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a jieben

  佛教大乘戒律書。亦稱《菩薩善戒經》、《瑜伽戒本》等。漢譯題為彌勒說,藏譯題為無著造。為大乘律藏中記載菩薩戒條文、說明戒相的典籍。

  譯本 漢譯有四種:①《菩薩戒本》。北涼曇無讖譯,1卷;從《菩薩地持經·方便處戒品》錄出,加歸敬頌而成,亦稱《地持戒本》。②《菩薩善戒經》。南朝宋求那跋摩譯,1卷。③《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譯者不詳(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題南朝宋求那跋摩譯),1卷。④《菩薩戒本》。唐玄奘譯,1卷;從《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錄出,亦稱《瑜伽戒本》。玄奘又於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在大慈恩寺譯出《菩薩戒羯磨文》1卷,別出《菩薩戒本》1 卷,普光筆受,是為最後定本。此外,尚有後秦鳩摩羅什所譯《梵網經》,據稱梵本共61卷,羅什只譯了《菩薩心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說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故也稱《菩薩戒經》,流行較《瑜伽戒本》為廣。

  玄奘譯的《菩薩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大乘」字樣,如窺基稱「大乘基」等。

  內容 主要說明菩薩戒相。書中列舉四種重戒和四十八種輕戒。菩薩戒相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三大類,稱「三聚戒」。重戒為: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或毀他;他求財法,慳吝不施;忿惱有情,不受諫謝;謗大乘法,說相似法。輕戒為:不供養、頌讚、信念三寶;貪著利養、恭敬無厭;不敬長老、不答來問;不受他請;不受施物;求法不施;棄舍犯戒有情;於諸遮罪不應與聲聞共學而共學;為利他故七支性罪應開不開;邪命不舍;威儀不靜;不樂涅槃;於惡聲譽不護不雪;護他憂惱不作調伏;報復瞋打罵弄;犯他不懺謝;不受他懺謝;於他懷恨堅持不舍;染心畜徒眾;貪睡眠休臥;貪無義語虛度時日;不求教授;不除蓋障;貪世間禪;輕棄聲聞乘;舍菩薩藏專學聲聞藏;未精佛教研異學外論;愛樂異、外論;謗菩薩藏甚深法義;懷愛恚心、自讚毀他;不往聽正法;輕慢說法者;不為助伴;不瞻病苦;見作非理不為說正理;不報恩惠;不畏憂惱;求財不施;不以財法攝受徒眾;不隨他心轉;他實有德不欲讚揚;不折伏行非法者;不現神通引攝製伏。

  註疏 現存有隋慧遠述《地持論義記》(卷三,下);唐遁倫集撰《瑜伽師地論記》(卷十),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一);明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1卷(系釋曇無讖譯《菩薩戒本》)。此外有日本行性述《菩薩戒本箋解》3卷(系用漢文註釋玄奘譯《菩薩戒本》)。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有印度關於《瑜伽戒本》註釋多種。藏文註釋有宗喀巴的《菩薩戒本品釋》(系集諸家註釋之大成),另有藏譯月官造《菩薩戒攝頌》。(隆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