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梵名 Lavkā,巴利名同。又作[食*夌]伽山、[馬*夌]迦山、楞迦山。意譯難往山、可畏山、險絕山。相傳此山乃佛陀宣講楞伽經之處。據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所載,此山系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猶如百千日共照耀金山。山中有無量花園香樹,微風吹拂,枝葉搖曳,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重岩屈曲,處處仙境,無數眾寶共成靈堂、龕窟,內外明徹,不能復現日月之光暉,此山乃古昔諸仙賢聖得道入化之處。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所載,此山位於南海之濱。慧苑音義卷下亦謂其位於南天竺南界之海岸。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與續高僧傳卷四均謂楞伽山系位於錫蘭之山名;巴利文大史(Mahā-vajsa, i.)則以楞伽為錫蘭之別名,然現代學者大多反對此一說法。[新華嚴經卷六十二、華嚴經疏卷五十六、玄應音義卷七、東南印度諸國?研究] p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