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或稱師家,或稱道友,或師家呼學者,皆為善知識。知識者,友之義,謂知識其面也,非博知博識之謂也。《維摩經》什法師注云:『眾生利鈍有五品:第一、但見他無常,其心便悟;第二、見知識無常,其心乃悟云云。』《正法念處經》云:『諸凡夫若見知識,若見婦女,心則生貪。』《僧祇律》云:『阿難!有一知識檀越家,合門疫病死盡。止此』《毗奈耶雜事》云:『火生長者與諸親、朋友、知識共辭別。止此』皆謂友也。《輔行》釋善知識,引大經云:『佛告大眾:菩提近因,莫過善友。止此』善知識即是善友,可知也。」

《傳燈錄·長沙景岑禪師章》云:「僧皓月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問果上涅槃。』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什麼未證?』師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聖,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碧巖錄》云:「大凡宗師,須與人抽釘拔楔,去粘解縛,方謂之善知識。」

《僧寶傳·玄沙備禪師傳》云:「夫為人師匠,大不容易,須是善知識始得。」

《聯燈會要·:「洞山初禪師示眾云:『夫善知識者,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方名善知識。即今天下,那個是真善知識?諸人參得幾個善知識來?也不是等閑,直須是參教徹,覷教透,千聖莫能證明,方顯丈夫兒。』」

忠曰:「已上稱師家者。」

《法寶壇經》云:「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慧能行由得法事意云云。』」

忠曰:「此即師家謙呼學者為道友也。」

《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摩訶般若經》云:「『云何菩薩親近善知識?』佛言:『能教人入薩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識,親近諮受,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釋氏要覽》云:「《摩訶般若經》云:『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名善知識。』《華首經》云:『有四法是善知識: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瑜伽論》云:『善知識具十功德:一、調伏;二、寂靜;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經富;七、覺真;八、善說;九、悲深;十、離退。且初調伏者,謂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定相應,由內攝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於一切時恭敬故。』」

《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第廿三卷廣說善知識義。

忠曰:「《止觀》作半因緣、全因緣。然半梵行者,值遇善友,則成己身梵行半分也。全梵行者,啟發己行,得全備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阿難陁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陁!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辨,故名全梵行。』」又《雜阿含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