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二十卷十七頁云: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梵語 prathama-dhyāna,巴利語 pathama-jjhāna。新譯作初靜慮。為四禪之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具有...清代僧。號六舟,又號秋楫、南屏退叟、小綠天庵僧。居於海寧白馬寺。擅長翰墨,行腳半天下,精於鑒定古器碑版之類,...【如理而語】 p0577 瑜伽七十一卷十二頁云:理有三種。謂有求請,如法求請,如量求請,方為宣說,如法為說,有...(術語)謂佛學也。宋書新經勝鬘經。尤見重內學。嚴維詩曰:內學似支郎。...(譬喻)以譬不可動,又譬無容嘴之處。碧岩三十八則曰: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同著語曰:千人萬人撼不動。五燈會...(人名)Ajita,阿逸多之新稱。慧苑音義上曰:阿逸多正雲阿制多,此雲無能勝也。...禪宗公案名。又作常侍擲筆。此公案係指唐代僧溈山靈祐法嗣在俗弟子,任常侍官職之王敬初,與同門京兆府之米胡互相之...【生苦】 為八苦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載,謂生苦有五種相,即:一、為眾苦所隨,謂生於那落迦(地獄)及餓...指修行與誓願。又作願行。依據智顗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所載,若有願而無行,則猶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預...【心心所法於三事定】 p0357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七卷一頁云:云何心心所法,於所緣定?為於處定?為於青等定?為於...(名數)天台智者,於外道立三種。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種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為體也,妙存有...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萬行起於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師鳩摩羅什,誦持此品以為心首。...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皈命禮。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麼?我們也可以測試一下你未來出家的因緣,出家不是絕對的好,但它也是一個因緣。 如果...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把解脫形容得像寶一樣,地藏菩薩是一切解脫寶所依賴的。地...問: 弟子吃全素已經好幾年了,但還是喜歡肉的味道,有時還流口水,如何才能突破這層障礙?又弟子身體很差,很消瘦...問: 怎麼憶佛? 大安法師答: 憶是回憶,憶念的意思。這是吾人心識內具的能力。我們見聞覺知某個景物,這個景物便...舍衛城內的大長者家,近來喜氣洋洋,好事連連:長者的商隊入海采寶滿載而歸;國王封賜土地;夫妻喜獲麟兒;而且恰逢...
佛教裡有一句大家都聽慣了的話:人身難得。到底難得到什麼程度呢?《法華經》裡就說了一個譬喻:盲龜值木,就是說,...
1、皈依三寶的意義:學佛必從受三皈 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若不皈...佛法告訴我們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之因果真理。在言說中,亦代表了心念的善惡真誠虛偽,若起心是善,是清淨心,所謂無...
三種清淨不相應
【法相辭典】
【三種清淨不相應】 p0208
上篇:三種愚起三顛倒 | 下篇:三種縛所依處所 |
(譬喻)頂上之磐石,當速去之,以譬生死之危急也。心地觀經五曰: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然。...
初禪
達受
如理而語
內學
鐵牛
阿制多
常侍擲下筆
生苦
行願
心心所法於三事定
三種外道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藏經】梵網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淨界法師:測試自己有沒有出家的因緣

資生資具,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
吃素後身體消瘦,是否能吃點葷的
怎樣憶佛
說話的藝術

人身到底「難得」到什麼程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