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過失,看第二段: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我們對於法師,應該避免去觀察這五個處所:
一、戒穿缺。
一個法師的戒行有過失。但是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戒的穿缺,是不能破殺、盜、淫、妄等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他是眾生的修行指標,這是一個根本。
意思是說:這個法師雖然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是難免的,你不能因為這樣就不跟他學習,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
二、種性下劣。
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的種性,古印度習俗,貴族及賤民,有很嚴格的界限。這裡的意思,就類似我們講:這個人學歷很低、出身卑微、只有小學、國中畢業,而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如果他種性下劣,也不要因此而輕視他,因為他心中有法,這才是重點。
三、形貌丑陋。
如果法師長相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以貌取人,這樣也不對。
四、文辭鄙惡。
如果法師講法不文雅,不能用美妙文雅的方式來表達,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與真理相應,你還是要跟他學習。
五、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這個法師可能經常說粗暴、對治的言詞,我們也不能因為他的言詞比較粗暴,就不跟他學習,因為良藥苦口,雖然他的言詞有些粗暴,但是我們順著他的法義去思惟,能夠得到真實受用,那就可以了。
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這樣子,你這個菩薩,你就失去很多進步的機會。
這裡有一個觀念,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你拜文殊菩薩做師父、聽普賢菩薩說法,你會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到了末法時代,這些天下弘揚佛法的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也都有欠缺。因此:
我們在學習佛法,應該多一分的包容!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你要有本事,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生長在末法時代,遇到這樣弘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福德淺薄所招感的,所以還是要把握這樣的機會來學習,來求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想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就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去取得這些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
我和大家相互勉勵: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必須向很多、很多我們覺得不是很圓滿的人來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一樣。
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福德、智慧資糧都比較不足。但是既然得到人身,我們希望能夠增上,就必須忍受這些垃圾,以便取得這些珍寶,重點是我們想要得到這些珍寶。
你看這些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應該去看師長過失。
如《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段文,把我們學習佛法的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總結:
一、處極低劣座。
如果你今天到講堂聽課,不管你現在是什麼身份,是住持、長老、當家,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坐在一個比較低的位子。
記得幾年前,我到蓮因寺齋戒學會上課,我當時的戒臘,大概只有五、六臘,懺公師父的戒臘,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講課的時候,懺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一次進來,都是悄悄的走進來,然後坐在下面,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的聽幾分鐘,有時候會聽到下課,有時候會聽一半再離開。
我覺得老人家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身教。你看他一個長老進來,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自居。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觀念:以後,不管你做到什麼樣的地位,只要你是聽法者,一定要坐在低位的地方。
尊重代佛宣揚佛法者,表示對佛法的尊重。
二、發起調伏德。
聽法時,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心,調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舉心,這個很重要。
三、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佛法就像是我們的良藥一樣,應該以歡喜心,偶爾去注視說法法師,就好像一個口渴的人,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要有這種希求的心情。
四、起敬專至誠。
若能以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來聽聞法師所講的每一句佛法,必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五、善淨無垢意。
聽法時,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什麼叫染污呢?以佛法來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指清淨的信心。也就是說:不可以抱著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所有的佛法,都會被你懷疑的心所染污了。
那麼這五點做個總結,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就像一個重病的人,聽醫生的處方一樣,來對法師跟佛法產生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子才能夠得到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