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乘者,車乘也,三諦之妙觀,為直到涅槃寶所之大白牛車,故云乘。十乘雲者,非有觀法十種,觀法唯觀不思議境之一,惟加資助觀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觀不思議境,是指介爾陰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謂細念也,但異於無心,陰者新譯蘊也,然則介爾陰妄者,識蘊中極弱之妄念也,與無記心相當),觀為即空即假即中之不思議境也。蓋佛陀與眾生與草與木皆為三諦不思議之妙境,而佛陀高,諸法廣,於我最近且簡者,無過於陰妄之念。故特取之為所觀之境也。此荊溪譬之以燒灸得穴。就此可知有兩重之能所觀者能觀之智也,不思議境者,所觀之境也,此觀智與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此二者望於陰妄之心,則皆為能觀,故對所觀之妄心,又有一重之能所,是以妄心觀為不思議境也。指要鈔譬之於槌與淳樸及砧三種。言槌與砧相望,則為一重之能所,此二者,望於淳樸,則更為一重之能所云。要之以能觀之智慧之槌與所觀之三諦之砧鍜妄心之淳樸。使為一念三千之妙體。是謂之觀不思議境。示之則如圖。即上根之人,以此一乘直到寶所也。二、真正發菩提心,此言中根之人,修第一乘,未得真證時發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真正菩提心,助成觀法也。三、善巧安心,此言於第二乘尚不得真證時,更修靜明之止觀。善巧安住一心也。四、破法遍,此言於第三乘尚不得真證時,以一心三觀之智慧遍破三惑之情執也,是因真證未發,有三惑之情執礙之故也。五、識塞通,此言於第四乘尚未入法性時。能識別何行相通入法性何相法性蔽塞,而存通破塞也。六、道品調適,此言一一調試三十七科之道品而以其中適於吾機邊者入道也。此以於第五乘尚未達真性,先存之法門尚有我與不相應者故也,中根之人。至此第六乘,必發真證。七、對治助開,此言修藏教之五停心或六度等行對治事惑(修惑),以助開正道之理觀也。此為最下根之人。在第六乘觀行尚未進,以有迷事之粗惑為之障礙故也。八、知次位,此言已知修行之分齊,防增上慢之心也。九、能安忍,此言於內外之障礙安然耐忍也。十、無法愛,此言不愛著於已得之法,益進而入於法性也。即下根之人全修如是十乘漸得到道場也。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治地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二位,又作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又稱寶藏天女。主福德之神,故被視同吉祥天、辯才天等。梵名音譯作吒羅佉,然非譯自「寶藏」之梵語,係由寶藏天女陀...如來的別名,即乘真如之道去成正覺的意思。...【神我】 神我即第八識。外道執神我能生諸法,常住不壞,計為涅槃。是二十五諦之主。...祝,切斷之意。故祝發與剃髮、剃髮同,即出家落髮之謂。(參閱「剃髮」3727) p4270...又作四依住、四依法、四依止法。律典規定出家之人應依如下四法,以長養其生活。(一)糞掃衣(梵 pājsukūla,巴 pa...(物名)護摩壇四方之小柱也。仁王道場念誦儀軌曰:於壇四角釘佉陀羅木橛,若無此木,鐵橛紫檀木橛亦得。長十二指,...(術語)法藏以為梵語,譯曰默擯。眾僧不與之交言語也。智者元照以為漢言,謂梵王於宮前立一壇,天眾不如法者則令立...(雜語)以十指配於十波羅蜜十法界等,足十趾亦曰十指。淨印法門經曰:於是海意菩薩,承佛教敕,即時於其足十指間,...(雜語)每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之兩日,行布薩法之日也。...【五蘊名色所攝】 p0279 瑜伽六十六卷十頁云:復次應知五蘊,名色所攝。所以者何?由彼彼處,增長可得;手塊等觸,...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故聞淨土化生,心不喜樂。如諸聲聞,不見舍...
《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從觀自在菩薩到是無等等咒叫顯說般若,用明顯的道理來闡述般若的妙義。...執著帶給人束縛,使我們不得自在。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腳鐐,行動無法自由。心靈的超越正是讓我們放下執著,擺脫...
乞食,又稱為托缽、分衛、行乞,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也是比丘清淨自活的一種修行方式。乞食...什麼叫做修行?現在說在家眾三點: 第一,要守我們的本分;第二,一定要深信因果;第三,要老實念佛,印光大師有開...
每次夢醒,在凌晨三點半到四點醒來的時候,都會聽到遠處傳來非常痛苦的嚎叫聲。那是豬的慘叫,一聲又一聲,這痛苦的...
問: 法師,經常做很多夢,是不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妄念太多了? 大安法師答: 常做種種雜七雜八的夢,確實是說明你的...
過去在竺叉尸羅國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時期,門柱被火燒燬,後來佛又重安立門柱,但時間一久也變得腐朽不堪。當時該...
十乘觀
【佛學大辭典】
上篇:十乘風 | 下篇:十哲 |
(1140~1214)宋代浙江錢塘人。字復之,號鎧庵。少讀周官,慨然有濟世之志。後隱於左溪,嘗讀楞嚴及宗鏡錄,復由寶...
治地住
寶藏天
如去
神我
祝發
行四依
四橛
梵壇
十指
布薩日
五蘊名色所攝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大藏經】佛遺教經
【大藏經】六度集經

為何華不著菩薩,只粘著聲聞眾

《心經》那麼好,要如何去運用
慧律法師《解脫後的心靈》

出家人托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慧律法師:在家眾要怎麼修行

口腹之慾,為何要以生命來買單

經常做很多夢,如何念佛才能安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