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因緣。

遠古時,在雪山中有一棵大蓽茭樹,樹上住著鵽鳥、彌猴,樹下住著大象。三隻禽獸起初互相輕慢,爭執不休。一天,鵽鳥提議說:「我們相爭已久,也沒能分出高下,我也吵累了,不想再在爭吵中度日。不知兩位意下如何?」彌猴說:「我同意,我也吵煩了。」大象說:「我本來就不願多講話,但不知有何高見?」鵽鳥說:「我們可否換個方式相處。常言:遠親不如近鄰,我們要像親屬—樣,以長幼為序,晚輩供養長輩,長輩教導晚輩,為晚輩說法。」彌猴和大象都齊聲說:「好!我們比比誰生得早。」鵽鳥和彌猴請大象先講,大象說:「我幼時最初記事時,這棵大蓽茭樹還很矮,不妨礙我走路,樹可以從我的腹下過去。」鵽鳥又請彌猴講,彌猴說:「小的時候很淘氣,常把樹梢按到地上。」大象忙說:「您比我大多了,我應當尊敬您。」彌猴與大象再請鵽鳥回憶一下過去,鵽鳥回答:「山那邊有一棵大蓽茭樹,樹上結了很多好吃的果子,我吃了果子,飛臨這裡,正巧內急,在此方便一下,不想果核隨著落地,第二年春天,這裡就長出了小蓽茭樹苗來。春秋轉瞬,小蓽茭苗已經長成了今天這樣的參天大樹。」彌猴說:「哎呀!您比我年長太多了,我應當供養您,應當請您陞座說法。」

大家分別了長幼,排定了次序,自此以後,大象恭敬、供養彌猴,聽彌猴說法,聞法之後,轉而向其它大象弘法;彌猴供養鵽鳥,聽鷂鳥說法,然後向其它的彌猴弘法。鵽鳥則向其它鵽鳥說法。《四分律》另有一番描述:彌猴騎在大象背上,鵽鳥立在彌猴的身上,它們組成的團隊四處巡行弘法。

由於聞法弘法的功德,它們都有許多改變。過去,它們只知生存,難免殺盜淫妄之類。聞法之後,它們不但自己明理,而且互相勸勉,改惡修善,積功累德。

當時的人們注意到禽獸忽然改變了性情,鵽鳥不再吃田間的穀物,彌猴不再偷吃水果,大象也不再踏壞莊稼,更不再傷人。禽獸改惡遷善的美德,令人們心生懺悔,互相動勉說:「禽獸尚且互相恭敬,改惡遷善,何況我們生而為人呢?」於是人們也都奉行五戒十善,社會安寧。

由於積功累德,鵽鳥、彌猴和大象,命終之後,得生天人。世間的人們同樣以積功累德的成就,命終之後,也得生為天人。

其實,三隻禽獸並不普通,佛說:「鵽鳥就是我的前世,彌猴是舍利弗的前世,大象就是目犍連的前世。」

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眾,

現世人訶罵,後世墮惡道。

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眾,

現世人讚美,後世生天上。

最後,佛訂下戒條,比丘以受戒先後為序,早者為尊。無論是誰,只要受戒較早,即使僅僅早一小會兒(一須臾),也要入座在先,應供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