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沐澡、澡浴、洗浴。即以水、湯、香水等洗淨身體。自古以來,印度人即認為以恆河之水沐浴,能去除污垢、罪障。對此,佛陀於自說經(巴 Udāna, I, 9)曾批判之。即:佛陀見結髮行者於伽耶河行沐浴,便告諸比丘,即令多人水浴於此,亦不能藉水得清淨,若何人有真實、法,即得清淨,彼即為婆羅門。

有關水浴,教團有嚴格之制規,使不致放逸。最初之浴室,係為罹病僧侶而設,一般慣例在浴池水浴。又行溫浴、香水浴等,據四十華嚴經卷十一記載香水沐浴具十種功德,即:(一)能除風,(二)能去魑魅,(三)精氣充實,(四)增益壽命,(五)解除勞乏,(六)身體柔軟,(七)淨除垢穢,(八)長養氣力,(九)令人膽勇,(十)能去煩熱。

有關洗浴之時期,依四分律卷十六載,除熱時、病時、作時、風雨時、道行時之外,佛陀規定比丘一般每半月洗浴一次。我國禪林之制,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兩序章知浴條所記,寒期五日一浴,暑期每日入浴。僧眾入浴前,須先禮拜僧堂之跋陀婆羅菩薩(梵 Bhadrapāla)像,此係根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記載,於威音王佛時,王舍城有在家信者跋陀婆羅與十六人,於從僧入浴之際,因水而豁然開悟之本緣。在中國、日本之禪院,於僧堂、西淨(或東司)、浴室等三處須維持完全之沉默。於浴室洗浴前,須唱(大一○·七一下)「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之偈。[八十華嚴經卷十四、溫室洗浴眾僧經、摩訶僧祇律卷十八、十誦律卷十六、卷四十一、大唐西域記卷四、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禪苑清規卷十、禪林備用清規卷七] p2970