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與觸即如來藏性

這個身根,是一個內處;外在的觸塵——冷熱澀滑,是外處。身根跟這個觸接觸的時候,其實它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看經文: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這個地方先標出兩種處所。佛陀招呼阿難說,你平常早上起來要三摩其頭。佛陀規定弟子們一起床的時候要三摩其頭。因為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外道出家,出了家以後,佛陀怕他們習性不改,又修外道法,所以要他們每天起來三摩其頭,告訴自己已經出家了,應該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以我們這個手去摩頭而產生一個觸覺——冷熱澀滑的觸塵。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一下,這一段的經文跟以前是不太一樣的。前面的經文講的內處跟外處,一般來說內處都是有情,外處都是無情物。比如以這一段來說,佛陀應該舉我們的身根去穿一件衣服。身根是一個有情,衣服是無情。當我們的身體跟衣服接觸的時候,能感覺到冷熱澀滑。但這個地方佛陀講的譬喻,它的內處跟外處都是有明瞭性的東西,不管是手,不管是頭,都是有了別功能的心法。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當我們的手去接觸我們的頭的時候,這個整個摩觸的過程當中,「誰為能觸」,到底何者是能觸呢?這個觸覺是從哪裡生起的呢?是從手裡面生起的?是從頭生起的?就是說,我們的手去摩頭,會產生一種冷熱澀滑的觸覺。這個觸覺是從哪裡來?是從手邊來?還是從頭部來?提出這個問。

看經文: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這個地方有兩種的破法,第一個是破二觸,兩種觸。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如果這個觸覺是完全從手這邊生起的,因為我的手去摩頭嘛,產生的觸覺應該從手出來,那麼這樣子有一個問題:「頭則無知,云何成觸?」這個觸覺是完全從手裡面生起的,那麼頭變成完全沒有明瞭的作用。而事實上頭是有明瞭作用的,那表示你的手跟頭沒有完全接觸。因為頭是有明瞭性的嘛,而你的手去接觸頭的時候,所有的感覺只有從手裡面生起,那表示你沒有真正的接觸,所以不能構成觸。

如果說這個觸覺是完全從頭部生起的,那麼手就完全沒有作用了。事實上手也是有感覺的,所以也表示頭部跟手也沒有真正接觸。因為手是有知覺,而你的知覺只有從頭部生起,可見你的頭跟手沒有接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說是接觸的過程當中,手也產生一個觸,頭也產生一個觸,整個摩觸的過程產生兩個觸覺,那阿難尊者你應該兩個身體,以後你要成兩個佛才對呀。你的手去摩你的頭產生兩個感覺,那你應該是兩個身體,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二觸是不成就的。

我們看一觸也不能成就: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當我們的頭跟手接觸的時候,這兩個都是有明瞭性,相互接觸的過程當中,假設它們兩個共同產生一個觸覺,那這樣子手跟頭就應該相合為一體才對呀。你們兩個既然能夠產生一個觸覺,那頭跟手是一體的。假設頭跟手是一體的,那就不能構成觸的定義,因為觸必須有能所,能跟所是不一樣才對。現在你這個頭跟手是一體的,就不能產生交互作用,那這個觸的定義就不能成立。

說是頭跟手是兩個體,那麼這樣子的話,「觸誰為在?」你生一個觸覺,他也生一個觸覺,這兩個又是一個自體的,那麼到底這個觸覺是從哪裡來?「在能非所,在所非能。」在能摩的手就不是在所摩的頭,在所摩的頭就不在能摩的手。你不應該說虛空——一個空空蕩蕩的虛空,跟你產生一個觸吧?所以說一個觸也不能成立,因為手跟頭都有知覺,怎麼可能會合成一個觸呢?不可能。

《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