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謂食物為他人之手所觸而惡穢者。戒律以他人手觸之食物為不淨物,故禁食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四分律行事...唐代僧。生卒年不詳。貞觀年間,住於長安弘法寺,勤修淨業,弘揚淨土法門。受道綽之影響,著手整理淨土諸論著,而撰...(雜語)富而榮也。無量壽經下曰:愛慾榮華,不可常保。...眾合,梵語 sajghāta,音譯為僧幹。又作聚磕、堆壓、合會。八熱地獄之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所載,此獄中有大...【無表業】 業體有表業無表業二種,舊云作業無作業。小乘有部以二業皆以實之色性為體,故復名之曰表色無表色,成實...(術語)大乘菩薩二阿僧祇劫之終,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薩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之菩薩,著此...【依他起性】 p0768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頁云: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亦名:罵戒犯緣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六緣成犯:一、是比丘,十誦五分下四眾吉;二、自出毀語,以傳他罵但吉也;...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 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術語)Gāthā,譯曰頌。定字數結四句者。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頌者,美歌。伽陀者,聯美辭而歌頌之...【不恭敬】 p0320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云: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 二解 法蘊足論八卷十二頁云:云何不恭敬?謂有一...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哭,甚至想幫病人按摩舒緩,令他緩過氣來,這時該怎麼辦?如何...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昇華,便為清淨心的完成。...大家學佛的同時,都在做積累功德的事,為自己多修福報,希望今生能生活得更加好。因此,我們會去布施、供養、放生。...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支付學費,挨家挨戶的推銷貨品。到了晚上,他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卻沒有一點進帳。他下...《孟子與盡心篇》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備的五種意識或能力。 亡: 危機意識。必須隨時了解和掌握環境...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盤,(可先學坐單盤,習慣了,再漸進雙盤)。要坐下去舒適自然...悠悠泛泛,對生死心不切。有點時間就念一念,沒有時間或者有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今天身體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
苾芻解脫隨煩惱
【法相辭典】
【苾芻解脫隨煩惱】 p0874 瑜伽七十卷十七頁云:云何苾芻解脫隨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一、思慕居家;二、毀犯禁戒;三、憶先所受分別俱行不正作意;四、躭著未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五、於法慳悋。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實知;謂之為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笑等。於唯身語所有動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起種種居家思慕。諸有智者、了知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所以者何?從久遠來,由見種種各別形色,建立安布,或時與他而共集會;如是見已;便謂為我父母妻子;廣說乃至是我朋友宰官親屬。或謂為他。非生無色諸有情類,有如是事。又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實知故;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無清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隨煩惱。又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舍,不棄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於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前說。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此是如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廣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又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實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可意色等境界,希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希慕;是名為貪。懷此貪者、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戚。是名為憂。諸有智者、一切道理、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又諸愚夫、於諸貪慾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其過患。常為餘四慳所漂溺。復起法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餘四慳,尚不生起。設起;尋舍。終不堅著。況起法慳。彼既如是遠離法慳;若遇樂法補特伽羅;即為宣說大師所說素怛纜毗奈耶摩怛理迦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秘。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是名苾芻成就第一解脫隨煩惱支。
上篇:苾芻不離正智 | 下篇:苾芻十時應不放逸 |
(雜語)謂人人本具之心性。蓋以家屋喻身體,主人公喻心性也。又謂參學同一師家之人。例如翠岩保福長慶三大老,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