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心王與心所對某一對像發生作用,同時了解、認知此一對像之意。心王,指八識之識體自身,亦即吾人精神作用之主體;心所,指與心王相應而起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現象,俱舍宗分為六類四十六種,唯識宗分為六類五十一種。

吾人之心識對外境進行作用時,即是產生認知了解之同時,故「行」即是「解」。然心王與心所之行解作用有總相與別相之別,此於佛教各論典中有多種說法,以下概括為四類:(一)心王攝取外境之總相(如色、聲等)而不能攝取別相(如順、逆等),反之,心所能攝取別相而不能攝取總相。(二)心王正取總相復兼取別相,心所則各自攝取別相而不取總相;此說蓋以心王力強而心所力劣之故。(三)心所既取別相復兼取總相,心王則僅取總相而不能攝取別相;此說蓋謂心王作用之處,心所必定隨之。(四)心王與心所皆能兼取總相與別相。

又俱舍與唯識兩宗雖皆以行解為心王、心所之了別作用,然因俱舍宗將浮現於心識之影像稱為「行相」,故特稱心識之了別作用為行解;唯識宗則直接稱心識了別作用為行相,故無行相與行解之別。[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成唯識論卷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俱舍論光記卷一末](參閱「行相」2556)

(二)為「行」與「解」之併稱。行,修行之意,即依循教理而實踐躬行;解,知解、智解、認知,即從各種見聞學習而領解教理。通常多稱為解行,為佛教各宗派欲達佛果聖道之二大基本法門。(參閱「解行」5599) p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