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心性具足十如是

我們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謂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者大師在觀察你內心的相狀,是從這十個角度來觀的:

(一)如是相(這是一個總說。)

智者大師把內心的相狀分成四種:

1、叫作增上的恶心:這個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堅定的,他經常生起很明確而堅定的惡念;你看有些人他動不動就生氣、很自然的。那麼你日常生活當中,你觀察你內心的相貌、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貪瞋癡的,那麼這種人就是三途種性。也就是說,你內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惡念,不管你造什麼業,你來生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三惡道。

2、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會產生佈施的心、持戒的心,別人刺激你,你經常選擇忍辱、選擇吃虧,那麼你來生的果報就是人天果報,這叫人天種性。增上恶心叫作三途種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種性。

3、是出離心,二乘種性。有些人看到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的─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別人也沒有慈悲心,所以他對生命是全盤的拒絕,這種人,他的種性就是二乘種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然後再回小向大,因為他是屬於這種出離心的二乘種性。

4、有些人他是發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這個是菩薩種性。智者大師把這個心的相狀,分成以上四種心,決定了你未來整個未來的果報。

(二)如是性

那麼,心的相,它有它內在的性:這個性意謂不變,就是很難改變了,這個念念之間過去生數數熏習,產生一種強烈的習性。

(三)如是體

相是表現在外,性是隱藏在內叫作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麼當我們把相跟性兩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一個生命的主體,這個體就是相性的結合,名之為體。把外在的相,內在的性,把它結合在一起,就是構成一個生命的主體。

(四)如是力

這麼一個生命的主體,它有它的力,它有潛在的功能;比方說一個人經常起貪瞋癡相狀的人,他雖然沒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潛在造惡的功能,只是沒有環境刺激而已,緣缺不生而已。如果一個人經常培養一個善良的心、佈施持戒的心,即便沒有環境讓他修善,但是他內在的潛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如是作

等到因緣具足了,外在還境允許了,它就產生作,它表現出來了,叫作作。力是潛在的能力,作是顯現在外的作用。

(六)如是因

那麼一個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善念惡念呢?因——事出必有因。我們一個人的果報,外表的色身是變來變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樣子,你會認不出來,誒!這是我嗎?你認不出來。但是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色身是不能繼承的、外表的財產也不能繼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繼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歡拜佛,他前生喜歡拜佛,他今生還是喜歡拜佛;有些人是喜歡打坐,喜歡靜態的打坐。為什麼呢?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歡打坐,他今生來還喜歡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鋼琴彈得特別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鋼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趕快想要上去彈幾下。

(七)如是緣

我們內在的思想,是繼承前生的思想,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當然這當中有一個過程就是緣,你今生所接觸的教育,這當中特別是佛法的教育。一個人要徹徹底底的改變思考模式,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覺悟,沒有其它的方法!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而那種改變的力量,來自於你內心的覺悟。

你看受戒,為什麼佛陀要你自己發心?你自己緣境發心─我重新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從今天開始,我生命當中有三大目標: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為什麼這樣的願你要自己發出來?就是這個緣,你內心當中要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然後去改變你過去的因。所以這個因要變成果跟報之前─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我們對於過去所留下來的思考模式,有二個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隨順:反正我小時候就是這個想法,現在還是這個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諸位要知道啊……你不對治妄想,就表示隨順、就是增長廣大。說,我沒有對治它,我也沒有隨順、沒有增長啊!你沒有對治就是在增長,你順從它嘛!

第二個、你採取懺悔對治:它的勢力就減少、減少。

(八)(九)如是果,如是報

那麼經過這個緣的改變以後,你可能是用覺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這個放縱的方式,那麼最後會產生一個果跟報。這個果是約著等流果來說的;這個報約著異熟報。什麼叫果跟報呢?比方說,你造了殺生,這個殺生你會有一個果、一個報;你造了殺生……你來生還很想殺生,這個嗔心增加了─等流習性增加了。

第二個你因為殺生,你可能會來生短命多病,這個是報,報受完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比較害怕的是那個習性,因為這個報是生滅法,它受完以後,就像這個電池放電,放完以後就沒有了;但是你留下那個痕跡,那個功能、那邪惡的功能啊,就像那個滾雪球一樣,它就不斷在你內心當中不斷的醞釀,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眾生就很想去傷害它,這個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十)如是本末究竟

那麼:我們從我們內心的相狀→我們看到過去的因→也看到你現在面對的緣→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果報。那麼這樣子的一個整體過程……這個本就是你最初的相,這個末就是最後的果報,彼此是互相相應的,你有這個相,你未來就會有這個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