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真如自性文章(第2頁)

憶佛念佛就是真如熏無明

這個憶佛就是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慈悲,憶念佛的光明,憶念佛的神通,憶念佛對我...

覓心了不可得

參禪人,不信參禪之人開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誰個。自疑曰:若我有心,究在...

無心的阿賴耶識「猶隔一重關」

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說:世間學問,義理淺,...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間的距離障礙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個是天台的禪師,他開悟以後...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機應現

盡虛空界元同體,極一微塵總是真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機應現?只要有眾生的地方,...

禪與淨土殊途同歸

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

心佛眾生一體之圓頓法義

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離相是談空,離一切相,當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門下的人常常講即心即佛。什麼叫即心...

到達心佛雙忘時,才會會得真實義

在理和事的圓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達心佛雙忘的時候,才會會得那個真實義,...

捨自心污穢的娑婆,取自性清淨的極樂

知道這個真心和妄心,我們就了解,原來我們的緣影心之外的極樂世界也恰好正是我的真...

反聞聞自性與反聞聞妄想

我師兄弟,他問海公一個問題問得很好,他說:反聞聞自性,我們這一念心聽到聲音,你...

原來一切都在

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住下來,不走了,就做善知識的...

這兩種身份對我們都很重要

《法華經》有一句話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

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

法華經的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要修空,那要空掉什麼?我們凡夫沒有修法...

一個人的成敗就是看你離心性有多近

我們一般的因果的修證是向外,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個是遠路。而《法華經》不...

正當念時,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就在我心中

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

從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來解釋無量壽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

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你不是妄想的對手

你臨終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過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個都放不過你的,臘...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這是撥正一種觀點,而且在省庵大師那個時代還是...

為什麼說名號即實相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

佛心與眾生心都是一個心體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

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成佛不能分內外

一個人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所謂心轉則一切轉,內心轉凡成聖以後,整個有...

全真起妄,全妄即真

這裡,傳燈大師施設了一個問答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現前一念之心和西方淨土相即的道...

這樣念佛能入如來法身果海

如來微妙色身,雖在極樂,離隔十萬億剎;如來清淨法身,普遍十方,充滿法界,故名法...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的攀緣心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們常常說,調伏攀緣心最好就...

一切依正莊嚴都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這是總結開示阿...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感應

大乘佛法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觀,你要有一個觀念:你不管是...

不斷「放下」的時候,你跟「真如」就越來越近

楞嚴經中,虛空藏菩薩說,他在因地以觀察虛空無邊,觀察四大地水火風是無依,就是它...

真實的力量要強過虛妄的力量

我們一般人剛開始學佛,你不是說馬上改變。學佛以後,你開始迴光返照,這時候是「真...

安住於真如,再來觀察這一切的假相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察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的,安住...

客來客往,自心不動

《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起心動念這一念心,一個是客,一個...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見,是名真心

參禪人,由散亂心,參到有心,只有參禪心,無妄想心。復由有心,用到無心。無心,無...

向外求安,自古學人之通病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我們是客人。他覺悟到三界是...

大乘佛教修學的三個次第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

【推薦】主導我們的見聞覺知,其實是那一念心性

在我們生命當中,主導我們見聞覺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後的本來...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淨土法門的施設,就是因為它面對的...

想要明心,這句名號就是佛心

念佛也要明瞭自心,這些都是作為上品往生的開示,這種要求是比較高的。覺明妙行菩薩...

內觀真如,外順彌陀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 (一)內觀真如 安住心性,不隨妄轉。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

在日常生活中情緒起起伏伏,如何來對治它

問: 師父您好!關於權法、實法的操作,弟子這邊再具體問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細節。...

【推薦】從空性的真如中啟動佛號

一個念佛人必須要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這個很關鍵,就是念佛...

轉五濁而成清泰

【疏文】 上言靈明湛寂之體,本無清濁向背,畢竟平等,惟是一心。今謂約生滅門,以...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

《金剛經》讓你悟理見性

《金剛經》主要是教授我們,讓我們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見性,見性成佛,跟...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又如何了脫呢...

眼前萬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計,實無所生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者,緣生無性,正示生無所生也。 人為萬物之靈,萬物為人之所知...

彌陀名號聲聲喚醒夢中人

《觀經》告訴我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

如來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

如來的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而不為餘者所摧故,如同金剛能摧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

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

心外無法,全佛即心,彌陀即我心,我心即極樂

初明性。 序文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

萬境本閑,唯心自鬧

【原文】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心本是佛...

不能離開事相來談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經文當下令我們要深信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

即心是佛,云何識自心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

你從什麼地方來

無始生死根本,有人分別心就想:我今生是生死人,這生死是從哪來的?今生是從前世來...

黃龍三關

大略是這麼三種關口: 對於破本參後,就是見性,但未了事。事雖然多,眼睛已經打開...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壞境界,一落分別,就是識神。...

世間人都愛黃金,但真正修道人愛剎那靜

打禪七的殊勝因緣,確實是難分難離。馬祖門下龐蘊居士講: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

有幾種的功德來依止這個法身

這個佛住,就是佛的心的意思。這個法身是佛的心所依止,這個是偏重自受用。 那麼佛...

佛法不怕你煩惱重,怕的是你沒有善根

如果我們看過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比丘尼僧團有一個叫蓮華色比丘尼,她是一個阿...

眾生心若有垢,法身則不現故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

離開一切幻滅就是真實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在六道眾生一切過程當中,不達一個...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個...

高談玄妙撥無淨土之失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總而言之,大白牛車的啟動,我們講過有三個次第:安住、觀照、發願。先安住一念清淨...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但有性德佛乘。 二、名...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情的聲音,是指有明瞭性的鳥類...

信佛力的同時,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從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闡述了信心的內涵及其功能作用,具體到淨土法門,信心的法...

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最後一段結示。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解脫生死,念佛怎麼解脫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事情...

破除滅結,圓破識陰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

捨棄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種的修行過程所成就的,這以下就各自解釋。 一,由清淨。這第...

七佛傳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

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心之本覺曰佛,心之始覺曰念。顧本覺之在人心也,似異而恆同;乃始覺之隨人用也,雖...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心老不安。深信切願定得往生...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

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

問: 請法師給弟子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每個人的心裡都...

一切都虛妄不實,還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惡嗎

問: 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 淨界法師答: 提出這...

把妨礙修行的事統統放下,功夫自然就現前

說一個故事你們聽,我聽虛老和尚他自己講,他在安徽黃山,他想到南京毗盧寺掛單去,...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佛在《楞嚴經》上說的見、得、...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會常住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種,第四是常住為相。那麼法身的相貌,就是說它是常...

已經明心見性,何必還要再求生淨土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禪師幼年於禾山剃度,在未遇明...

改形易道,這個是生命的真相

這個「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認知到,這個「吾」是可以轉生為身體...

不識自心,盡名邪行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又云: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

我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是我心中之佛

念佛要有真實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在本體上我、眾生和佛沒...

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

蕅益大師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

【推薦】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

(示未學) 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眾生迷惑,妄起計著,究其大病,秪...

以敬信心造觀音像感應三則

修補觀世音菩薩佛像手臂,觀世音菩薩亦醫其手臂 湖州有一個村婦膀臂疼痛很久,一直...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覓之了不可得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

只要證得了空的義理,看一切就無罣礙

當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都叫法,佛給法下了個定義就是: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