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Buddha,巴利名同。又作佛馱、浮陀、浮頭、沒馱、步他、馞陀、復豆、浮屠、浮圖。意為覺者、知者。佛陀本指釋迦牟尼,後演為覺悟真理者之總稱。

(一)指釋迦牟尼。(參閱「釋迦牟尼」6824)

(二)覺知三世一切諸法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示現於人類歷史上之佛陀,唯有釋迦牟尼。但依經典所載,則有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如過去有燃燈佛等諸佛,未來則有彌勒佛等諸佛示現。十方,例如著名之東方阿閦佛、西方之阿彌陀佛等。又攝大乘論釋卷十五有諸佛同一法身,三世十方諸佛亦即一大法身佛之說。又以眾生皆具佛性之故,遂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即身成佛」或「即心即佛」等說,進而有「草木國土,悉皆成佛」之說。

(三)五世紀天竺禪僧。初結友六人,同修定業。五僧證果,唯師未獲,後遊歷至平城,受北魏孝文帝禮敬,終於恆安城內證得道果。未久隨帝南遷,於洛陽設靜院以居之。屢往嵩山,高謝人世。太和二十年(496),帝敕就少室山為之立寺,此即著名之少林寺。四海聞風響會者,常達數百。自此嵩山少室,更以禪法馳譽。[續高僧傳卷十六、魏書釋老志](參閱「佛陀禪師」2641) p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