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一時外道,以時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風空五大為生因者。三相應外道,計學定者內心相應之理為真我者。四建立淨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淨者。五不建立無淨外道,與上相反,不建立一法,無所修之淨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與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謂自心生一切法,此則謂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貴外道,以那羅延天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計萬物為自然之法者。十內我外道,計身中別有我而運轉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計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於人身者。十二遍嚴外道,計神我雖能造諸法,而世間有尊勝遍嚴之事,是我之所為者。十三壽者外道,計一切之法,至於草木四大皆有壽命者。十五識外道,計有識遍於一切處,地水火風識皆遍滿者。十六阿賴耶外道,計有阿賴耶識持此身,含藏萬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計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者。十八見者外道,計身中有見者,是為真我者。十九能執外道,計身中別有能執者。是為真我者。二十所執外道,計能執者是識心,其所執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內知外道,計身中別有內知者,是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計有外知者,知外塵之境界,是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來不勘翻名,是與知者外道之宗計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闍外道,摩奴闍翻為人,計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納婆外道,摩納婆譯為勝我,計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者。是毗紐天外道之部類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而無更生者。二十七聲顯者外道,計聲以緣而顯,聲之體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聲生者外道,計聲本無,以緣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聲外道,撥無聲體者。已上二十九種之外道加一總我,稱為三十種之外道。見大日經疏十二,十住心廣名目一。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1608~1646)日本臨濟宗僧。為山城靈源院之開山。俗姓源。字一絲。十四歲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後入愚堂寔之室,...(動物)又作羯隨,迦毗。鳥名。譯曰好聲鳥。玄應音義四曰:羯毗或言羯隨,或云迦毗,此皆梵音訛也。此譯云:迦毗聲...【大波羅蜜多】 p0243 瑜伽七十八卷十五頁云: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凡二卷。全稱大興心宗佛德廣通國師虎穴錄。又作悟溪和尚語錄、悟溪錄。日本臨濟宗僧悟溪宗頓(1416~1500)撰,宗柱...指石造之地藏像。於日本,多將地藏菩薩之石像安置於路旁,稱為「濡佛」。 p2113...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流派)Bhadrayānika,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後三百年,自犢子部流出。部主名曰賢。以賢為祖,故稱為賢胄部。其所...全一卷。宋代智嚴、寶雲共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內容記述持國、增長等四天王於每月六齋日,奉帝釋天之命,從七曜...(術語)一世界之中央,有須彌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鐵圍山圍繞之,如是謂之一小世界。合一千...指佛教之教理。為「勝義法」之對稱。闡論法門之義理,稱為法相法;對此,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之擇滅、涅槃,稱為勝義...(術語)往生彌陀淨土之人有九種類,其中之下三種曰下品。...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真未?答曰:未得;不還未也。問曰:和上道高名遠,何以不至乎?...今天我們討論願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上次我們談到修淨宗念佛法門要發願,發願所要參考的依據,是阿彌陀佛四十...空性的智慧跟淨土事修的佛號,應該怎麼融通呢?這就要談一談性相圓融的問題。很多人強調空性,結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小?以鳳生輕慢人故;為人因何長大,以鳳世恭敬人故;志公禪師亦云:為人...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發覺你的心馬上沉澱下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我們的妄想活...蓮池警策序 末法時代,去聖日遙,佛法式微,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知邪見,遍滿天下。無奈眾生業深障重,慧淺福薄...《金剛經》主要是教授我們,讓我們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見性,見性成佛,跟那個理具成佛不一樣。每個眾生都...一般人以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實「生」是一種苦,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受苦到死亡為止。除了生之外,...問:師父在課堂上,一再提到說罪性本空,同時也要我們站在那個空的角度來懺悔。 師父:是,這樣會比較好。 問:我的...
三十種外道
【佛學大辭典】
上篇:二十種外道 | 下篇:外道相善 |
【相應不善】 p0837 俱舍論十三卷十五頁云:相應不善,謂彼相應。由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不善根相應,方成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