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淨土法門的施設,就是因為它面對的是九法界眾生,所以要把九法界眾生全都要匯歸過來。
佛教來到這世間要說的就是一乘法——摩訶衍,但由於眾生的根機陋劣,所以由一乘法開出三乘的權法。這個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叫三乘。《法華經》裡面最後是會三歸一,就是會三乘歸到一乘。由於三乘是由實教開出了權教,為實開權,最後是開權顯實,所以這個權法也就是到達這個實法的一個手段,一種方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乘的權法也就是實法。
五性,性是從他的種性來說。五性是有五種種性。聲聞種性,就是他有解脫的渴望,知道三界輪迴之苦,趕緊要求出離,但是他心量小,只關注自己出離,這叫聲聞乘。
緣覺乘,就是他也是關注自己,但是心量略微開一點,能關注、回頭照顧一下旁邊的人。
菩薩的種性,就是屬於大乘,不僅自己求解脫,乃至要令一切眾生求解脫,這就是菩薩的悲心。
還有是不定性,看他遇到什麼緣,隨便遇到三乘哪個緣,他都會相信,都會去修行,這叫不定性。
第五種就是無性,無性就是沒有解脫渴望的種性,無性就屬於人天的種性。也許他也修善,相信因果,但是他求的是人天的福報。說三界火宅、三界牢獄,他聽得很懵,他覺得三界還不錯呀,我在這個世間,我的家親眷屬這麼多,我什麼都有,你讓我離開,我還捨不得呢。這是無性。
一代時教談淨土法門,就要使三乘五性的眾生共同歸到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同歸淨域」呢?就是三乘五性,無論是什麼狀態,都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要引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上聖,就類似於等覺菩薩;下凡,就類似於我們這些悠悠凡夫。在兩土世尊的胸懷當中,上聖下凡在佛的眼裡等同一子,平等對待。雖然我們這下凡眾生跟等覺菩薩相比有天壤之別,但是就體性上來說也平等不二。所以我們也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就能與極樂世界的這些上聖——比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些菩薩——把手同行,同為蓮友,共同證入真實常住的佛性。
真常就是指我們的佛性。這是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宣說淨土法門的本懷,乃是阿彌陀佛的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本懷,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有的本懷。所以淨土法門稱為大暢諸佛出世之本懷的一個大法,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妙法。那這幾句話,印祖就把諸佛說淨土法門的本懷和盤托出——就是欲令一切眾生圓成佛果,都能成為阿彌陀佛。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