攝受眾生,在彌陀四十八大願中有一大願說:「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證明了彌陀廣大弘深的願力,莊嚴了極樂淨土,這淨土又是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所共同讚歎的,所以應該決定信六方諸佛無誑語彌陀願力決定不虛。

(3)信為因必感果;佛說一切法皆不離因果,在些土念佛便即種下了淨因,若加以切願和力行,將來一定能往生淨土。

2、願:有了信心之後,還要有懇切的誓願,方能往生,如果是有信無願,彌陀雖欲接引,也是無能為力,故應該發願遠離此土,往生西方願彌陀接引,願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有願往生才有把握。

3、行:即是依願起行,也就是至誠懇切地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樂國土。」可見行門也就是將信願具體落實在念佛行持中。

信願行是往生的親因,關鍵,核心。《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說:「若無信願,終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往生之理,一定要深集切願實的基礎上渴爺彌陀的攝受。淺浮的行,空洞的願,虛偽的行晃會與彌陀佛了願力的契合的。所以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中,有信有願,加上稱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會達到淨土的目的地。

(三)自力與他力相結合

往生淨土有二力,一是靠彌陀願力接引可以帶業往生,是他力:二是靠自己的信願為自力。佛陀宣說的他力接引,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的福薄障深而給予的特別觀照。即煩惱惑業沒有完全斷掉,只要具足深信切願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就可承佛接引,帶業往生。關於這個問題,自古至今,人多懷疑,在《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也說靠阿彌陀佛神力加持,願力接引是世間難信之法。《彌陀經》中,他方諸佛為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世界度眾生,大為讚歎說:「彼諸佛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見在五濁惡世的眾生修行不容易,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一定要依靠佛力的慈悲加被,方可出輪迴。

經中還記載說:過去有一國王問沙門說:「念佛之人,可以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此事難信。」沙門對王說:「大王,大石置水必沉,若以大石置大船上,不但可以過河,還可以過海。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墮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仗佛慈力帶業往,亦如大石置船不覺,可運到他方。由上可見他力接引真實不虛。

但是今天的社會物質條件發達了,人們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能夠相信靠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帶業往生外,還須要自力的修行,自力修行取決於誠、敬、專、精:

(1)誠與敬:誠: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念佛才能帶業往生。」敬: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增長。

(2)專與精: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念佛行人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念佛之人只有真信實行,精勤念佛臨命終時,才有希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假若眾生不念佛,不修福單靠阿彌陀佛願力帶業往生則三界六道眾生早已往生,不應該現在還在此界受苦了,所以念佛行人要具足三資糧,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偷工減料,或走後門的,就是佛菩薩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古德說:念佛生西,如蚊蠅附驥尾才能生上去,專心致志的念佛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法門,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心、願力、淨行之行;另一方面更要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有了自他二種力量,縱使自力不夠,還有佛力可以依靠,所以說自力與他力相結合方為修行之要道,成佛之穩當。

(四)念佛的修持方法

念佛法門歷代信仰者根據實際的情況,總結了許許多多的修持方法,使後世淨宗學人得徑借鑒少走彎路,而蓮池大師把念佛的修持方法歸納為四種:

(1)實相念佛:即是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修此所得的是真如三昧。此念佛非上上根器不能悟人,中下兩根不能普被,故在淨土法門中很少提倡。

(2)觀想念佛:即是觀佛相好,對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若觀行純熟,則開目閉目睹都是極樂,修此所得的是般舟三昧,但因觀法微細深化改革玄,非尋常之事,故不能普被三根。

(3)觀像念佛:即是觀察如來塑畫等像,然後繫心專想,持佛身相好,於一心而端坐,此念佛與觀想念佛相似,持之較難故不能普被三根。

(4)持名念佛:即是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不論上中下根,但能專心,而念無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亂時,妄想自除,所得的是念佛三昧。

在這四種念佛法門中有難易之分,只有持名念佛經過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佛法。靈峰大師說:「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只有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印光大師說:「九法界眾生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有一切的法門無不從此淨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的途徑,莫不歸於淨土法界。」

(五)往生淨土的先決條件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須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是指發菩提心,持名念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福德因緣是指受持禁戒,廣作諸善,勤修三福。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淺深境界可分為:人天福、二乘福、大乘福,三福含攝了五乘佛法的一切善行功德。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包括自己不殺,勸人不殺,積極放生,護生。十善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皈依之後就要嚴持三皈五戒,受了八關齋戒,沙彌戒或菩薩戒、比丘尼等戒都要嚴格地去守持戒條。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同修要幫助她,勸他勇猛精進,要發大悲心,廣度眾生。

淨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上報四重恩,及三皈,眾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等,所以淨宗行人要想往生西方必須要做到三福。

結束語

念佛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究竟圓滿,若似虛空,是釋尊一生一世教化眾生的特別法門,是三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徑,故在中土各宗裡面,是最得最多婁的信仰,獲得最普遍的流傳,勢力也是最為宏深的。正是因為念佛是最簡單的修行方法,愚夫愚婦,目不識丁者皆能修;念佛又是高深的學問,無信根者,雖才學八斗亦不能入。印光大師說:「淨土淨法門是無上法門,阿彌陀佛,理事相即,光壽無量。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法界之體,諸佛之身上。」可見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是最圓頓,最了義的殊勝方便之無上大法。古人云:「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恆沙。」這是何等殊勝,我等應深信,發願,一心稱念念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是在人跨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要通過網絡傳佛號之偉大,讓無數的人們知道念佛法門如此殊勝易行而歡欣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