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廝,乃相互之意。原指禪師與門人相互問答應酬,參究宗旨;後轉指以言語多為可貴而執著於文字之口頭禪。大慧書卷二十...梵語 pratipaksa。原意為否定、遮遣。於佛教中,則指以道斷除煩惱等。其中,「道」為「能對治」,「煩惱」等為「所...菩薩的六種善巧方便,即 一、隨順巧方便,即菩薩順次教誡眾生,令生信樂。 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薩先滿足眾...(一)位於江蘇江都縣天寧門外。據江都縣誌所載,寺址原為東晉謝安之別墅。義熙年間,有梵僧佛馱跋陀羅尊者譯華嚴經,...又作嘆德。指讚歎佛、菩薩、祖師、佛弟子等之功德。若記錄成諷誦之文,則稱嘆德文。經典之首,常載有讚歎佛、菩薩、...【方便差別有二種】 p0376 集論七卷八頁云:云何方便差別?此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補特伽羅差別故。...明門,智慧之異稱。通達千種法之智慧,稱為千法明門,為第二地菩薩所修者。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八·八三...華嚴經疏雲法師十德:華嚴經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作大法師。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一)(640~701)唐代淨土宗僧。高宗時,求天下賢能,於總章元年(668)夢見師,乃降詔召請,師固辭,請出家。於西...【思量識】 三能變識的第二能變之名,即第七末那識。...(雜名)宿泊於旦過寮之僧。謂行腳之禪僧也。...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
感應的事相、事蹟,可能我們還多多少少會感受到,叫感應之跡。一般感應之跡會談到六種形態的感應。 顯感顯應。這個...人的一生,不論是誰都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不管怎樣,你都要善於用微笑營造讓人心情愉快的環境,千萬不要擺出一幅冷...
一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兩種情況會出現:第一種情況, 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或他令憶。 那麼這個自然就是說,...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把生氣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質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觀察其反應。剛開始時小老鼠表現...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為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始...
經文: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問: 若有眾生執著佛持金台蓮花來接引,此眾生可往生否? 大安法師答: 金台可是上品上生的蓮台,你求什麼要有自知...
中國向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說,側面反映出中國所有佛教宗派中,就普通老百姓來說,淨土宗影響最廣泛。很多老...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有六事不共
【法相辭典】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有六事不共】 p0871 大毗婆沙論六十七卷十二頁云:尊者佛護、作如是說: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有六事不共。一者、在欲界;不在色無色界。二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三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四者、用法智;不用類智。五者、是已退,非未退。六者、住果;非住勝果道。問:彼何故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耶?彼作是答:由說法力,方能轉根。唯欲界中有說者故。問:彼何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耶?彼作是答:學位練根、要依得果地。無依無色定、得學果者。故學轉根、不依無色。問:彼何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耶?彼作是答:要猛利道、方能轉根。世俗道鈍,故彼不用。問:彼何故唯用法智、不用類智?彼作是答:要生欲界,方能轉根。欲界唯得法智自在,故彼不用類智轉根。問:彼何故是已退者,非未退者?彼作是答:厭患退者,方求練根。要曾退已,而有厭患。故未退者、無轉根義。問:彼何故住果、非住勝果道?彼作是答:若住勝果道而練根者;應練根時、舍多道,得少道。彼應名退,不應名進。故唯住果、有轉根義。以練根時、唯得果故。阿毗達磨諸論師言:學轉根時,於彼六事,三事應理;三事不可。謂彼所說學位轉根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者,此事應理。唯欲界有轉根義故。又彼所說彼依靜慮不依無色定者,此亦應理。唯依靜慮得學果故。又彼所說彼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者,此亦應理。學位練根、如見道故。然彼所言彼用法智不用類智者,此事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生欲界,或有於法智得自在,非類智,或有於類智得自在,非法智故。又彼所言是已退者非未退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或已退。或復未退,然怖畏退,或求勝根而練根故。又彼所言彼住果非住勝果道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學練根、或住果位,或住勝果道。求利根故。或畏退故。問: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舍多道,得少道;豈非退耶?答:彼求利根,不求多道;故無有失。如多銅鐵,貿少金銀;豈名失利。
上篇:信等心所與別境心所皆得相應 | 下篇:香處 |
(雜語)三惑同時可斷,抑異時可斷,別圓二教不同。別教為隔歷三諦次第之三觀,其三惑異斷勿論矣。先於十住初位發心...
廝禪
對治
六種巧方便
天寧寺
嘆德
方便差別有二種
千法明門
法師十德
懷惲
思量識
旦過僧
【大藏經】佛遺教經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佛陀的感應之道
微笑就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臨終面臨死亡時,會出現的兩種情況
【推薦】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百喻經·認人為兄喻
執著金台來接引可往生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