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個大乘的教法當中,對生命的解釋是最圓滿的了。這當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相妄性真」。這個相狀就是我們整個五陰的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個天人,今生卻變成一個人的相貌。這樣的相狀是變化的,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內心的感受、想法,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種種的相狀都是一種虛妄相,因為它是動態的,是變化的。

第二個部分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實不變的。我們講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前生做一隻螞蟻的時候,你的心性是這樣子;你變成了一個人,你變成了一個菩薩,乃至於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遠都沒有改變,都是如此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所以這個心性是真實的。佛陀剛開始是把相狀跟心性作一個很明確的說明,所謂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時候,講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說,真實的心性跟虛妄的相狀是不能分開的,相狀當中有心性,心性當中也有很多的相狀。這兩個是不可分的,永遠分不開的。

講了這些道理以後,其實阿難尊者已經是大開圓解了,發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樓那尊者跟二乘的無學,這個時候對「性相不二」的道理產生了質疑。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說:「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心性,怎麼就產生了虛妄相呢?為什麼產生這些山河大地出來呢?

佛陀的回答很簡單,主要的重點只有四個字:迷真起妄。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生死。這個觀念很重要——本來是沒有生死的。那麼沒有生死,怎麼就有生死了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動,就在清淨本然的心中產生很多很多的虛妄相出來。你看,螞蟻的相狀產生了,人道的相狀產生了,天人的相狀產生了,阿修羅的相狀產生了……這個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動而有。

所以,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要知道,「真本無妄,因迷故有。」心性本來是沒有虛妄相,後來怎麼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不在相狀,重點在心中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的無明的妄動,那一念的向外攀緣的心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