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要怎麼用功

倓虛老和尚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他在期中考時出了一個題目。他說我這個期中考一道題目。什麼題目呢?就是一個出家眾,你除了上殿、平常做功課以外,你還要怎麼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誦經、做功課以外,日常生活你要怎麼用功?做這道題目。後來老和尚給的答案就是八個字——迥脫根塵,靈光獨耀。

這八個字,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我們平常生活是用這個心來主導我們的行為行動,但是這個心的活動它要依止根——有一個所依的根,然後它要有一個所緣的塵。所以,你一旦心一動,一定有根有塵,跑不掉的。但是這個地方的「迥脫根塵」,不是說你拒絕了根塵。你拒絕了根塵,你心就不能產生作用。

而是你要在根塵的因緣當中能夠見相離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你那個清淨的本性,什麼只是你外在暫時的因緣而已,你要分清楚。這個能見的心、所見的物,什麼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什麼是外在假借的因緣,你要很清楚的。所以,你在整個因緣的根塵當中活動,你還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叫「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你隨時要知道什麼是你的清淨的本性。

你看禪宗。禪宗在打禪七的時候,有些人眼睛亂看,糾察師過去就「啪」打下去,「看什麼看!哪一塊磚塊是你的!」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物質,都是暫時在生命當中借用的。我們一個生命出生以後,我們假借父母的因緣,最後假借這個身體。然後用這個身體,來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們假借很多因緣來積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時候,這些東西要全部歸還的。我們空空地來,也空空地走。

那麼到底什麼是我們真實的東西,這個你要去參一參,什麼是自己的心性,什麼是假借的因緣。我們現在搞得糊里糊塗了,因為我們的心怎麼樣呢?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有所住。心住在某一個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了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

就像阿難尊者一樣,我們心經常向外攀緣,已經搞不清楚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了,我們的心已經被物化了。這個時候,佛陀說你要釐清,你這個明瞭的心性假借父母的體(即父精母血)而產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蘊的身心讓你來拜佛、念佛、持咒、誦經,成就種種的資糧。但是你要分清楚,這麼多因緣變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個跟你沒關係,那是假借的。

事實上,你那個精純妙明的心性只有一個。那個你要找出來,你要從那個地方直下承當。就是說,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你這個明瞭的心就念念照常理,你那個念頭就是要觀照你的清淨本性。剛開始先釐清什麼是你自己的東西、什麼是外在的東西,你先把它分開來。就是把一切的能見、所見還它個本來面目。我們套一句倓虛老和尚說的話,「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就是這個目的。

這個地方,佛陀已經把整個消息透露出來了,就是你要在整個日常生活穿衣吃飯的時候把你的本性找出來。也就是說,其實它隨時存在的。海公常講一句話,他說:「見性是一個很平常的東西,不是一個很深妙的東西,只是我們穿衣吃飯當面錯過而已。」海公常講這句話。日常生活就是現前的,只是我們當面錯過。我們的心住在物質上,結果被物質所轉,就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們追求一個暫時的因緣,而失去一個永恆的東西。現在要把它看清楚。這個就是所謂的從自他當中——從你自己的見性跟所見的萬物當中,把這個差跟無差的概念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