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來天上成道,故應之而立百八號,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其十號者:一、如來,梵曰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大論謂佛如自安穩之道而來,此佛亦如是而來,故名如來。二、應供,梵曰阿羅訶Arhat,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Samyaksaṁbuddha,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羅那三般那 Vidyācaraṇa-saāṁpanna,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五、善逝,梵曰修伽陀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六、世間解,梵曰路伽憊Lokavid,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七、無上士,梵曰阿耨多羅Anuttara,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八、調御丈夫,梵曰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uṣa-damya-sārathi,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九、天人師,梵曰舍多提婆魔 沙喃Śāstā-deav amanuṣyānāṁ,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Buddha- lokanātha,佛陀譯言知者或覺者,世尊者,為世尊重之義。然而此中分佛與世尊,則為十一號,惟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正為十號。蓋以具前之九號,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又大論別開此二者,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別為尊號。蓋具上十號之德,故稱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 Bhaganān者即是。見智度論,瑜祇經疏。尚詳釋於各項。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劫比羅伐窣堵國】 p0705 西域記六卷七頁云:劫比羅伐窣堵國,週四千餘里。空城十數,荒蕪已甚。王城頹圮,周...(界名)即兜率天。欲界諸天之一。其義為妙足。亦譯知足。謂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也。...指極樂八功德池之波聲,說空無我之妙法。無量壽經說: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p0732 瑜伽五卷三頁云: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種子建立的淵源】 大乘唯識宗建立種子,是本宗的基本理論之一。所謂『八識三能變』,即是以種子為能變之因。而種...【率爾墮心】 p1033 瑜伽三卷六頁云: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慾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中國佛教宗派。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水火風非滅因】 p0383 顯揚十四卷十七頁云:論曰:若水火風是滅因者;不應道理。由俱生滅故。若彼水等是滅因者;...謂在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攝盡了萬年的歲月。...亦名:治滅擯法 行事鈔·僧網大綱篇:「(一、出過明舉)言滅擯者,謂犯重比丘,心無慚愧,不肯學悔,妄入清眾,濫...禮拜與懺悔之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以為懺悔之意。唐代智升...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來諸...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有摩訶比丘僧萬二千人,皆...
淨土宗祖師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淨土法門產生正信,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他是泛泛悠悠修其他的法門...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分、是佛緣,結緣三寶、結緣洗心寺,因緣殊勝,在此我給大家講...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就是,這一生,無論你過得得意還是落魄,最後,都要死去。或者,您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作...1、合十 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對佛法信眾言,這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
唯識學把整個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個階位: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乃至於最後的究竟位。我們從...凡大部頭的佛經,若欲深入地去學習和研究,必先要選擇一份理想的科判,藉以梳理全經的脈絡結構,然後再剖析經文的意...問: 現在法師眾多,初學應該如何選擇,是否只尊奉一個老師,才不是摻雜? 大安法師答: 我們學佛,應該常隨佛學,...
【原文】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蓆,眾知必死,而彼無死想。語之死,輒不懌。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彼...
十號
【佛學大辭典】
上篇:十喻觀 | 下篇:十號經 |
【心攝受陶煉】 p0355 瑜伽十三卷十頁云:若有復能止息尋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是名為心攝受陶煉。由能攝受無...
劫比羅伐窣堵國
兜率陀
空無我聲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種子建立的淵源
率爾墮心
律宗
水火風非滅因
一念萬年
滅擯羯磨
禮懺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推薦】第三世怨的結果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
惟賢法師:佛教日常生活的禮節

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楞嚴經導讀
初學佛是否只能尊奉一位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