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是在西歐的影響下出現的,但有後來居上之勢。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世界宗教會議後,美國學術界開始注意對佛教的研究。哈佛大學首先發起了《東方叢書》的編譯工作。華侖翻譯了幾部佛經,巴庇特譯註了《法句經》,卡洛斯寫作了《佛陀的教說》,華特發表了《禪道》,特別是日本鈴木大拙有關禪宗一系列的傳譯、講演和著作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自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止,佛學研究一度消沉。但戰後隨著佛教的急遽發展,佛學研究也進入了高潮。在50~60年代,禪宗的研究風靡一時,滲透到了哲學、文藝、音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各個領域。在這方面影響較大的是亞米斯的《禪與美國思想》(1962),杜姆林的《現代世界佛教》(1960),卡普洛的《禪門三柱》,福洛姆的《心理分析與佛教禪學》和《愛的藝術》,格雷厄姆的《天主教禪》(1963)等。美國的禪宗披上了新大陸的形式,有所謂頹廢禪、雜燴禪、方禪和禪外禪等種種禪門。目前美國很多著名大學都開設佛學課程,設有博士學位,出版定期的刊物,其中重要的有《世界佛教研究協會會刊》、《東西方哲學》、《金蓮》等。

  佛教傳播  美國是一個盛行基督教的國家,原沒有佛教。19世紀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開始向夏威夷群島移民。日本佛教也隨之展開活動。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淨土宗別院(分寺)。日本西本願寺也派人去火奴魯魯(檀香山)等地傳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併入美國後,佛教活動尤為活躍。隨著日本移民湧入美國本土,西本願寺和其他教派(日蓮宗、真言宗、禪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傳教人員並建立眾多的寺院。1899年西本願寺 田宗惠開始在舊金山活動,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勢力的佛教團體──美國佛教會。接著在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地建立佛寺,發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幾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展到18000人。佛教由美國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傳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美處於戰爭狀態,日本的傳教活動被勒令停止,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戰後即恢復並有較大規模的發展。50~60年代,美國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禪宗和日蓮正宗。千崎如幻最先在紐約建立了第一禪院,佐佐木周承在紐約又建立了臨濟宗禪堂。創價學會是附屬於日蓮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團,由於它的教義具有現代化的內容,儀式簡單,組織比較嚴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後,迅速成為美國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國傳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眾參加。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也在華盛頓、洛杉磯等地建寺,開展活動。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紀末就由華僑傳入夏威夷,以後又傳入美國本土,在夏威夷設有中華華僑佛教總會,修建富麗堂皇的檀華寺和啟華學校在紐約、舊金山都設有佛教會和寺院,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的極大部分是華裔和僑民。

  目前美國佛教徒約有20~30萬人(不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信徒),有40個較大的佛教團體、教派組織。其中重要的有美國佛教會(西本願寺)、北美日蓮佛教會(創價學會)、美國佛教聯合會(白人組織)、泰西佛教團、美國第一禪堂、東漸禪窟、華盛頓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聯誼會、夏威夷華僑佛教總會、舊金山紐約華僑佛教會、曹洞宗北美教友會、高野山美國別院、淨土宗美國別院、羅徹斯特禪宗中心、藏傳佛教寧瑪派禪定中心、噶舉派禪定中心、薩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總會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國十幾個州,藏傳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科羅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舊金山和紐約三地;南傳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華盛頓、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凱米爾。佛教為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已有了很多的變化。宗派、寺院常被稱為教會,教徒稱為會員。有些教派還倣傚基督教劃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子軍等。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舉行,在鋼琴伴奏下,讀誦英譯的佛經,代替了東方的晨鐘暮鼓,頂禮焚香。在軍隊中還配有隨軍僧侶。

  其他各地  近年來,意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對佛教的研究也很活躍,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學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著作和期刊。例如意大利的中東遠東研究所,在杜齊的主持下編輯出版了著名的《羅馬與東方叢書》,其中包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這些國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數。(黃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