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性的真如中啟動佛號

一個念佛人必須要「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這個很關鍵,就是念佛的啟動點這一念是怎麼樣呢?必須從空性的真如裡面去啟動一念的佛號。成敗就在這句話而已。千萬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啟動佛號,再來對治妄想,你這樣子就不是第一義諦了。

先把心歸零,然後再啟動佛號,站在緣生無性的空性的清淨一念裡面去啟動佛號。這個「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佛號雖然是緣起,但是它本質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為什麼我們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容易感應呢?因為佛陀的心也是無相,你的心也是無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念一聲有一聲的佛名,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的因緣顯現。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緣生無性,雖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礙佛號的功德的緣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這個概念我們解釋一下。善導大師的皈依,他啟動佛號的啟動點來自於「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是業障深重,彌陀您老人家是萬德莊嚴,那沒關係,我來投靠您。他站在一種對立的思考:我是業障深重,彌陀萬德莊嚴。他是站在一種業感的角度來提起佛號。他的好處,心力強;但他的缺點,就是這個人百感交集。一旦一個人落入業緣的時候,那業力都帶有你的感覺,這個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師的思考不是這樣。他站在一種自他平等: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簡單地講就是說,我雖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來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帶回家。我的心歸零的時候,我把妄想撥開來,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無量的波羅蜜,但是這個波羅蜜也不是他原來的東西,他是長時間修行來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歸零,他的心也是如。

所以,當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時歸零的時候,我們找到了生命的共同點,叫作一如無二如。這個地方是你啟動佛號的時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來提起佛號,來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樣。

一個是自他的對立,我是業障深重,彌陀萬德莊嚴。一個是自他平等,是一如無二如,從我們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號。

所以我們總結:「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個地方是在訶責禪宗的偏空。禪宗只能夠透過禪觀把心帶回家,離一切妄想,但沒有提佛號,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結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先把心調整好,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最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號。

這個時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叫作「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師的思想,就是說,他也承認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歸零,多了這個動作。但多了這個動作以後,生命產生絕大的變化了,本來是業障深重,變成心性平等。

處理問題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會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說乘,佛陀講很多法叫作乘,為什麼?就是說,你今天去車站,當然你可以開車過去。你說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這個的確快慢不同。就是說,有些法門的確是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的確是這樣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關鍵的操作原則。

我想生死問題是這樣解決的:第一個,你認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沒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臨終就是看誰拚得過誰。第二個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本來沒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這兩個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樣。

這是一個什麼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們以前因為一念的攀緣,把一念的清淨心操作成業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來清淨的心操作到現在那麼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會有本事把你歸零。這樣懂嗎?就是說,既然你能夠從A到B,那你肯定能夠從B到A。我們既然從一念清淨心能夠墮入顛倒妄想,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顛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來這兩個程序就是一個東西。

所以,諸位!臨終的時候切記一件事情,妄想干擾你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處理妄想,因為你沒那個本事,你的心一進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來。臨終的成敗就這個觀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嗎?你想處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對手啊?它長時間陪著你生生世世流轉。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說,你不能處理妄想。你哪能夠處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轉,才有辦法處理妄想。你現在是怎麼樣?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沒事了。

所以印光大師講「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印光大師可沒有叫你對治妄想,他叫你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簡單的說就是放下妄想。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諸位!就是說,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閃過它。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的東西,人家本來是一個業力的釋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經驗當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來,然後臨終變成障礙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來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從心起,還從心滅。

這個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這個正念真如的觀念至關重要!就是說,它可以讓你很快的在短時間裡面,從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經驗裡面跳脫出來。這個概念來自於正念真如,你直接憶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憶你的過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拿你就沒辦法了。想想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不是這樣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這個時候你人生就變主動了。

套一句《法華經》的說法,就是說,一個大富長者,他有個兒子,這個兒子後來參加廟會的時候走丟了。這個人離家出走以後,就在外面流浪,變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後,他就認為真的自己是一個乞丐了。那麼這個時候,諸位!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作為一個乞丐,先去找工作,要養活自己,是吧?第二個,你先回家,然後再找工作。你們覺得哪個方法比較好?先得回家。答對了!所以你們善根深厚。《法華經》就是這樣概念。

你這個動作操作錯誤,這個成佛之道的時間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嗎?其實成佛之道不是說誰業障深重。掌握正確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確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徑,要沒有捷徑,祖師就不需要判教,是吧?他為什麼那麼快就成就?不是說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錯誤,你的思考錯誤,是你沒有掌握一個圓頓法門。

先回家!諸位,你現在沒有資格跟妄想對峙,知道嗎?你說,有本事,我來對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號去跟你壓。現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號去壓它。你這是雞蛋碰石頭!

你念佛的時候一天念兩個小時,你打二十二個小時的妄想。從諸法因緣生、熏習,它的熏習力量比你大,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為什麼我們念佛到現在老是進進退退都沒有進步呢?因為你就是想要對治妄想,這個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會覺得海闊天空。

這個地方我們回過頭來,這個經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頁,說,當我們面對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時候,「驀地放下」——就是這四個字,這一切法了不可得。「驀地放下」,整個理觀——蕅益大師的圓修的思想就在這四個字。先把它放下,再來處理。

《禪觀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