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中道之理運用於實際修行中

十番顯見的道理,就是在說明我們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兩個原則:第一個,它是一種不變的體性。我們心要盡量離一切相,盡量不要受外在的境界干擾。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就是不變,守住不變的體。第二個,守住隨緣的用。我們這一念心也的確會受到外境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要親近一個好的因緣。

你看我們這一念心,它會怎麼樣?它會受熏。你經常去憶念殺盜淫妄,你來生就出現三惡道的果報。你心中一天到晚想五戒十善,你來生就出現人天果報。你一天到晚想四諦十二因緣,你來生就出現二乘的涅槃。你的心經常想到怎麼樣去修六度萬行,你就出現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所以我們這一念心的確會怎麼樣?隨順染淨的因緣而出現十法界的差別因果,有隨緣義。所以你要合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這兩個觀念抓到了,你就大概知道在修習菩薩道的時候怎麼樣調整自己。不過,不變跟隨緣這個中道是很難抓的。所以,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先求攝用歸體,先求不變再求隨緣,然後以不變應萬變。比方說,我們講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其實你說你要完全做到非和合非不和合,這中道是很難拿捏的。我們一般在應用上是這樣:當你在破惡的時候、當你在懺悔業障的時候,你要去觀想是非和合,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合」。當你要破惡的時候、你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你要觀察你這一念心其實沒有煩惱,煩惱是一念顛倒生的,當你迴光返照的時候,是覓之了不可得。它沒有真正染污你的內心。所以當你在破惡的時候,你要用心與外境「非和合」的道理來攝受。

但是當我們在生善的時候、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就要思惟:我們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們一定要假借環境才能夠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說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都不念佛,那你怎麼感應道交呢?沒有因緣嘛。諸法還是因緣生嘛。所以,當你在修習善法的時候,你要用和合的道理來調整自己。所以,這兩個「不和合」跟「和合」,在破惡與生善的運用不一樣。所以,這個道理你要能夠巧妙存乎一心。你要隨時把這個中道的道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善加運用,就看你自己怎麼運用。

我們看庚三,遍歷陰入處界會理。

前面的破妄顯真,其實只是約著見分,就著六根當中的這個見的功能,來發明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心性這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中道之義,是一個比較狹隘的見分而已。那麼到這個地方佛陀是說,其實不僅見分如此,宇宙萬法都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善會運用。其實整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的因緣所生法,都是一種即空、即假、即中,一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圓融無礙的道理。這個地方等於是會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緣法都會歸到我們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只是約著見分來發明見性,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其實不只見分,整個宇宙萬法都是這個道理。

好,我們看下面的兩段:第一個是總示,第二個別明。先作一個攏總的提示。這以下有四段。我們看第一段。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個地方是把整個因緣所生的這些相狀的內涵說出來,說:阿難!你今天尚且未能明瞭,這宇宙間一切的萬法,姑且用五陰身心好了。就是我們過去由於業力而創造一個人的五陰身心,而這個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呢?它是浮塵,是幻化相。

我們先解釋浮塵。浮塵是一種飄浮在空中的灰塵。它是飄來飄去、可上可下,所以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你看,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過幾天又好了。我們的身心世界是處在一種動態中。我們的身心世界不是靜態的,它是動態的。這個宇宙人生,整個宇宙萬法像浮塵一樣,它是飄來飄去的,它是一種動態的。它不斷在動、不斷在動。

第二個,它是虛妄不實的,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這個我們再說明。如果生死是真實的,那生死就不能消滅了。它只是一種虛妄的相狀,它不真實。就好像說魔術師拿一條手帕變出一隻兔子,兔子變完以後再把它變成一隻小狗,再變成一隻小貓。其實就是一條手帕變來變去,哪有真實的兔子?哪有真實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說,其實它就是一種業力的轉換,所以叫作「諸幻化相」,它沒有真實的體性。

那麼,身為一個動盪變化而且虛妄不實的五陰身心,它到底是怎麼來、怎麼走的呢?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的解釋是很獨到的。蕅益大師把「當處」跟「隨處」這兩個字發揮出來。他說什麼是「當處」、什麼是「隨處」呢?其實這兩個處所是同一個處所。生死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其實這個「當處」跟「隨處」,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因為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受著業力的熏習,我們過去造了五戒十善的業,就變成一個人的五陰身心;當這個業力的功能消失了,它也在自性當中消失了。所以,我們整個流轉沒有離開我們的一念心性。

這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解釋一下。比方說,我們如果把生命都回歸到原點,其實我們生命是沒有差別,你跟我是一樣的。就是把心帶回家,我們今天還它個本來面目,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平等的。那麼為什麼從平等中變成不平等呢?前面《楞嚴經》我們也講過了,就是我們「仁者心動」。我們心開始不守自性,開始動。每一個人動的方向不一樣,有些人是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動,有些人往殺盜淫妄的方向動,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動。這個地方就是怎麼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動以後,就創造業力,由業力就開始出現果報。

你看,假設我們前生由於過去的業力出現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當處出生」,這個時候你就變現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思想。你前生的想法跟現在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不可能一樣。一個人換了果報體,想法就不一樣了。換了一個位置,想法就不一樣。因為你是女人,你是女人的思想。那麼當你這個女人的業慢慢那個能量釋放完了,誒,你前生呢?你找不到,那個東西不存在,覓之了不可得,「隨處滅盡」。你又變成一個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

你今生結束了,你沒到極樂世界,因為今生的佈施持戒到天上去了,你今生的果報也找不到了,你又變成一個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這個就是所謂的「出生」跟「滅盡」,但是你都沒有離開你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就是所謂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總而言之,這段經文所要說明的就是,在整個因緣所生法當中,它是當體即假,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麼叫「假」呢?因為它動盪變化;第二個,它虛妄不實,就叫即假。這叫「舉相幻化」。

我們看第二段「剖相示性」。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此虛妄變化的相狀,的確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我們真的能夠做一些暫時的受用。但是當我們去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的時候,當我們要去探本求源的時候,我們發覺,雖然我們每一個人現在變的身心是不同的,你現的是男人的色身,她現的是女人的色身,男人女人又各式不同,但是其實我們的出處是一樣的。我們最初的根源都是來自於一種清淨不變的心體。這一點很重要!就是「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都是一種微妙的本覺的理體,從那個地方發動出來的。

就是說,在這麼多的差別相狀當中,當我們把這個相狀「還它個本來面目」的時候,其實每一個人的本性是一樣的。你說你看到一隻螞蟻,你也不要輕忽它。它暫時現出一隻螞蟻,搞不好你來生比它還差,因為它也有佛性。所以,每一個眾生的本性,當我們把這個業力的因緣拿掉,我們要觀察它本來面目的時候,其實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妙覺明體。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建立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叫「剖相示性」。這個地方是發明諸法的「即空」——它的不變性。前面是說明隨緣性,這個講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