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慧寂教導學人所施設之十九種法門。即:(一)垂示三昧門,教示學人修習三昧(禪定)之法。(二)問答互換門,教示學人問答、應對之法。(三)性起無作門,教示學人真如法性(佛性)乃無待造作即人人本具者。(四)緣起無礙門,教示緣起之理法乃自在無礙者。(五)明機普互門,機,指根器、根機。即明瞭學人根機以接化之。(六)暗合賓主門,賓,指學人、習禪者;主,指師家、指導者。即師家與學人相互契機,冥合不二。(七)三生不隔門,教導學人泯絕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隔歷分別,而揭示任何機宜皆可成佛之理。(八)即幻明真門,藉現象界之變異虛幻來向學人明示如如常住之法性真理即幻。(九)用了生緣門,針對修行者所遇合之眾緣,一一辨析機理,抉隱明微,以令學人契當真理。(十)就生顯法門,明示修行者,令其徹底了知「自身即法」之妙理。(十一)冥符生緣門,令修行者自覺其機緣處境巧妙允當,冥符真理。(十二)三境順真門,明示學人隨順三類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即真理。(十三)隨機識生門,因應學人根機以種種方法識究之。(十四)海印收生門,以「海印三昧」之湛然深廣來收攝學人。海印三昧,謂猶如大海之甚深廣大,可容受萬物、映現萬象;通常用以形容深廣殊勝之法義,或比喻不可思議之佛智。(十五)密用靈機門,師家密用修行者靈利之根機。(十六)啐啄同時門,見學人開悟之機已熟,師家便因勢利導,伺機予以開悟之助緣。(十七)隨收隨放門,師家針對機宜,隨緣接化,或以嚴峻之手法否定學人心中之妄見,令不存執著;或以寬容之態度肯定學人之見解,放任學人自由發展。如是把住放行,隨緣收發而任運自如。(十八)卷舒無任門,師家應機教導學人,或擒或縱或奪或與而卷舒無礙。(十九)一多自在門,師家與學人間之關係融通微妙,泯絕任何一與多、大與小、尊與卑、妙與粗等之相對情執,而任運無作,和諧無間,開演無礙自在之大法。[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p2166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經名)二卷,隋那連提黎耶舍譯。佛將入涅槃,敕使阿難諦觀金身,為說舍利弗所作之佛事。又為現將來壞法之惡事,使...(雜名)阿蘭若Araṇya之譯。去聚落三百乃至六百步。閑靜而適於比丘等修行之場所也。...禪宗公案名。又作雲門廚庫三門。系唐代雲門宗祖文偃禪師以廚庫、三門等尋常可見之物,提示人人皆有內在光明之機緣語...梵名 Abhiniskramanasūtra。凡六十卷。略稱本行集經。隋代闍那崛多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敘述世尊誕生、出家、成...(人名)梵名Ghoṣira,又作具史羅,瞿私羅,劬史羅。巴利語曰瞿私多Ghosita,譯言美音或妙音聲。中印度憍賞彌國之...人死雖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為橫死。橫死有二種:一、不定橫死。二、決定橫死。如九橫經言:不定九種...【名色緣觸】 p0588 法蘊足論十卷十五頁云:云何名色緣觸?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及色,...(術語)五蘊中之四蘊也,此四蘊皆為心法,故稱曰非色之四蘊。...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載,有三種人令有情眾生獲大利益,縱然盡形壽以各種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緣供養之...(經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為八佛名號經之異譯。...【無依語】 p1052 瑜伽八十一卷三頁云: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系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為體也,妙存有...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所知依,當然,它主要的內容是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但是你了解第八識,它這個心識的活動是相互地...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下觀邊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僧眾,...卍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見的符號,讀作萬或室利靺蹉洛剎囊,是佛陀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看望爺爺,希望爺爺能給他一些忠告。 爺爺說我的菜地很久沒有...極多煩惱皆由不明白做人處世時,造下的後患。故我們應先學先知,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情去嘗試一番,失敗了再重新來。有...有一天,佛陀對比丘們開示:很久以前,在阿練若池水邊有兩隻大雁,它們和烏龜是好朋友,一起在池邊生活,互相照顧。...問: 念佛的人都想生西方,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要普遍接引,為什麼還那麼多人生不了? 妙蓮老和尚答: 蕅益大師說過:...學佛的人,就是學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這個心,成就的部分就是佛,污染的部分就是眾生。現在污染的部分佔得重,但是我...
仰山十九門
【佛光大辭典】
上篇:仰山 | 下篇:仰山不曾遊山 |
【尋伺有七種相】 p1179 瑜伽五卷十三頁云: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